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孤独的阅读者
把顶尖大学的思维与能力训练普及给每个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黄某被策反,春节期间当间谍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张兰、汪小菲账号,无限期封禁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太牛了!《哪吒2》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登顶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A股大涨,原因来了!多家公募发声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中国正对苹果公司开展反垄断调查?外交部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孤独的阅读者

坚如磐石的决心绝不是靠情怀,而是靠机会成本计算得来的最优解。

孤独的阅读者  · 公众号  ·  · 2021-05-28 21:00

正文



2021

5.28

你好呀,


又逢周五,自第一封惊奇短信寄出已经过了近两个月。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已经养成了每晚翘首对每天的信以盼的习惯?你是否留意过给独一无二的你寄去一封封信的船长在每封信的末尾写下的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落款?


在过去的一周里「劝学」的船长向你诉说他的学习方法、「懒人」船长向你透露他的偷懒秘诀、「狂徒」船长向你讲述他创立孤阅的初衷……如果你会好奇在之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船长给你寄来什么样的惊奇,可以直接在公众号回复「船长」添加好友~


话不多说,直入主题吧。







从来都没有「等我准备好,再......」这种可能性。任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都是从没有准备好的大兵,慌乱中被直接扔进战场才能锻造出来的。


0521

输出带动输入


嘿,你好呀


我在给你写信的时候,虽然同时寄给了另外 4778 个有趣的灵魂,但我还是想跟你再确认一次:你仍然在我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给你写惊奇短信渐渐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有人问写惊奇短信到底于我有什么好处——我想「给将近五千人每天写信有什么好处」的答案本身就特别符合「惊奇感」的特质,那今天就写给你这些吧~


那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输出带动输入。耳熟能详的「教学相长」、「费曼学习法」其实都是这个原理。


我给你出一道题,现在心里想一位你生活中最爱的人,比如你的母亲、爱侣或女儿。想好了么?好,现在拿出一张纸,不要看照片,不要看本人,默画出他/她的眼睛。


你应该是画不出来的。不过,如果你现在再去找他/她。你会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开始留意曾经忽略的细节——他/她的眉眼间的一抹笑、皮肤的纹理、每个令人心动的微表情、举手抬足间的一丝独特气质。


这就是输出带动输入。「画眼睛」就是输出,「看眼睛」就是输入。然后你把这个「画眼睛」和「看眼睛」套用到任何场景都是同样的道理:


- 感觉书都读了一遍,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发现头脑中的知识像是——有意躲闪你无法聚焦的视线。仿佛你在大脑中凝视某个知识的时候,它就自动模糊了。


- 感觉自己是个很称职的职业经理人,然而辞职创业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业务线从甲方的视角跟乙方的视角完全不一样。自己曾经雄心壮志的要当好老板的各种清晰的规划,全部碎成渣子。


- 感觉自己万物皆洞悉,看其他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认为他们都是菜鸡,结果自己拿起键盘开始敲打自己的自媒体文章时,才发现连汉语长难句的写作能力都没有。一瞬间会感觉到那种「评论区大神,正文栏的怂犬」的耻辱感。


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是海面下的九分之一。输出与输入也大概是这个比例。我站在讲台上十年了,我深知在讲台上的每句话、每个内容、每个语气,需要多少个讲台下的不眠之夜。我创业七年了,我深知在没有任何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每个计划、每个决策、每次指挥,需要多少思考、输入、向行业前辈、向跨界大牛们卑微地跪求指点。


从来都没有「等我准备好,再……」这种可能性。任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都是从没有准备好的大兵,慌乱中被直接扔进战场才能锻造出来的。身上的每一寸伤疤都是「输出」时学到的教训,而此时他们才会知道在练兵营里练哪一种招式,在兵书里读哪一种战法,在铁匠铺里打什么样的武器。


书到用时方恨少。


此言不虚。但我想跟你说的是——这句话里最弥足珍贵的一个字是「恨」。那是一种只有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才能体会到的狂热的读书欲。我希望你的「用时方恨少」的「恨」,来得越早越好。


——十年劝学的船长







「超级懒人」如何考北大?


