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今天我想分享给你一种我追求一场场战役胜利时的心态。
它叫做:「险胜算惨败」。
顾名思义,在心态上,要把所有的微弱优势胜出的结果,看作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当学生那时候,我就听过太多的说辞和借口「我要是不马虎,就……」,「我就是前一晚没休息好,才……」,「就差两分上 xx 大学,真的好可惜……」。
这种借口是我无论如何难以启齿的。
- 在有限时间内顶着压力大,仍能精确(不马虎)完成任务,本身就是各种考试/考核的指标。
- 在各种复杂状况下仍能保持心态好好休息,本身就是能力的一部分。
- 分数线就是个底线,凡事追求底线而非上限,谈何可惜?
如果一群智力、体力、平均素养差不多的人在一起竞争的话,若非分出个胜负,那每个人的胜负战绩基本是五五开。而当我把「险胜算惨败」的心态加上,我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惨败」的状态。
十七岁那年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科目是 1500 米男子竞速。我每天都会训练四百米冲刺、三千米变速跑、五千米常速跑、一百次九十公斤杠铃蹲起,持续三个月。最终以 4 分 14 秒通过考试,比资格证底线快了不到一秒。按照「险胜算惨败」的心态原则,我便不再认为这是个成就,而是一种命运的眷顾,于是很快投入到追求更加稳定的竞技状态的训练中。
这种心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体现在面对成就时的态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令自己小小骄傲的成就——比赛胜出、绩效上升、职位晋升、考学题名——这些成就值得我们欣喜。只是这些成就的副作用就是随之而来的沾沾自喜与故步自封。
而当把「险胜当成惨败」时,骄傲与欣喜后则会马不停蹄地进入冷却状态,开始强化刚刚占领的阵地,把那些「糊里糊涂就赢了」的成就,变成「我明确地知道我该如何做以追求卓尔不群」。
其次体现在面对挫败时的态度。一般来说,碾压局的败方心态都不会太差,因为与高手过招,过程是值得享受的,输得也心服口服。而最容易心态崩的情形,莫过于「惜败」。险胜带来的是「无法锁定下一场胜利的焦虑」,惜败带来的是「无法走出上一场败仗的沮丧」。可如果你把险胜都看做是惨败,何况惜败呢。
成年之后闯荡江湖,少不了的就是面对每天跟各种优秀的人,在近乎于无规则乱斗的商业社会里竞争与搏杀(这样看起来,学生的生活还真的是幸福)。
我见过太多患得患失的人。无非就是当他们偶尔尝到了些甜头时,就要焦虑下一次甜头是否还有自己一份;当他们偶尔失利时,就沉浸在懊恼的情绪场中无法自拔。再后来就变成了,惜败者开始嫉妒险胜者——算计与猜忌接踵而至。那些心地纯良、乐于分享的孩子们,终究变成了锱铢必较之徒、睚眦必报之辈。
我还记得自己刚刚做老师的时候,会这样思考:学生们喜欢我的课喜欢我的演讲能力,大多是因为我真的筹备了很久,熟能生巧算不得什么真本领。所谓「名师」的帽子当真是戴不住。
于是我开始这样要求自己:若是真的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能顺畅传递给我的学生。我就要追求做到:
- 即兴演讲的能力要击败 99% 备课良久的其他优秀老师
- 复杂道理简单解释的能力要击败 99% 的科普作家
- 简单事物的复杂展开能力要击败 99% 的大学讲师
不过我自知离这目标还差很远,于是乎便自觉地把目光放在所有人(包括我的学生)的优点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向强者毫不犹豫地跪倒求师。
追求「用自己的难以启齿的短板碾压别人引以为豪的长项」,进而追求在所有领域真正的酣畅淋漓的大获全胜,我想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不过若真的是不小心实现了呢,胜负就真的无所谓了。
——向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