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
:非常喜欢您的片子。首先,我想问问关于片中的几个人物。我看到开头有希腊的双胞胎姐妹,然后是中国的老板,接着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最后还有法国商人。在选择这些人物时,您的考虑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您进入不同的空间,比如在港口、工厂和展会现场时,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和空间相处,才能形成一个拍摄思路?
「导演」王申
:这个影片确实有非常多的人物。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一开始确定了大的框架,其实就是跟着一块石头及其衍生品穿行在希腊与中国之间。因此,除了双胞胎比较特殊之外,其他每个人物都像公路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出现后退出—再不会出现。因此,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立的章节。
在组织这个过程时,调研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宏观地搞清楚这个产业是否存在,以及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其次到具体的环节时,要找到愿意被拍摄的工厂。由于调研团队的人比较少,只有一两个人,所以我会进行一些前期拍摄,有些素材会被用到,但绝大多数素材是在正式拍摄后才出现的。在摄影上,这个片子首先追求稳定,其次追求某种程度的精致。因此,它不可能由一个人操作完成,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录音师,因为声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我们在福建泉州调研时,第一次去是春天,发现有大量孩子在工厂里玩。这些工厂愿意招夫妻工,因为如果孩子不在工厂里跟父母待着,他们回老家就会成为留守儿童。所以我在调研时觉得拍摄这些在工厂长大的孩子是比较有趣的,我也不想直接拍那种苦难场景。暑假我们去拍摄时,正好赶上学校放暑假,发现孩子变多了。除了做暑假作业,孩子们没什么事干,而暑假又是纪念品生产的高峰期,很多孩子在帮父母做工,按照计件工作赚钱。
另外,法国的老板在片中主要展示了生产和零售的环节。之前没有预料到会碰到这么一个人,我是在厦门的一个石材展会上碰到了他。我发现他性格很外向,和员工交流时使用混合语言—英语、法语和一些简单的中文。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第二天就去他的工厂。我发现他作为老板亲手干活,和工人一起工作,这与中国老板非常不同。他每天都在工厂里干活,给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修建法式宫殿别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在文化背景上保持平衡。电影中有一个中国的雕刻老板,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对照关系。
双胞胎天生带有一种极强的镜像意味。其实我已经认识她们好几年了,虽然她们与石材产业完全无关,但她们在中国和希腊之间做了很多文化类的工作,包含多重身份,这与主线的产业有一种互文关系。电影开头关注的是产业,到后面慢慢转向产业背后的文化属性,即文化如何被复制、挪用、解构,最后被贩卖。双胞胎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强的关联作用。
「主持人」李博:刚刚那位观众问的第二个问题,我其实也很感兴趣,就是如何与人、场地进行沟通,以便于顺利拍摄的问题。这有什么秘诀吗?
「导演」王申
:我们得想办法找到一些当地人。
中国是熟人社会,哪怕不是熟人,只要是老乡都会起作用。
最需要花心思去沟通的是双胞胎和她们的父亲。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部片子在不同文化地带放映时,观众的反应各不相同。东亚和欧洲的反应不同;南欧和西欧也不太一样;在希腊的反应更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