专栏名称: 建筑前沿
懂行业、懂管理、懂企业、懂变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猫之和高Y家打官S版  ·  我寻思着铲屎官能有多宠溺猫咪,看完后震惊:这 ... ·  2 天前  
爱猫之和高Y家打官S版  ·  我寻思着铲屎官能有多宠溺猫咪,看完后震惊:这 ... ·  2 天前  
掌上平度  ·  平度“萌宠经济”火热升温! ·  3 天前  
掌上平度  ·  平度“萌宠经济”火热升温! ·  3 天前  
广州普法  ·  一天跑9家,男子直呼:比上班赚多了! ·  3 天前  
植物星球  ·  山谷里的铃兰来了,今年还有粉色和重瓣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前沿

行业“风高浪急”,企业“砥砺前行”

建筑前沿  · 公众号  ·  · 2024-05-23 16:22

正文

如果您有意向与攀成德建立合作关系,请点击👉 业务合作通道 ,让我们更快速了解您的需求与期望!

编者按:攀成德李福和先生,不定期跟公司同事在微信群沟通,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文字通常比较随性。这是最新的文字沟通,部分内容涉及对行业最新变化和未来趋势的预判,我们认为对行业领导们思考问题有些参考价值,所以尝试整理出来。在尊重李福和先生本意的基础上,编者对文字略有修改,题目由编者所加。


今天跟大家沟通,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和目标,就是聊聊我对目前内外形势的一些看法,对公司未来的一些思考,我没有从对错的角度去思考,只是谈自己真实的看法,对错大家自己判断。

1
外部形势的看法

▌1. 对经济形势的看法

正如大家看到的,全世界的经济都不是太好;中国经济如何,有统计数据,大家也有自己的体会,昨天晚上和一位老朋友聊了2个小时,他说周边的企业一天比一天难,失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也说到了50多岁的年龄,就是希望社会不要因经济困难而动荡,好日子来之不易。

对于经济的大势,我的水平有限,看不懂、也说不透。从个人体会来看, 我感觉今天的经济形势出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不是周期性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 周期性的问题,要控制低点、不崩盘,虽然也是经济体系的波动,但解决问题还是有些既有的规律可循,国家还是能有操作的空间的。结构性问题,积累的周期长、产生原因复杂、涉及的范围广(内外循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得到的印象和看到的问题不一样。大家看到有很多建议:有人建议救楼市、有人建议救股市,有人建议直接发钱,有人担心政府债务,有人担心就业,有人担心通货膨胀,更有人说要警惕通货紧缩。

我们看到的情况,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和尾部企业,都各有各的问题和困难。传统行业在市场、利润、现金流等方面碰到难题,新兴行业(如光伏、风电)也碰上大量资金进入和可以预见的产能过剩。前几天,和一位同事聊天,谈到房地产和建筑业是夕阳行业,但我们又笑谈“哪个行业是朝阳行业呢?”

▌2. 对大建筑行业的看法

我们的大多数同事都在为客户服务,不接触市场和客户的同事不是太多。我看到的情况跟大家也差不多,举几例补充一下我知道的一些情况:某省的建筑设计行业人士告诉我,今年建筑设计市场预计下降1/3(其他行业略好一些);有工程局,从众多房地产公司收回百亿计高价资产以抵扣工程款;部分大型设计院和大型建筑企业开启降薪模式,凡此种种。

那么,怎么看大建筑业的未来呢?由于对未来期望和行业存量的变化,行业发展的态势也将大变(但投资逻辑本身没有变)。我把在攀成德组织的战略修编的研讨会上的讲课观点摘出来:

“我认为投资实现循环的逻辑,是投资回报覆盖投资支出。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这三个的投资加起来占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75%,教育的、科技的、国家实验室等其他全部加起来大概占25%。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逻辑想清楚了,无论是现汇项目还是投资项目,它的风险可能降低1/3,甚至一半都有可能。

基础设施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它的起点是投资基础设施,先把基础设施搞好,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以后,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增加后,又可以去投资基础设施,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政府的财政收入现在90%以上来自两块,一个是税收,一个就是卖地。毫无疑问基础设施好了以后地价就高,或者经济发展了以后地价就高。像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卖地价格很高。

