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植物
BioArtPlants致力于报道和评论植物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气象  ·  云南西部、中北部、东部雨(雪)不断 ... ·  昨天  
春城晚报  ·  罕见!国内一地首例确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植物

邓秀新:农业科研要贴近大地

BioArt植物  · 公众号  ·  · 2020-12-24 09:25

正文

记者:
中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之一,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00多年前屈原就写下了《橘颂》的名篇,我国柑橘产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邓秀新:
柑橘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很悠久,今天世界上栽培的柑橘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传出去的,甜橙更多的是在明朝以后传出去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柑橘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从改革开放初期年产量40万吨左右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了4000多万吨,19个省、市、自治区有经济栽培的柑橘,是农产品里面增长速度最快的作物。可以说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柑橘,这与产业和科研的发展密不可分。
我国的柑橘主要分布在北纬33度以南,绝大部分沿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种植。具体来讲,目前全国产量最高的是广西,去年有1000多万吨,占比将近四分之一。接下来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等几个大省。
记者:
全球柑橘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如何?我国又处于一个怎样的位势?
邓秀新:
根据FAO的统计,全球的柑橘产量大概是1.5亿吨左右,其中中国4000多万吨;巴西1800多万吨,主要用于榨汁;过去美国排第三,这两年由于黄龙病的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地中海地区,像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生产柑橘,整个欧盟加起来的产量大概1000多万吨,比我们一个省的产量多一点;南半球的南非、澳大利亚也生产柑橘,南非生产的柑橘70%左右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到欧盟,也有一部分出口到中国。
全世界柑橘的贸易量有1000多万吨,我国大概100多万吨左右,另外我国还出口30多万吨的橘瓣罐头,折算成鲜柑橘,出口的总柑橘量是150万吨左右,占到全球出口总量的1/10左右。我国是以鲜销柑橘为主的国家,90%甚至以上的柑橘是鲜销或者鲜食的,这一点和巴西这些生产大国相比有较大差异。我国的柑橘还有一个结构上的特点,以能够剥皮的宽皮柑橘为主要品种,占总产量2/3以上,食用起来比较方便。
通俗来说,柑橘二字包含了柚子、甜橙、柑、橘、金桔、柠檬等六大类农产品。柑和橘剥皮比较容易,在国际上统称为宽皮柑橘。金桔较小,皮和肉都能吃,比如广西种植的金桔品种。在我们国家还能见到另外一类叫枸橼,又称为佛手,在广东主要用来制药,在浙江金华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广东“桔”和“吉”是谐音,过年时人们会买来观赏或者赠送亲友表示祝福。在广东有一个品种叫年桔,有比较大的栽培面积,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
记者 :
您曾经说过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我国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柑橘,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您讲过柑橘保卫战的故事,我国柑橘产业是怎样逆袭的?
邓秀新:
我国柑橘的产量和面积排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育种技术等方面还不能达到领跑的水平。1978年我国的柑橘产量只有40万吨,当时日本是480万吨,产量是我们的十几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了,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以后,柑橘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时加入WTO的时候,有两个农产品我们比较担心会受到冲击,一个是大豆,一个就是柑橘。当时说美国的柑橘在大连上市了,加州虎视眈眈想把它的新奇士脐橙卖到中国来,而我国当时的柑橘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产量总量比较小;没有形成商品化的生产基地;供应上还有短板,时间上集中在9月份到12月份供应;类型上脐橙等品种也很少,特别是到四五月份,基本上没有橘子上市。如果加入WTO,我们这个产业面临着被完全击垮的可能。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发展柑橘产业抵抗冲击,我们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组建品种研究和栽培团队,促进新品种在中国的发展。当时的农业部,现在的农业农村部,主动联系有关专家或科学家组织了一个“948项目”,这个项目是94年8月开始做的,目的是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发展我国的柑橘产业。一开始我和中国农科院柑桔所的沈兆敏先生主持这个项目,把当时主产的6个省都加入这个项目,将政府的宏观布局、科技力量以及市场推广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后来发展到主产区的9个省。今天我们的很多新品种和当时这个项目的执行都有关系。
第二,促成几个柑橘基地的建设。我们分析我国柑橘种植的短板及进口柑橘的类型和需求时间,通过宏观布局,规划了几条柑橘带来增加品种和供应时间。一是长江上中游柑橘带,主要解决甜橙问题;二是沿着南岭山脉的赣南、湘南、桂北建立以脐橙为主的柑橘带,解决我国三四月份没有柑橘的问题;三是浙江到福建沿海的传统柑橘带。
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我们的科技支撑和政府规划结合得比较紧,这条补短板、强优势的路是走对了,形成了今天柑橘类型多、供应时间长的局面。通过布局和品种的配合,让中国人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柑橘,我们的市场稳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2006年、2007年以后,我们沿着五岭山脉又规划了一条新的柑橘带,最近要重新修规的时候,发现西江流域近几年又发展出一条新的晚熟柑橘带。