0522

超级懒人的自我修养


你好呀,


今天我想跟你坦白一个秘密:我是一个超级懒人。


想到在给你的信里写这个,是因为我怕我会传达一种「给我每天写信的这个家伙真的好勤奋啊」的一幻觉,这样不利于我们之间书信友谊。


很多年前准备高考,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做各种各样的卷子真的好痛苦,看着那些聪慧的同学认真努力奋笔疾书的样子,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手腕发酸眼眶生疼。本着「能少动一笔就少动一笔」的精神,我就开始打各种各样的鬼主意:


- 做完一套数学卷子需要一个半小时,高考之前最少要花 1500 个小时做这些卷子。我就花 150 个小时找了几百套卷子,把上面出现的最难的题按「考官想如何难为你」进行分类,发现总共只有不到五十个类目。然后再花几十个小时死记硬背一下解题思路(高中数理化生本质上都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跟逻辑什么的关系不大)。后面要是再遇到不属于原来类目的题就另设置类目,遇到类目里面的就当做训练做题速度。再后来,就变成了:这题不用做、这题也不用做、这题也不用做……算下来省了 1000 个小时~高考要考那么多科目,按照类似的办法前后省了四五千个小时,可以去踢球读野书玩游戏风花雪月。


- 后来大学里发现自己英语太菜,世界史专业呢又要求学生至少要精通两门外语以及必须要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这样方便读文献。分开学又要花好长时间,就势必会影响我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享受燕园的风情万种这种人生大事。于是就懒懒地去读教材的时候,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章节标出来,找到英文原版再溜一眼,速度快,印象深,带着「这段话好有意思,不知道英文是怎么说的」的问题去读,事半功倍。如果在去谷歌一个西班牙语版重复上面的过程。一个解决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 每门课知识点都太多,我又懒得记笔记。于是就去人肉这个教授的各种学术背景。把他近五年跟这门课有点关系的论文拿出来,花一周认真读完,写下疑问,然后 Office Hour 的时候直接找他问。于是大概率就是我被邀请去他们带的研究生班去旁听。这些疑问呢自然就变成了学期论文的主题,考试重点呢就是人家近期的学术研究方向嘛。这样笔记就不用记了,至于还去不去听本科生的课,要看在五道口酒吧里嗨完之后还有没有体力起床~


从校园里走出来之后,我就带着这修炼了十多年的炉火纯青的「懒人品质」去工作去创业。


慢慢的,因为懒就学了大量的工具软件;因为懒就学了很多关于「机制设计」;因为懒就不断地去抽象各种业务;因为懒得关心「如何去做」,就不停追问「为何去做」,还把「若知为何,如何自得」这八字冠冕堂皇的心法不断灌输给创业后的同事们;因为懒,就不再做「乙方自嗨」的事情,而只从甲方角度思考问题。


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去读书与享受生活。然后,又是因为懒,所以享受生活的时候又继续合并同类项,不断去抽象「我在享受某个产品服务的时候,哪些细节是可以抽象出来并迁移到自己的创业业务里的?」于是就省得还要单独拿时间去思考商业上的事情。


成长历程中祖辈和父辈都会跟我讲,体力工作一定是脑力跟不上才会去做的。不过脑子就凭着一膀子傻力气去「勤奋」、去追求那种自我感动,才是真的懒。


这一点我倒是保留一些意见。我倒是觉得「懒不懒」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将不将就」。我无法改变自己「懒」的本性,也同样改变不了我什么都想要的那种贪念十足的「不将就」。而「懒而不将就」最终就只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鬼主意、犀利视角和剑走偏锋的方法论。


然后我就想,我既想着创造价值节省国民总时间,又想着挣钱干饭。那就索性把这些事放到一块做,于是就把孤阅做起来了——那些鬼主意和方法论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商业化的教育产品。共赢、声望、财富、实践、价值,那些虚头巴脑的词汇,仿佛立刻鲜活了起来~


—— 仰着脖子看星星

懒得连罗盘都不想瞄一眼的船长







「知道替代选项的存在」比「选择」本身难得多,一定要不间断地、用最谦卑的姿态,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与惊奇的世界。


0523

「机会成本」的意义


你好呀,


今天在信里我想扮演一次「好为人师者」的角色,跟你分享一下「机会成本」对我的意义何在(教师严肃脸)~


开课!