当你把这种逻辑反过来看,投资基础设施没有回报的话,还会投吗?还会借钱投吗?这几年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几乎都是投资基础设施的践行者。现在我们央企的领导去见政府机构领导,他们很乐意见你。为什么?让你掏钱去建基础设施。但现在不管你怎么投,财政收入都很难实现增长。有做相关研究的人的说法是“现在投资6块钱拉动1块钱的GDP增长,以前可能是投5毛钱就可以拉动1块钱的GDP增长”。

房地产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市场有需求,有人买房,然后投资建设。现在有很多小道消息说上海的房价又涨了,但从基本的逻辑来看的话,如果不是特别的原因导致资金推动,恐怕三年之内房价都很难涨,因为它的基本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过去房地产的市场需求是什么?第一是买了房子要住。第二是很多人买了房子投资。到底是刚性住的人多,还是买了房子,希望它升值的人的比重多,大家去身边调查一下,会发现投资需求占比很大。如果房价不再上涨,这种投资的需求至少减少一半,或者1/3,这个市场的特点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只要哪个城市的房价不再上涨,那个城市的房子就会有多余的。有天我从济南的中心坐车到济南西站去,发现这一路上的房子应该几年都卖不完。

制造业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投资?企业的产品有市场需求,可能就要扩大再生产。比如原来销售100万台空调,现在要销1000万台,那还要建9个工厂。另一种像电厂,原来是10万千瓦的机组,要升级成120万,那就把原来的电厂拆掉重建。我们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深度去思考每一个细分行业,每一种商业模式,它的逻辑本身成不成立,如果不成立,就一定走不远;如果逻辑成立,可能短时间有困难,但长时间还是能走出来。”

是大道理吗?是;是常识吗?也是。

从这段文字,大家大致可以看到我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观点, 那就是建筑业正在越过顶峰,进入下降通道。接下来的问题是:下降多快,下降到什么程度。

下降多快?我的观点是3-5年,主要的建材使用量下降1/3,建筑业的产值下降1/4(原因是人工等其他成本项价格上升)。我跟一些同事探讨过这个问题,同事们比我略微乐观;即使如我的预计,中国依然消耗全世界钢材、水泥的36%左右,人均是世界平均的2倍,我以为这个预计并不算悲观;长远下降到什么程度就到了常态呢?在此基础上再打八折。

在行业市场下降的同时,我以为项目的利润率和项目资金,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后面会好转。 为什么这么说?项目不赚钱、没有回款,企业也不会做,即使因特殊原因(比如求增长的业绩压力)接一些亏损和现金流差的项目,毕竟违背了企业经营和生存的一般规律,不长久。此外,由于贷款负债和企业刚性管理成本的原因,在项目利润稳定或者小幅回升的同时,企业的利润还是会继续下降1-2年,这是正常的滞后期。

企业的情况会如何? 市场下降,必然带来部分企业的退出,无论是主动退出还是被动退出,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也许还有些惨烈,其实同事们已经在很多渠道看到了一些情况。大企业和优势企业会如何?倾巢之下,没有完卵,他们也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甚至打击。

2
对变化的看法

前面跟大家探讨行业的情况,我不知道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悲观还是乐观。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结论应该是悲观。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对于国家和行业发展,是尊重规律还是违背规律?我相信我们的同事会选择尊重规律。如果是这样, 我以为中国的大建设应该回到理性的轨道:根据人们生活的需要来建设,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来建设,根据承受能力来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阶段正是建筑业走过混乱、进入健康发展的转型阶段,对行业而言,不是坏事,是好事;对于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企业,也许有些挑战和阵痛,但从长远看,是求得更好生存、企业进化的必然过程。

如果市场下降1/4,哪些企业会出局?哪些企业会留在行业?我们同事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我以为,大建筑行业(设计院、施工企业)存在很多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企业,他们的存在并没有为社会和行业贡献什么,本就应该出局。赌博型的企业、利用社会不规范而钻空子的企业、没有基本组织能力靠走捷径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出局,对行业应该不是坏事,是好事。如此说来,我觉得行业的好坏和大小是两回事。

如果有1/3的企业出局,那么,剩下2/3的企业,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足够?如果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项目利润和项目回款见底,企业利润2年后会逐步回升,剩下的企业支付能力是否回升?

