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东方周刊
有思想的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证券时报  ·  “减负”超2.6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公布 ·  13 小时前  
中国证券报  ·  A股主线,重要变化! ·  23 小时前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  中信建投:TMT科技本周核心推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东方周刊

直播间满天飞的“全网最低价”到底从哪来?

瞭望东方周刊  · 公众号  ·  · 2020-11-14 17:30

正文

本文转载自微 信公众 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4日,原标题为《直播带货,火爆背后有乱象》。


满天飞的“全网低价”,实际上品质藏猫腻;口口声声的“精挑细选”,实际是“钱多者上”的买卖

热闹的带货直播背后,“人气”是买来的,“销量”是刷出来的,“粉丝”可能是虚假的,这些直播乱象成为部分直播参与者默认的潜规则

直播营销不应是“一锤子买卖”,重口碑、重质量,才能长远发展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渠道如何更新,直播营销仍是市场营销行为,都应坚持诚信经营的价值取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朱程 潘晔 杨绍功

“不要睡!”“买它!”主播开始倒数,助理呐喊助威,屏幕前的消费者神经紧绷、手指发抖等着抢券……2020年“双十一”遇上风头正盛的网络直播,带货主播各显神通、圈粉引流,网络购物节又有了新玩法。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透过小小的直播间,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新型消费活力再度凸显。

记者调查也发现, 一些直播带货“低价”不低、“严选”不严,甚至销量造假、夸大宣传等乱象不少,新玩法未必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反可能叠加更多套路和消费陷阱。

受访专家建议,如今直播带货有了“行规”,需加强监管、凝聚合力、共同治理。 一方面 ,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应强化自身监控体系,对流量造假、伪造销量等情况及时发现、严肃处理。 另一方面 ,广大消费者要理性对待直播中的销量和使用效果,仔细甄别考虑后再购买,并保留购物凭证,以便日后维权。

“低价”不低:品质藏猫腻

除了“全网最低”“跨店满减40”等平台折扣,主播间每隔一个时段就有优惠抽奖,为消费者提供叠加折扣的繁多名目,持续刷新价格底线。

“比专卖店价格低,比官网赠品多,看直播就能抢优惠券,价格低到不计成本。”关注某商品直播间的吴女士,在“双十一”前几天就已下单十多次。

“要警惕部分低价商品背后套路重重。”某服饰品牌电商事业部负责人说, 充分的市场竞争让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品牌商品的降价空间有限。

直播间满天飞的“全网最低价”到底从哪来?

在东部某沿海小村,拥有200多万粉丝的“网红”主播李江(化名)通过直播销售海产品。“ 价格差异主要源于商品的品质不同 ,比如,不带黄的干贝几十块钱一斤,而带黄的则一百多甚至几百块一斤,有的主播会以次充好来打出‘全网低价’。”他说, 主播会催促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定,消费者来不及比较商品差别就匆忙购买,有的即便比较了,也因缺少专业知识而无法准确判断。

直播里看起来不可能的超低价,还可能暗藏安全风险。 19.9元/公斤的某网红小面包,某主播卖出了10多万单。而1公斤面粉成本就要4~5元,网红小面包怎么赚钱?“用的是放了3年的陈面粉,成本只有新面粉的1/3,1公斤小面包成本仅9元多,卖19.9元赚了一倍。”某主播说,这款小面包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接近国家食品安全红线,“自己是不会吃的。”

“严选”不严,也为商品品质埋下隐忧。 “都帮你试过了”“绝对比那家强”“你看看这效果”……直播间里,主播们拍着胸脯保证。

“哪怕一些所谓‘头部’主播,看似正规的选品环节也可能存在漏洞。”一名业内人士透露,“头部”主播拥有近千人的直播团队,团队内商务助理专门负责选品初选,多数情况下初选就是终选,选品环节容易滋生灰色空间。以一条时长5到10分钟的日用产品推荐为例,“头部”主播对外公布的广告价格为3万~5万元,企业想成功上榜,需要先给商务助理同样数额的好处费,若想获得最佳曝光排期,还需额外增加费用。

部分主播口口声声“精挑细选”,实际是“钱多者上”的买卖,翻车的不仅是主播们口中的“品质保障”“性价比”,还有网络直播赖以生存的信任根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同比增长479.60%,其中,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占比近六成,相关诉求主要集中在主播们最常推荐的首饰、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方面。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 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中涉嫌夸大宣传、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涉及合同违约、消费欺诈等问题,亟待引发各方关注。

“注水”数据:流量在狂欢

“不做直播也是这个销量,但别人都在做,我们不做就被落下了。”在某电商平台销售童装的姚先生说,直播间虽有上万名粉丝互动,但商品成交额并没有明显增加。

“双十一”直播带货的火爆,无数商家将真金白银投进直播间,但实际成效却给商家们“泼了一盆冷水”。

一方面,直播带货让“网红”主播获得收益,但参与企业大部分只是赚吆喝。

“花大价钱请主播,流量被主播挣了。”某知名科技品牌供应商说,曾邀请“顶流”主播带货直播,当天销量是平时的100倍,但第二天就恢复正常,店铺流量与关注人数没有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吆喝赚到了,亏损风险也随之而来。

一些企业以特别嘉宾、总裁专场、老板亲临等名义,在直播间推出“亏本价”“跳楼价”,看起来“人气”涨了,却让企业面临亏损风险。以某美妆品牌为例,该公司打出“上市筹备让利”的口号,靠直播蹿升为网红品牌,由于营销开支过大,算上研发、管理等营业费用,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亏损超10亿元。

热闹的带货直播背后,“人气”是买来的,“销量”是刷出来的,“粉丝”可能是虚假的。

“除了少数‘头部’主播,其他主播的流量转化率很低,有些直播看着成交额很高,过几天就有大量退货,其实都是在刷单。 ”某服饰电商事业部负责人说,许多企业开始自建直播团队,带货主播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林宸援引全球调研数据指出, 有2/3的广告主遇到虚假营销、刷单、买粉、夸大销售额和影响力等现象,直播市场鱼龙混杂、数据“水分大”,企业对直播的投入越来越谨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