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檫木终于开启了这个春天 ·  4 天前  
新华每日电讯  ·  中国最北、又冷又偏的小城漠河,如今“不等闲” ·  3 天前  
新华每日电讯  ·  中国最北、又冷又偏的小城漠河,如今“不等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一周新书(3.25-3.31)|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3-31 22:48

正文

新书01:《师教:中国南方法师仪式传统比较研究》

书讯


書名: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

作者:黃建興

書號:978-7-101-13705-7

開本:16開

定價:68.00元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03-20

千字数:380 千字

总页数:356 页

内容简介

“师教”(法师仪式传统)指的是我国南方各地以“驱邪”为核心的各类法师仪式及其背后相关的一整套宗教文化,涉及神灵、法坛、庙宇、仪式戏剧、习俗、法器和传说故事等宗教事项。本书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支广泛流行于南方的仪式传统,打通以往学界对于它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研究,把来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众多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发现很多个案所不易察觉的问题,如各地法师仪式传统丰富多彩的内容、内在的共同特征、仪式结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与其他宗教的互动,特别是它与“巫教”和道教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南方族群社会的密切关系。

作者简介

黄建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台湾中研院民族所访问学人、福建省闽南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闽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教闾山派与闽台传统社会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临水夫人信仰的现代转型研究”,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教改项目“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范式探索”等。博士论文“A Research on Shijiao:The Ritual Traditions of Fashi in South China”获第七届“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博士论文奖。

目录

目 錄

序 一(勞格文)

序 二(葉明生)

導 論

第二章 師教的教派形態

第一節 師教的教派傳說

第二節 師教的儀式傳統

第三節 師教的神靈體系

第二章 師教的儀式特徵

第一節 師教儀式的分類

第二節 師教儀式的特徵

第三章 師教的傳承體系

第一節 師教的傳度儀式

第二節 畬、瑤的傳度儀式

第三節 師教的喪葬儀式

第四章 師教的法師崇拜

第一節 師教的傳說故事

第二節 師教的崇拜形式

第五章 師教與巫覡傳統

第一節 法師與巫覡的密切關係

第二節 法師與巫覡的傳承儀式

第六章  師教與族群社會

第一節 南方族群社會的原生型宗教

第二節 師教與族群原生型宗教比較

第三節 師教在南方族群社會的傳播

第七章 師教的歷史源流

第一節 巫覡文化傳統的貢獻

第二節 道教儀式傳統的貢獻

第三節 佛教儀式傳統的貢獻

第四節 其他宗教傳統的貢獻

第八章 師教的現代轉型

第一節 宋代的「封神」運動

第二節 當代的「非遺」運動

結 語

附 錄

參考文獻

後 記

新书02:《重会海外汉学界(1979—1983)——集粹》


书名:《 重会海外汉学界(1979—1983)——集粹》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  马军选订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 36元

页码;177
ISBN: 9787548614791

作者简介

马军,1969年11月生,历史学博士,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三级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上海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历史所所史。曾出版有 《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演变及后果(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屉内拾遗集》、《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建寅传略》、《史译重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翻译事业(1956—2017年)》等。

目录


新书03:徐国琦《难问西东集 》


定价:¥56.00

著者:徐国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页数:339页

开本:32

ISBN:978-7-100-16902-8

本书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30年来1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美国史、国际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史学研究方法等。其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联、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与影响、美国的亚太扩张与均势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剖析,发人深省。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阅读天下书的体悟,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上重大的国际事件,展现了所有的历史都是国际史和共有历史这一观点,体现了书名中“难问西东”的视野与情怀。

作者简介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嘉里集团基金国际化历史讲座教授。著有China and the Great War (《中国与大战》,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Olympic Dreams (《奥林匹克之梦》,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西线战场陌生客》,哈佛大学出版社,2011年),Chinese and Americans(《中国人与美国人》,哈佛大学出版社,2014年),Asia and the Great War (《亚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牛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