“惊心动魄”的波动,也许是攀成德的机会。某企业,在五年前经历一个重大的灾难,收入下降60%,这种经历让他们认识到组织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痛下决心和攀成德合作;我们最近有几个项目启动,客户也是在困难的关头,和我们合作。

我们的同事们,在看到客户支付能力下降的同时,也要看到客户为问题苦恼的程度在增加,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在增强,下决心改革的欲望在增强,而他们内部设计系统的解决方案,不仅有技术性的问题,也有立场的问题,这些就是我们的机会。

要发现这样的机会,我们就要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努力进入客户的内心,急他们所急、痛他们所痛;认识当下问题的同时,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在看到困难的同时,看到困难过后的新场景,看到未来的希望。

再重复一下我前面的观点,简单总结成一句话: 行业会下行,走过去、活下来的企业会活得更好和更轻松,就是所谓“后福”,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的客户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刻,活到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阶段。

有一点,我们同事们也要坚信,也要多宣传:万年的建筑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走过了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建筑业占GDP依然超过4%。

我们同事们会问,哪些企业会有需求,哪些企业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服务的?我觉得基本的规律不太会变化,举例说明:1-......;2-......;(基于客户信息保密原因,此处省略200字)3-某工程局的合作,和(2)的情况差不多,这些都是大变革;我相信这类企业的数量正在增加,我们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加强立体协作的力度,相互支持,以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 我认为,这类项目的合作,是基于对我们能力的信任,毕竟“企命关天”,尤其是客户高层对我们的信任,服务质量必须保证。

同样,不舒服的企业在增加,局部的、条线的、补丁式的服务也会增加,这些是部门和我们高级人员可以独立作战的,做好这些工作的重点在沟通的深入程度、反馈的及时程度、脾气和性格的匹配程度,也许还有服务的性价比。

我们的同事们要因“场景”而灵活变化,大家要勤跑、勤沟通。

3
我们怎么办?

接下来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行业下行攀成德能不能活下去,更残酷一点的说法是,攀成德会不会死呢?我的看法是,也许会(能),也许不会(不能),关键是我们怎么做。

多年前公司就有对外投资的机会,我印象里至少有六次主动找我们的机会,今年也有。但我们都没有投,既是出于谨慎,也是出于对自身能力边界的认知。总体上,这些年,公司在财务上是承受了通货膨胀的损失,今天看来能力不足、谨慎,让我们避免了损失。从财务的角度看,我的观点是公司不会死,能活下去。

但并不是财务没有问题,公司就一定能活下去。财务以外的问题,就是公司的精气神、同事们的精气神。今天早上与一位同事沟通,探讨一个企业的情况。

A同事:看了调研报告,似乎和其他企业的问题大同小异,差异的是,央企特点、区域特点、业务转型稍大一些。

B同事:基本上就是别的企业有的病他们一样没逃掉,然后在转型、惯性上突出一点,当时调研更突出的一个点没写在报告上,就是员工的精神被N年不增长的规模消磨殆尽了,我们进场的时候绝大多数员工都躺平了。

A同事:你说到精神,我倒是真觉得中建三局、八局的人,就是有那么一股气,相比之下,有些企业状态总是病怏怏,x地的建筑企业,似乎精气神都不咋地,武汉的建筑企业很不一样,都有股狠劲。

B同事:我当时感受很深的就是,他们任何一个改革想要落地都得先拿出成绩振奋下员工的精神才能有希望。

同事们看这个对话,可能会有些感觉,这是很真实的场景。我们做得好的客户如此,攀成德要做好也该如此。前段时间,在出差途中碰到一个原来做支付的滴滴司机,做电子支付的时候收入很高,我问他,来开滴滴,怎么调整心态,他说在生存面前,啥都可以调整过来。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接触多的同事,知道我是个偏悲观的人,但我也认为行动必须积极。上周日在一个项目的启动会上我谈到“踔厉”前行和“砥砺”前行的差异,“踔”本意是跳跃,“砥砺”本意是细和粗的磨刀石,我给客户的建议是砥砺前行,我想攀成德和我们的同事,也应该是砥砺前行。大势我们改变不了(对于大建筑行业和我们自己,坦率说我也不是太悲观),我们能做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悲观也许正确,吐槽(无论是对社会、行业还是公司)也许正确,但还是不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寻找价值,寻找客户的价值和我们生存的价值,这也是我谈“砥砺前行”的目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