「机会成本」呢,就是指在决策中面临多项选择时,被你放弃且价值最高的那个选择。


比如,如果小明有一份年薪二十万的工作,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于是他想着要不要辞职去留学两年。留学各项费用一百万。如果用狭义的「成本」去计算,那么留学成本就是一百万元。


但如果你用「机会成本」去计算,这件事的本质是这样的:


A. 维持现状 = 挣四十万且不花一百万 = 140 万

B. 辞职留学 = 不挣钱且花了一百万 = 0

C. 单纯辞职 = 不挣钱且不花一百万 = 100 万


小明如果选择辞职留学,那么他选择了 B,而 A 和 C 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是 A,即维持现状。ABC 不可兼得,只能做出权衡取舍。所以如果小明选择留学的机会成本不是一百万,而是一百四十万。


如果你看到这儿,我想说,这个计算里有很多很多漏洞,需要去填补。这也是我这封信里真正想跟你讲的:


第一,A 选项真的是「放弃掉的最大价值」么?


当我说「A 和 C 中价值最高的是 A」的时候,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把价值等同于货币价值。而 C 选项「单纯辞职」,有可能是小明选择陪伴家人、去深山修炼、或者闭门读书,这个价值就不仅仅是「不挣钱且不花一百万」能够衡量的。


我在以前的信里跟你讲过,「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广义的机会成本考量,是要超过货币价值,且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做选择时,他们认为的「放弃掉的最大价值」的选项可能都不一样。


第二,真的只有 ABC 三个选项么?


当然不是,可能有 DEF 选项,只是小明「不知道」。选项「有没有」不是取决于其「客观是否存在」,而是「主观是否认识」。其实我年轻时做过很多愚蠢的选择,那些选择之所以愚蠢,不是我在 ABC 中做出了愚蠢的选择,而是我根本不知道当时存在远比 ABC 有价值的 D 选项。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可是如果连 D 选项本身都没感受到,又如何去感受 D 选项的重要性呢?


第三,ABC 甚至 D 真的不可兼得么?


大多数情况下是的。但你还记得我说过:「创造等于感受到的难题」这句话么?现代商业与创新的本质就是,谁能把的「ABC 不可兼得」变成「ABC 可兼得」,谁就能垄断这个难题被解决之后的所有收益。


有的人听到「不可兼得」四字时,心中会充满悲怆,甚至想作诗一首以书胸臆。有的人听到「不可兼得」四字时,会心花怒放,因为……「来生意了~」。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要算一下替代选项嘛。十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离完全理解这个概念还远着呢。信的结尾,我就把我已经理解的皮毛用简短的忠告写给你:


- 放弃掉的最大价值,更准确的说是「放弃掉此时此刻你自认为的最大价值」。一个选项到底是不是比其他更有价值,这事儿还是你自己说得算。


- 「知道替代选项的存在」比「选择」本身难得多,一定要不间断地、用最谦卑的姿态,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与惊奇的世界。


- 知道的选项越多,合并同类项的可能性就越大,收益就会暴涨,风险就会暴跌。


我知道你曾经或现在面临选择的难题。希望这封信能助你绵薄之力。


—— 放弃了打两局王者荣耀而选择给你写信的船长







坚如磐石的决心决不是靠情怀,而是靠这每一次细微的机会成本计算得来的最优解。



0524

「机会成本」的心路历程


你好呀,


不知道昨天写给你的关于「机会成本」的信过于晦涩了呢?


