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用“伤口上撒盐”比喻对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恶意伤害,使其更加痛苦的行为,那么,塔利班干的事,简直就是"伤口上撒硫酸"了。
最近,阿富汗塔利班特种部队发布了一系列宣传照。其中有一张照片,在这两天引发美国政客和媒体人士的强烈反应。这张照片似乎有意还原了二战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竖起国旗的经典场景。《每日邮报》称塔利班战士复制并嘲讽了那张著名照片《在硫磺岛升旗》。
许多被激怒的美国人,把这张照片称为“终极羞辱”(Ultimate insult)。
“从来,从来没有敌人对美国做过这种事,这玷污了硫磺岛永垂不朽的牺牲,而且他们还穿着我们的装备。”曾任特朗普国家安全顾问的保守主义政客、新闻人塞巴斯蒂安·戈尔卡(Sebastian Gorka)发推称,“直到拜登,他背叛了所有活着的、死去的美国人。”
美国的阿富汗战争,经历了二十年,耗费了近两万亿美元,最后以美军混乱不堪地单方面撤退这种极不光彩的方式落幕了。不仅如此,还要被对手以这种方式羞辱。谁还记得,二十年前发动这场战争之时,美国是怎样的霸气侧漏,睥睨天下!
从世界单极霸主,到今天的仓皇失措,这一切不过短短二十年。
这二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对于美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把美帝国的兴衰放在一边,先回顾一下美国的前宗主国——大英帝国的兴衰。
大英帝国作为十九世纪最强大的超级帝国,
领土遍布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永远有太阳照射之地
。
186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34%,钢铁产量占到了世界的一半,钢铁、机械、纺织品等工业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英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又催生了英国繁盛的贸易,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然后往返的船队再把英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其他地区,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英国本土为中心的贸易和航运体系。英国的贸易占到了世界的将近三分之一。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在1865年留下的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但是光辉岁月只是短暂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大英帝国的优势就被德国和美国快速追上,呈现相对衰落的势头,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处于不安的动荡期。印度反英大起义(1857-1859)、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和美国内战(1861-1865),几乎是同时或者前后脚。
这三件大事都与英国相关。因为印度、中国和美国是英国当时最主要的贸易对象,也是英国财富最主要的源泉。
将鸦片从印度卖到中国,在中国装上茶叶卖到美国,在美国装上棉花运到英国,在英国本土加工成棉纺织品再卖到印度,是当时英国远洋商人最主要的贸易环路。
美国北方联邦禁止南方再向英国出口棉花,导致英国的全球贸易链条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裂带。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基础,也是当时英国工业体系的根基,事关大英帝国的经济命脉。
英国人本可能介入美国内战以重启棉花贸易,这与英国工业资本的利益高度相关,甚至与英国的国运紧密相联。
如果英国选择大力介入美国内战,令美国最终分裂为南北美国。那么北美国就很难崛起,高度亲英的南美国继续保持奴隶种植园模式,继续作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实质的经济殖民地,大英帝国不仅不会迅速走上去工业化之路,其霸权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当时的中国其实跟美国类似,同样分裂成南北两块,南方是正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之后,英法各国对太平天国表达了对太平天国及清朝中立的态度,此后太平天国开启了与外国的贸易。
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比清政府要积极进取得多
。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
如果英国真是正经跟中国进行自由贸易,那么选择跟太平天国这个新政权合作,要有利得多。但实际上如果刨去鸦片贸易,英中贸易将是逆差。鸦片成为天平天国与英国矛盾分歧的关键。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写道:
“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英人呤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也说:“太平天国法律以鸦片为违禁品,吸者处死,一切违法者均斩首不贷。”
在针对中国和美国的应对策略上,英国国内出现激烈分歧。最终,掌控鸦片贸易的金融资本集团压倒了产业资本占据上风。
英国人首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确认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权,然后与法国一起大力介入中国内战。英法的介入,使太平军无法拿下上海,使上海周边地区长期陷于战火,从而使中国的商人、资金和货物大量涌进安全的上海。逃到上海的有钱人推高地价,为上海洋商带来可供他们买进再转手卖出的大量货物。只要长江沿岸的战事仍炽,中国商人就愿意以高出行情的价钱,雇请挂外国旗帜的船只运送他们的货物,以策安全。上海,从此走上通向远东金融中心之路。
太平天国兵祸连年,使得江南富庶之地毁于一旦,清朝的经济发动机立即停摆。为了实现制造业重启,清朝急需大量资金,而国内的钱庄票号都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无论从官方到民间,都向外资银行大量举债。英资汇丰、渣打银行,就是趁着这一波机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东亚地区数一数二的银行。湘军淮军也正是借着太平天国坐大,成为地方军阀,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伏笔。
第二次鸦片战争成为清朝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清朝此后向着公共殖民地的深渊极速坠落。
英国的这一决定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走向,也改变了英国自己与世界的历史走向。英国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长期相爱相杀并相互促进的历程,至此画上句号,金融资本从此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英国与美国南方的棉花贸易一落千丈,本土产业的根基——棉纺织业受到重创,英国其他门类的制造业受此拖累普遍萎缩。英国产业资本纷纷出走国外,投资德国、美国以及其他后发国家,或脱实向虚转向金融领域。
表面上看,英国的金融霸权达到历史顶峰,它一手控制印度这个专属殖民地,另一手则通过金融吸血,从中国这个半殖民地攫取巨量财富,强盛不可一世。
然而辉煌盛世之下,英国衰落的种子已经埋下。
德国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抓住了英国工业资本向外转移这个历史机遇,通过假冒伪劣山寨品起家,制造业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国家统一的强劲驱动力,千年以来只是地理名词的德意志,获得历史性统一的同时,由于电气、炼钢、化工等行业出现突破性技术进展,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实力迅速赶超英国。
美国统一之后,北方的制造业基地获得南方的原材料产地形成经济内循环,同样拉动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崛起,甚至因为国土、人力、对外贸易更加强有力的优势,比德国还要更进一步,在十九世纪末登上了GDP的首位。
尽管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实力已经后来居上,但是基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以及金融和军事霸权带来的表面威慑,当时的世界仍然认为英国是头号霸主,而英国也仍然以大英帝国自居,在全球范围内打击对手,攫取利益。但是如下原因导致大英帝国的霸权走向终结:
1、由于利益遍布全球,但是挑战者越来越不安分,使得霸权维护成本越来越高,甚至难以为继。尤其以阿富汗战争和发生在南非的布尔战争,让霸权维护开支升高到难以忍受。
2、大英帝国强盛的秘密在于印度和中国这一个半超级殖民地。当这些殖民地相继失去之后,英国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以支持帝国的维护成本,帝国也就轰然倒塌。
简要回顾完大英帝国的兴衰再看美国,你就明白,什么叫“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但绝非简单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