目录

序 言 1
第一部分 读书天下
读书之余话读书 3
美国在危机中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外交史学 38
《美国宪法》与美国经济发展 56
第二部分 知人论世
塞缪尔• P. 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 63
美国文化心理情结与文明冲突论 84
麦克纳马拉的忏悔 105
第三部分 “大战”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一战华工的世界意义 1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线华工和中美共有历史 134
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与美国外交政策 170
何为中国:1919年的中国和世界 186
第四部分 亦中亦西
为反对“两个美国”而斗争 209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影响 223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244
第五部分 何以美国
美国早期对法外交 259
威廉•亨利•西沃德和美国亚太扩张政策 276
均势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296
西奥多•罗斯福的欧洲均势外交 310
后 记 333

新书04:《东亚电影的文化政治:1939-2018》


书名:Cultural Politics around East Asian Cinema: 1939-2018

作者:Noriko SUDO and Takeshi TANIKAWA

B5変上製・248頁

ISBN: 9784814002139

出版社: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

発行年月: 2019/02

記述言語: 英語

本体:4,000円(税別)

内容简介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state in East Asia, treating films as political economic products, mixtures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dustrial motives, rather than mere works of art or media commodities. We examine the East Asian film industries from the 1930s to the 2010s pursuing their ow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goals by cooperating, negotiating and conflicting with states. Through studies of national film policies, film industry strategies and cultural-political influences on audience receptivity, this book reveals how films are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tate, the film companies and audiences.

作者简介

Yanli H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Tokyo University. She specializes in Asian film history and Chinese language films. Her major publications include “Beyond National Cinema: Overseas Chinese Cinema and National Identity”, Koyosha, 2014. “Beyond ‘Japanese Cinema’ ”, Kurosawa Kiyoshi ed., Japanese Cinema is Living No.8 (January 2011), Iwanami Publisher, pp. 165–178.
“The Yellow Face behind the Camera”, in Fujii Jinshi ed.,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bout Modern Hollywood Cinema (April 2008), Jinbunsyoin Publisher, pp. 121–143, 2007.
Benjamin JOINAU
Doctor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specialized in Korean Studies. He i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he Center of Korean Studies (CRC) at EHESS, Paris,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ongik University, Seoul. He has been living and working in South Korea since 1994. His Ph.D. thesis has analyzed the regimes of otherness in Korean cinema. Through the hermeneutics of cinema and now of urban materials, he is exploring representa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Korean public sphere (regimes of visibility/invisibility in cityscapes, urban agriculture micro-practices, semiology of spatial forms, etc.).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articles and books in French, English and Korea. Personal Website: www. benjaminjoinau.com.
Atsuko KATO
Part-time lecturer at Gakushuin Women’s College, specializing in Japanese modern history. She is the author of Sododin taisei to eiga (Tokyo: Shinyosha, 2003). Her most recent article is “Rebuilding of the Censorship System in the Drafting Process of the Film Law,” Media History, Vol. 28, 2010.
Tomoya KIMURA
Part time lecturer at Tamagawa University and Meiji Gakuin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animation studies, especially at the point of industrial history. His major refereed paper is Shougyou animation seisaku ni okeru
“souzou” to “roudou”: Touei-Douga kabushikigaisya no rousihunsou kara (ed., in Japanese, Creation and labor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animation film: The trouble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in Toei animation studio, Socio-Culture Studies, Vol. 18,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ocio-Culture, 2016).