我今天给你写一段我关于「机会成本」的心路历程吧。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其实特别迷茫。跟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尤其是在北大这种地方。


我从进入这所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遭到各种碾压——智力上的、特长上的、时间管理上的、谈吐气质上的全面碾压。


随处可见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与优雅美丽的姑娘,说着流利的英文,在当时的人人网上分享着击剑滑雪马术的照片,晚上去夜店的时候点威士忌吸雪茄的姿势都无比轻车熟路。而这些天之骄子整天折腾来折腾去,他们读专业书籍的速度像是在看连环画,他们写的论文让我觉得自己是智障,他们的期末绩点高得似珠穆朗玛峰。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北大校方对各个导员就一个硬性要求——自己带的学生不要自杀。因为这是一个靠勤奋死磕毫无可能出头的地方。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是:「我们如此不勤奋,以至于还轮不上谈天赋。」然而在北大,所有人都勤奋到极致,那最后只能拼天赋。


所以对我来说,寻找更多的选项,不是一种自发的内生的动力,而是外源性的、在所有「正统的」赛道全都挤满了天赋异禀+勤奋到极致的对手们的巨大压迫感。


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价值的选项。这就意味着一个前提,我是「有可放弃的有价值的选项」。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拼了命地去尝试让自己与众不同的事情——加入山鹰社参加两次科考、请十五个月的假去欧洲打工一年、学西班牙语学拉丁文、甚至又找回当年高中的竞技状态,每天疯狂训练,四年夺了十一个北大校长跑冠军(非专业组)。


因为我想跟别人不一样,我渴望从这个压迫感巨大的猛兽校园里,至少另辟蹊径地脱颖而出。


在已经有的选项中,如果你的能力无法匹配你的野心,那就寻找冷门选项。所有的小众冷门选项组合在一起,你就最稀缺最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这是母校的铁拳暴击之下,送给我的礼物——深耕拼不过别人,要么走广度走跨界变斜杠青年,要么另开荒地,创造自己的独立万国。


多年后,我在墨国经商。大学期间修炼的那一堆乱七八糟的小众技能组合起来,竟然让我在墨西哥混得人模狗样。而我面临的就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难题——


继续做茶道体验和原材料进出口贸易,看势头再过几年就真的是闷声发大财,做个横跨几大洲的隐形富豪,哪管那世间洪水滔天。而如果投身博雅教育,这放弃掉的货币价值就是我的机会成本。博雅教育、人文通识、观念普及,就算累死我也不可能将其货币价值做到比跨境贸易和服务的盘子大。


而我最终就是要做博雅教育,铁了肠子的做,还是因为那个道理: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


谁说货币价值就是重要性的全部了呢?你知道吗——当年有两千个人在一个 QQ 群里听我讲一本西方文明简史原版教材,我用业余时间讲了十五个月的免费课,他们每一次说「谢谢船长」的时候,比我谈成了任何一单生意都让我充满了幸福。


孤阅七年来,进账流水虽然不少,但单纯按照货币价值来衡量,我们的机会成本都太高了。这就是为什么营收有挫折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根本不在乎,但每一个网络上对孤阅团队的攻击,都会让团队难过很久。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感受到的重要性会大幅缩水,此时一旦想到:何必呢,我还是回墨西哥做个富人就好了呀——这就是最危险的时刻。


不过,这跟母校的铁拳比起来,都不算什么。 坚如磐石的决心绝不是靠情怀,而就是靠这每一次细微的机会成本计算得来的最优解。


七年如一日地我问我自己,你小子感受到重要性了么?是的。我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重要性。尤其是你回我信的时候。嘻嘻~


—— 船长


以及广告一则: 一代狂徒(船长本船)的英文课返场了。 一次性炸灭高考四六级考研托福雅思阅读的神级英文课(丝毫不会吹牛~)









当把「险胜当成惨败」时,骄傲与欣喜则会马不停蹄地进入冷却状态,开始强化刚刚占领的阵地,把那些「稀里糊涂就赢了」的成就,变成「我明确地知道我该如何做以追求卓而不群」。




