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回复“设计师”获取第三届医疗建筑设计师年会课件
中庭作为建筑中的一类特殊空间而存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外部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联系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在医院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案例将其作为一种平面核心,从而围绕其展开平面布置。本文着重探讨具有疗愈功能的医院中庭的建设思路,使其充分契合医疗建筑的根本属性,突破固有的设计思路。
1888年2月梵高因精神失常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垂,被送至阿尔勒医院接受治疗。次年的4月,梵高绘制了《阿尔勒医院中的花园》(Le Jardin de la Maison de Santé a Arles,The Courtyard of the Hospital at Arles),描绘了当时医院中庭花园的景象(图1)。
现代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深信:观看自然景色能让都市居民放松身心、解除都市生活压力,并对情绪以及生理的状态有益处。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Ion 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一书中,介绍了自己肺结核好转的经过,正是在阿卑斯山明媚的阳光与优美的风景中疗养而康复。“我的这段经历加深了我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材料,它说明: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都是起作用的。”自然景观对于患者有一定的疗愈作用,能够帮助其消除焦虑,缓解压力,增加健康和幸福感。建筑与自然的交互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益处。
▲ 图1 梵高所绘《阿尔勒医院中的花园》
(来源:百度图片)
而中庭恰恰是室内外交流的绝佳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感官上的沟通看似平静,实际上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现象。因此,在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庭出发,围绕中庭开展功能布局,就像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他的设计根本是从人、家和自然的需要出发。没有什么室内设施能够像壁炉一样代表着“人、家庭、自然的需要”,于是,壁炉成为他房屋设计的绝对重点。医院设计从疗愈角度出发,中庭会是很好的突破口。
目前医院中庭设计总体以引入自然光、空气及景观为主,结合某些特定概念,通过钢结构营造某种造型,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比如湖州中心医院中庭,以生命树为概念,利用钢结构网架构成了特有的形态(图2)。在看标准的矩形中庭,通过活动家具的设置,能够很好的将规整空间分割成满足使用需求的小区域,从而实现交流与交通的双重功能(图3)。许多医疗综合体会在体块中嵌入一个不规则几何体,用于分割庞大体块,同时增加建筑内部空间多样性(图4)。
通过上述案例中各种形式、各种功能、各种风格的医院中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大类:
此类中庭通常尺度较大,形状无特定模式,采用结构体、景观石、绿植株摆等造景,顶部透光,可形成一处充满向心力的半生态中庭。景观中庭适用于较大尺度的新建建筑,可根据需要适应各种风格,缺点在于其过于风格化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将会产生审美疲劳。
这类中庭形态常常为规则的几何图形,功能上以分区分片的服务及休闲为主,兼顾交通往来,轴线布局居多,体现简洁、实用主义。平平无奇可能最能描述其特点,尽管通过活动家具摆设可以制造亮点,但一目了然的视线、线性延伸的空间缺乏某种活跃元,降低了核心感。
一定形式的平面及吊顶装饰,将中庭无形地划定在此区域内,具有较强的辨识性与空间感,同时明确的几何空间形态及装饰造型为中庭带来了活跃元与向心力。与景观中庭不一样的是,造型中庭的实现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进行全盘考虑,落实于施工图纸中。同样具有风格化、标志性的特点,但造型中庭显然处于最焦点的位置,在建筑中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已尘埃落定。
首先我们要理解疗愈与治疗的差异,在医院里,许多病人的初衷是为了治疗疾病,减轻病痛。无论是打针吃药、手术放疗,都是由外而内的作用过程;而疗愈是在安定放松的环境中一层一层温柔的剥开你的内心保护,在流动中脱下厚重的盔甲,呈现真实自我的作用过程,这是直达内心、由内而外的面对真实自我的精神感受,最终将我们带入自然而满足的生命状态。因此,疗愈型中庭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某种单一形式的建筑空间,它是一种具备特殊功能的场所,始终被动式地发挥着疗愈功能。总结来说,疗愈型中庭是吸引人们被动接受疗愈的建筑空间。
大量数据表明,一个精心设计的医院环境不仅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同时给予医护工作者更美好的工作场所。位于英国小城巴斯的CircleBath 医院就是围绕中庭展开医疗服务的成功案例:
CircleBath 医院为一家健康连锁医院,设计主旨考虑“人”的感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整体布局上,科室围绕着中庭分布,光线透过数个圆形玻璃天井引入中庭,为了使光线更柔和,每个天井四周均配有半透明的白色帷幕,营造出一种温馨亲切的氛围。双层挑高的中庭结构为患者、医护和探视人员带来了便利,私人咨询室位于一层,住院病房则位于二、三层。此外,接待大厅、咖啡吧和护士站均分布于中庭四周,采光、通风条件良好。室内空间色彩选用了由赭色和铁锈色混合而成的暖色调,天花板则选用天然木质吸音面板,从病房到中庭之间还穿插了玻璃面板,实现了视觉上的缓冲过渡。
从CircleBath 医院的布局方式及中庭设计,我们可以理解疗愈型中庭对于医院室内环境的重要性。
中心布局
。
处于中心位置的中庭有利于将其疗愈功能辐射状影响医院室内环境;对于病患,则能更快地找到舒适环境,并通过其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流程或沟通休憩。一个中心位置的中庭将为医院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节点或平面造型亮点,更多的是一种聚集与分流人群的被动隐性功能,设计师完全可以通过其引导和完善医院内部流线组织及局部热点环境。