Mamie MISAW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Nihon University. She has published two monographs: The Screen under Colonial Rule: A study on the movie policy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of Taiwan (Taipei: Qianwei, 2001, Chinese), and Between “the Empire of Japan” and “the Motherland China,” Collaboration and border-crossing of Taiwanese film activist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Tokyo: Iwanami, 2010, Japanese;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2, Chinese), one co-edited volume: Radio, Movie, Television: Inter-relationship of audio-visual media in East Asia today (Tokyo: Seikyusha, 2012, Japanese), and one single edited volume: Propaganda Films in Colonial Taiwan: Research on Newly Discovered Films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17, Japanese). In English, she has written two chapters (Chapter 5 “The Production of Imperialized Bodies: Colonial Taiwan’s Film Regulations and Propaganda Films” and Chapter 6 “The National Anthem Film in the Early 1950s Taiwan”) in the book East Asian Transwar Popular Culture: Literature and Film from Taiwan and Korea edited by Pei-yin Lin and Su Yun Kim, forthcoming from Palgrave.
Noriko SUDO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tudies, Media Course, Chikushi Jogakuen University. She specializes in cultural politics and media studies. She worked as a program director at NHK from 1991–1993 and as a freelance TV producer from 1993–2002. Her major publications include Jieitai Kyouryoku Eiga: Kyomo Ware Oozora ni Ari kara Meitantei Konan made (in Japanese, The JSDF Films: From Kyomo Ware Oozora ni Ari to Detective Conan, Otsuki Shoten, 2013), Higashi Ajia no Kurieitelivu Sangyo: Bunka no Poritikusu (ed., in Japanes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East Asia: Politics of Cultures, Shinwasha, 2015), Manga Kenkyu Nyumon Ouyouhen (multi author collaboration, in Japanese, Introduction to Manga Studies Applied Version, Chapter 9 “Cultural Policies,” Gendai Shokan, 2018).
Takeshi TANIKAWA
Visiting professor of film history and popular culture studies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Waseda University (Tokyo), and a well-known freelance cinema journalist and film critic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After working for Nippon Herald Film Co. for eight years as publicity staff and marketing director, he has worked both in academia and journalism. His thesis won the prestigious First Kyoto Film Culture Award in 1999, which later become his dissertation for a PhD in sociology at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2001) and was published by Kyoto University Press as American Films and the Occupation Policy (2002).
Dr. Tanikawa’s recent publications as author/editor include Border- crossing Popular Culture: From Li Xianglan to Takki (in Japanese, 2009), Spreading Subculture:Personalizing Passion and Healing Style Evolution (in Japanese, 2009), The Occupation-Period Periodical Materials Compendium: Popular Culture Series, Vol. 1–5 (in Japanese, 2008–2009), All About Post-WWII ‘Chushingura’ Films (in Japanese, 2013), Kouraiya Three Brothers and Their Movies (in Japanese, 2018). His current projects include Baseball and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America’s Pastime as a Tool to Promote Social Values, forthcoming from McFarland & Co, Inc.
Youngjae YI
Researcher at Center for Cross Cultural Studies in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film studies and Asian film history. Her major publications are Teikoku Nihon no Chōsen eiga (in Japanese, Korean Cinema in Imperial Japan Teikoku Nihon no Chōsen eiga, Sangensha, 2013), Toransu/nashonaru akushon eiga: Reisenki Higashi Ajia no dansei shintai, bōryoku, māketto (in Japanese, Transnational Asia Action Film: Male Corporeality, Violence, and Market in the Cold War Era,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16) and Modern Korea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ed., in Korean, Checkwa hamke, 2011).

目录

Figures
Tables
Photos
List of Contributors


Introduction
Noriko Sudo

1 Film Control in the Japan Film Law (Eiga-ho)
Atsuko KATO

2 “Me-istic Nationalism” in Films Promoted by the Japan Self-Defense Forces: Focus on Midnight Eagle as an Example
Noriko SUDO

3 Collaboration between U.S. Film Industry and U.S. Government for Film Distribu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keshi TANIKAWA

4 WWII Film Production in Chongqing: The Japanese Spy
Yanli HAN

5 Factor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n Postwar Japan
Tomoya KIMURA

6 Virtuous and Depraved: Portrayals of Women in North Korean Cinema
Benjamin JOINAU

7 Dual Language, Dubbed Cinema: An Enlightened Colonial Subject in Homeless Angels
Youngjae YI

8 Double-edged National Imagery: From The Daughter of the Samurai to My Japan
Takeshi TANIKAWA

9 The Mysterious Popularity of Japanese Films in Taiwan in the 1950s and ’60s
Mamie MISAWA

Index

新书05:《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书名:《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作者: 王德威, 王汎森, 宋明煒, 陳平原, 李孝悌, 葛兆光, 彭小妍, 胡曉真, 梅家玲, 李奭學, 鄭毓瑜, 高嘉謙, 陳國球, 潘光哲, 黃克武, 夏曉虹, 錢理群, 黃英哲, 陳曉明, 宋明煒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04/02