0526

险胜算惨败


你好呀,


今天我想分享给你一种我追求一场场战役胜利时的心态。


它叫做:「险胜算惨败」。


顾名思义,在心态上,要把所有的微弱优势胜出的结果,看作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当学生那时候,我就听过太多的说辞和借口「我要是不马虎,就……」,「我就是前一晚没休息好,才……」,「就差两分上 xx 大学,真的好可惜……」。


这种借口是我无论如何难以启齿的。


- 在有限时间内顶着压力大,仍能精确(不马虎)完成任务,本身就是各种考试/考核的指标。

- 在各种复杂状况下仍能保持心态好好休息,本身就是能力的一部分。

- 分数线就是个底线,凡事追求底线而非上限,谈何可惜?


如果一群智力、体力、平均素养差不多的人在一起竞争的话,若非分出个胜负,那每个人的胜负战绩基本是五五开。而当我把「险胜算惨败」的心态加上,我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惨败」的状态。


十七岁那年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科目是 1500 米男子竞速。我每天都会训练四百米冲刺、三千米变速跑、五千米常速跑、一百次九十公斤杠铃蹲起,持续三个月。最终以 4 分 14 秒通过考试,比资格证底线快了不到一秒。按照「险胜算惨败」的心态原则,我便不再认为这是个成就,而是一种命运的眷顾,于是很快投入到追求更加稳定的竞技状态的训练中。


这种心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体现在面对成就时的态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令自己小小骄傲的成就——比赛胜出、绩效上升、职位晋升、考学题名——这些成就值得我们欣喜。只是这些成就的副作用就是随之而来的沾沾自喜与故步自封。


而当把「险胜当成惨败」时,骄傲与欣喜后则会马不停蹄地进入冷却状态,开始强化刚刚占领的阵地,把那些「糊里糊涂就赢了」的成就,变成「我明确地知道我该如何做以追求卓尔不群」。


其次体现在面对挫败时的态度。一般来说,碾压局的败方心态都不会太差,因为与高手过招,过程是值得享受的,输得也心服口服。而最容易心态崩的情形,莫过于「惜败」。险胜带来的是「无法锁定下一场胜利的焦虑」,惜败带来的是「无法走出上一场败仗的沮丧」。可如果你把险胜都看做是惨败,何况惜败呢。


成年之后闯荡江湖,少不了的就是面对每天跟各种优秀的人,在近乎于无规则乱斗的商业社会里竞争与搏杀(这样看起来,学生的生活还真的是幸福)。


我见过太多患得患失的人。无非就是当他们偶尔尝到了些甜头时,就要焦虑下一次甜头是否还有自己一份;当他们偶尔失利时,就沉浸在懊恼的情绪场中无法自拔。再后来就变成了,惜败者开始嫉妒险胜者——算计与猜忌接踵而至。那些心地纯良、乐于分享的孩子们,终究变成了锱铢必较之徒、睚眦必报之辈。


我还记得自己刚刚做老师的时候,会这样思考:学生们喜欢我的课喜欢我的演讲能力,大多是因为我真的筹备了很久,熟能生巧算不得什么真本领。所谓「名师」的帽子当真是戴不住。


于是我开始这样要求自己:若是真的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能顺畅传递给我的学生。我就要追求做到:


- 即兴演讲的能力要击败 99% 备课良久的其他优秀老师

- 复杂道理简单解释的能力要击败 99% 的科普作家

- 简单事物的复杂展开能力要击败 99% 的大学讲师


不过我自知离这目标还差很远,于是乎便自觉地把目光放在所有人(包括我的学生)的优点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向强者毫不犹豫地跪倒求师。


追求「用自己的难以启齿的短板碾压别人引以为豪的长项」,进而追求在所有领域真正的酣畅淋漓的大获全胜,我想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不过若真的是不小心实现了呢,胜负就真的无所谓了。


——向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船长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052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