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申公豹为什么说话总结巴? ·  17 小时前  
人民网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  昨天  
新闻晨报  ·  大S妈发文,回应女儿去世 ·  昨天  
都市时报  ·  太吓人!它惊现云南一芭蕉地,重约22斤... ·  2 天前  
观察者网  ·  抖音副总裁解释封禁汪小菲、张兰账号原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

太提气了!一开年,祖国就这么拼!

人民日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6 12:35

正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骆沙


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时, 不断有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重大消息传出。看过下面这些喜讯,相信你一定觉得无比提气。


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


这个春节,寒冷的南极也传来了令人激动的消息: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


看,下图便是2月1日,我国科考队员及船长和驾驶员等在“雪龙”号顶层甲板合影留念。舷窗玻璃上写有船舶停泊位置纬度,远处可见罗斯冰架。


新华社记者 荣启涵 摄


此次,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 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


罗斯海是南半球最高纬度的边缘海,也是船舶所能到达的地球最南部海域,历史上首次冲击南极点的挪威籍探险家罗阿尔•阿蒙森正是选择在罗斯海鲸湾附近登陆。


与航行挑战共存的,是这片海域不容忽视的科考价值。


在“雪龙”号停泊位置远眺罗斯冰架前缘(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荣启涵 摄


第33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介绍,罗斯海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国际科考竞相研究的重点。


多国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留着地球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理想实验室。


抵达该海域后,科考队利用箱式采集器和重力柱状取样器、生物垂直拖网、温盐深度仪、磁力计、重力仪等设备进行了考察观测。 这也是人类首次对这片新出现最南纬度海域开展的综合科学调查! 可见其意义重大!


测试新的东风-5C导弹


1月31日,据观察者网援引,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刊文称,1月早些时候,中国进行了一次洲际导弹试射。在这次试验中,中国测试了新的东风-5C导弹,这枚导弹携带了10个分导式弹头。


延时摄影展示的分导多弹头试验场景。


针对美国媒体的报道,深圳卫视2月3日获得中国国防部书面回复:我们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航母舰载战斗歼-15


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公布的贺岁视频显示,航母舰载战斗机歼-15的批量生产也在有序进行中。


中国航空工业部门的资料显示,歼-15的批量生产在有序进行中。

从歼-15的生产、改进,再到001A型航母的建造,中国航母的战斗力建设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根光纤,135亿人同时通话!


经过持续攻关,近日,烽火科技在国内首次实现560Tb/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传输容量是日常用标准单模光纤传输系统最大容量的五倍。


说这么多,大家可能感受不到这项技术有多牛。 通俗来说就是:可以实现一根光纤上67.5亿对人,也就是135亿人同时通话!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统研究领域迈向了新的台阶。


再打一个比方: 假如将光纤信息传输类比于高速公路,普通光纤如果是单一车道,那么单模七芯光纤就相当于并行七车道,能够提供7倍于普通光纤的传输能力。


在传输介质进行创新的同时,本次实验所采用的系统设备也为“超大容量、超大速率,超长距离”光传输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5G的逐步试商用以及网络云化,我国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的研究,已为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储备了关键技术,也助推我国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前列。


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发射成功


日前,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新华社发(任晖 摄)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


凭借这颗卫星,我国获取了来自太空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这也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监测能力,能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此前,人们往往根据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效率来判断,但这种方式缺乏科学依据,且目前多由各国单独统计,难以得出全球二氧化碳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碳卫星二氧化碳探测仪负责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郑玉权说,发射碳卫星, 不仅能填补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技术空白,还能掌握在全球气候谈判、未来碳交易等上的主动权。


“天河一号”每天在线任务量已超1400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  ·  申公豹为什么说话总结巴?
17 小时前
人民网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昨天
新闻晨报  ·  大S妈发文,回应女儿去世
昨天
历史震惊你  ·  欲 望(深度好文)
8 年前
iWeekly周末画报  ·  TECH:充满创意的早餐,就要用3D打印!
7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