内容简介

五四一百週年,回顧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

51位學者,從文學、思想、文體、人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響。 「五四」一百週年,從各種角度來解析「五四」及其影響,以小觀大,對「五四」以來的文學、歷史、思想有所回顧和反省。

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從容觀賞「五四」傳奇。「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於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四」未完,因爲那不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的歷史。

「五四」發生一百年後,除了學術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會中的「五四」記憶已湮沒於時間之河中。與此同時,權力當局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視,恰恰顯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跡──「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潛能反而被埋沒了。

「五四」的意義不應僅止於此。「五四」不遠,卻已有考掘的必要。《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邀請51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於不同面相揭開「五四」的問題性與論爭性。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

《五四@100》以眾聲喧嘩的形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回望過去這一百年中國與華語世界動盪不安,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呐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

本书作者


陳思和(上海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平原(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陳建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致遠講席教授)

王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現代文學教研室副教授、研究員)

戴燕(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楊貞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應磊(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石井剛(ISHII Tsuyoshi)(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季進(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揚(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楊聯芬(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濱田麻矢(HAMADA Maya)(神戸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歷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季劍青(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研究員)

鄭毓瑜(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邱怡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夏小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吳盛青(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王璞(布蘭戴斯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葛兆光(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

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婧裬(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傅光明(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馬筱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晨(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陳國球(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彭春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夏曉虹(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涂航(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候選人)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兼職教授)

郜元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張麗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授)

李浴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肖鐵(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張新穎(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袁一丹(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蔣漢陽(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戲劇與影視系博士候選人)

黃英哲(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宋明煒(衛斯理學院東亞系副教授)

(姓名排列按目次次序)


目录

王德威、宋明煒  編者序言


陳思和  士的精神‧先鋒文化‧百年「五四」

王汎森  兩個五四,及其影響

陳平原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王德威  沒有五四,何來晚清?


陳建華  「共和」話語

王風  思想革命

戴燕  新文學與舊傳統

楊貞德  學理、主義和現實社會──再探「問題與主義」論辯

彭小妍  五四的反啟蒙:人生哲學與唯情

應磊  現代覺音

石井剛  《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

季進  重估《學衡》

楊揚  南北五四不同論──對上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價值建構的一個思考

胡曉真  發現文字,想像歌聲:五四學人對非漢族民歌及其歷史傳述之研究的當代意涵

楊聯芬  「新女性」的誕生

濱田麻矢  五四與女學生

梅家玲  發現青少年,想像新國家

張歷君  五四青年的「自殺之道」

雷祥麟  隱形的賽先生──以「性事實」的歷史為例


李奭學  白話文

季劍青  文學

鄭毓瑜  詩國革命

邱怡瑄  執抝的低音──舊詩文中的五四運動

夏小雨  新生的老鴉

吳盛青  「我願把我的靈魂浸入在你的靈魂裡」:五四情書

李孝悌  粉墨登場的五四新文化

王璞  靈感(煙士披里純)


葛兆光  愛恨糾纏的那個日本──對「五四」之前的一個觀察

陳婧裬  希臘的陽光

傅光明  兩個「狂飆」中的莎士比亞

馬筱璐  被轉述的俄羅斯文學

陳相因  不瘋魔,不成活:「以俄為師」──被錨定的現代性

林晨  歐戰

高嘉謙  刀刻與戰士:魯迅在南洋的木刻與雜文遺產

陳國球  香港的「五四」與「新、舊文化」

潘光哲  「五四」與台灣


黃克武  嚴復與五四:中國現代性的內在張力

彭春凌  康有為:聖人的隱退

夏曉虹  五四期間的梁啟超

涂航  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與中國現代美學的起源

錢理群  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郜元寶  一份剪報,兩個時代

張麗華  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陳寅恪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對話

李浴洋  另一種「新青年」:「五四」前後的馮友蘭

肖鐵  「我就是群眾;群眾就是我」:五四時期朱謙之的自我書寫和革命想像

張新穎  沈從文與五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