物理环境。
室内物理环境包含了光环境、声环境、风环境,中庭的采光、通风是我们经常提到且融入设计中的,而声环境则不被提及。医院理想的疗愈型中庭空间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良好的光气候条件、理想的听闻条件、舒适的热气候条件。
自由度。
必要的空间尺度,放松自如的体验,使参与其中的病人与医护人员都获得基本的空间体验,无论是休憩、交流、通行、等候,都取得片刻的空间占有。因此疗愈型中庭的空间属于是具备安定性的,它是一种稳态空间,使身处其中的人获得高自由度。
理解疗愈与中庭并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的东西放在面前,让它变得未知,在重新认识它,直到产生新的理解。当我们看遍了各个医院的不同形态、不同风格、不同感受的中庭后,将头脑清空,闭眼思考,感知身处其中的相似感和特殊感,那么我们对于这种最佳感受的标准将会模糊甚至重新定义,这意味着我们对疗愈与中庭的认知世界中又前进了一步。
“Re-Design”顾名思义“再设计”,它指的是对平常事物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义,这是日本工业设计师原研哉提出的概念。令平常未知,这是一种手段,可以让我们更新对周遭刻板事物的印象,发现隐藏的设计原点。“Re-Design”毫无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对医院中庭设计新思路的升级。
对于疗愈型中庭,我们可以通过打破—重塑—再设计的思路展开创作。
首先,
对于其中心布局的方式是否可以有更为灵活的变通方式,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宽阔的医疗街设计成节点式的中庭+通道的形式,降低了人流的聚集密度,同时便于更多的人使用中庭空间。
第二点,
营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为有效利用天然光,首先应评估其可用性。建筑物内可获得的用于照明的天然光的数量和质量处决于地域光气候条件。三种基本的天然光源是:
全阴天产生的漫射光线,在天空的顶点处是最亮的,在地平线处亮度减少的其最大值的1/3左右(表1)。
第三,
打造理想的声环境。虽然中庭是敞开式空间,但我们仍可以为其考虑必要的声学设计构造。比如,为了改善厅堂的声扩散,可将墙或顶棚做成曲折形。另一种方法是沿界面上安装圆柱形、球形、金字塔形的组件,或各种曲折异形的单元体。实际上,任何形体都能起作用,只要不规则体的尺寸与感兴趣的波长在同一量级。
可以采用多种类型、多种尺寸、多种材料的扩散体,在宽频范围内形成扩散。反射型的可用混凝土和瓷砖;低频吸收型的可用木夹板或其他板材;强吸声型的,或特殊吸声特性型的,可用多孔吸声材料或穿孔板。这些扩散体常用来调整混响特性。
第四,
保持舒适的热气候环境。“热舒适”是指人感到不冷不热的“中性”状态。影响人体舒适感的气象因素为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及空气流动。一般以有效温度作为人体舒适感的指标。人3的舒适温度冬夏季不同,另外气候条件不同以及人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热舒适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可先计算出某个月份的室外空气平均温度,再根据⑥查出室内有效温度的可接受范围。
风速非稳定的自然风或机械风吹到人的身体上,此时人的热感觉与在稳定环境下的感觉是不同的。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人体可接受的温度上限有所提高,舒适区扩展到更宽的温度范围。气流速度越大,可接受的温度上限越高(表2)。
在偏离热舒适区的环境温度下从事体力劳动,小事故和缺勤的几率增加,产量下降。当环境有效温度超过27℃时,需要运用神经操作、警戒性和决断技能的工作效率会明显下降。低温对人的工作效率影响最敏感的是手指的精细操作。当手部皮肤温度降到15.5℃以下时,手部的操作灵活性会急剧下降。
体温降低对简单的脑力劳动影响比较轻微,但在有冷风的情况下会涣散人对工作的注意力。如果身体过冷,会影响需要持续集中注意力和短暂记忆的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一般认为比热中性环境略冷的热环境是脑力劳动效率最高。
|
|
|
|
|
|
|
|
|
稍微有风以及令人讨厌的吹袭感,桌面上的纸张会被吹散
|
|
风感明显,如若维持良好的工作效率及健康条件,需改善通风量和控制通风路径
|
第五,
注重材质触感属性。我们一定有这样一种感受:无论春夏秋冬哪一季,人们都不喜欢冰冷的触感,反之,我们往往会贴近温和的木质物件。从物理原理来解释,木材的导热系数较低,人体触及的同时所损失的热能较少,而金属材质明显不那么“平易近人”。因此在进行中庭软装配置时,必须考虑选材用材标准,适用性优先于风格性。换个角度,如果几年后我们发现中庭家具设施使用痕迹明显、经常维护,那么说明在选材择物上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最后,
打造必要的景观主题。每个医院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我们不需要借助一些陈词滥调制造一些昂贵又刻板的构筑物景观,比如“生命之树”、“天圆地方”等,应尽可能的联系医院文化特色或者利用景观营造新的文化标志,打造景观主题的首要目的是使病患因此而放松心情,舒缓情绪,得到片刻治愈,而形成“主题”的目的则在于增强标识性、增加底蕴。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对于医院中庭的思考,我们不能被固有模式所禁锢,具有特殊功能的场所可以有特殊的表现形式。笔者心中的医院理想疗愈型中庭应该具有以下标签:开放、高大、自然气息。图6是一种理想高效的疗愈型中庭概念,围绕绿色自然核心筒设置阶梯式的台阶,人们放松自如的选择座位,自然光、自然风通过核心筒渗透室内,可以形成理想中的高自由度的空间感受。
|
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72-273.
|
|
GB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
|
|
融入大自然的英国CircleBath医院[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6,12:62-65.
|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院长助理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研究分会常委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常委
中国材料流通协会医院净化分会常委
浙江省癌症基金会理事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
总务基建办工程师
注册建筑师
项目管理硕士
中国材料流通协会医院净化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