记者:
您的微信名字叫做木甘木吉,也就是柑桔(柑橘)的意思,您有很强的柑橘情结,大家也都尊称您为柑橘院士。当初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专业?
邓秀新:
我不是一开始就想做柑橘。我是77级,改革开放后第一届考上的大学生,当时报的专业是农业机械,通知书上写的果树专业。在湖南农大读本科时,因为在长沙能见到的水果主要就是柑橘,老师上课主要以柑橘为材料,后来因为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章文才先生是做柑橘的,所以就跟着他一直做柑橘,这个时候对柑橘的认知慢慢从感性到理性。后来我自己做研究,发现了柑橘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到很多地方去出差,也看到了柑橘树种得好的地方很挣钱。1981年、1982年的时候,种一亩柑橘相当于工人两年的工资,我就想农民如果种柑橘就可以致富了,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尤其到了1998年以后,感觉到我们这个技术能被老百姓用上,从事这项事业能够为国家做点事,这个时候对柑橘就由熟悉到热爱。
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是研究柑橘,毕业以后国家把我们派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当时那里是柑橘最红火的地方,我们这边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柑橘园,到了那里之后开车开三四个小时都走不出柑橘园,再去看它的加工厂、包装厂都很先进。我就感慨人家能把农业做得这么好,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做得更好一点呢?
记者:
两年前我去湖北宜昌采访时,很多基层干部包括农民还常常提到您的名字,您即使当了院士、院长之后,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去果园、到山区。在跟农民打交道,特别是帮助贫困山区农民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心得和体会?
邓秀新:
我们全国的柑橘园,只要是经济产量比较大的,我都跑过,有些地方我们一年去好几次,因为果树专业的试验地,不可能在大城市旁边,一定要在适合的地方,因为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经常去山区,也不完全是为了扶贫而扶贫。同时因为出生于农村的原因,我和农民沟通起来比较容易,能够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授技术。
这么多年去田间搞科研,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要把一个产业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大做到强,一定要坚持。农业不是吹一口气或者一蹴而就的产业。
第二,给农民推广新品种的过程,不要太急,要让农民慢慢接受。
第三,农业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和当地政府很好地沟通,需要地方政府来组织,仅有科技人员和先进技术是不够的。
第四,把我们的研究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柑橘种下去10年、20年不动,要把地作为科研基地,不是简单地去看一看、培训培训就行了,而是进行嵌入式的合作。
记者:
柑橘的产区大多都分布在山区,有一些还在贫困山区,对扶贫作用很大,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邓秀新:
经济作物包括柑橘在内,扶贫作用确实很大。特别是像秭归这个地方,它的地有时候站都站不稳,要养育一方百姓,还是不容易的。利用当地的气候,我们提出秭归县可以依靠柑橘脱贫,第一,在品种上超前一步;第二,建立良繁中心和品种试验园、示范园;第三,市场上卖一批品种,准备一批接替品种,研究一批后备品种,形成三梯队。
2008年那场大雪后,农业部组织我们去救灾,第一个就到了秭归县。我们发现雪线以350米为界,350米以下青枝绿叶一点雪都没有,果子都没有冻,350米以上有非常大的雪,柑橘也受了冻。正好三峡库区蓄水,改变了这个地方的小气候。从那年开始,我们大胆地在三峡库区推原来“948项目”引进的晚熟柑橘品种。到了最近几年,以秭归县为主,再往里的兴山、巴东、云阳等地都在栽晚熟品种。
一个地方依靠产业脱贫,不可能只靠一个品种或一个产品,要不断地创新和跟进,这其中,柑橘的脱贫效果非常大。通过测算,柑橘产业的整体效益相对在下降,但是相对种大田作物或者做养殖还是比较挣钱的。今天在我们的中部、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脱贫主要依赖的还是园艺作物,其中果树的占比非常大。果树种到山上既有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另外它的效益相对比较持久。今天我们看到的柑橘效益最好的县,比如湖北秭归和福建平和等,一个县就靠种橘子变得很富裕。整个赣南地区100多万亩柑橘,让几十万农民脱贫致富。

记者:
您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很多荣誉和奖励,率先在世界上破译了甜橙的基因组密码。能否介绍一下这些科研成果对我国的柑橘产业意味着什么?
邓秀新:
我们这个团队是章老先生70年代建立柑橘研究室时开始组建的,到今天华中农业大学研究柑橘的上上下下有20多个教授在做,加上研究生有200人的队伍在从事柑橘研究。中国柑橘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的,进入到今天现代柑橘的研究,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随着国家支持的加大,尤其是财政支持加大以后,研究的提升还是比较快的。
国际上到今天为止,一共发表了9个(截至发稿时是10个)物种的柑橘测序基因组,其中有7个是我们完成的,包括第一个和可能最好的一个,这就显示了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些领域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很多柑橘的研究成果,可能还没有发表,已经田间应用了。比如对于棕橙的研究,论文还在改,但是秭归县已经开始在生产了,这是因为我们的选题来自于生产和实践。有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成熟,在产业中边应用边研究。再比如柑橘颜色的问题,赣南的脐橙早熟的颜色不红,通过研究颜色的机理,我们搞清楚了颜色的基因和调控,可以通过调控脐橙的基因表达来实现让它放4天以后变通红。我们的基础研究支撑了产业发展,这些成果绝大部分都汇集到产业中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