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久,避免错漏,点击上方
少加点班
“
设为星标
”
最近想通了一件事。人们之所以对“这个力那个力”,我指的是,自控力、意志力、专注力
如此执着
(
但不包括万有引力
)
,多半不是为了“提高成效”或“变得优秀”……这类鸡汤式理由。
真正的原因,或你称为“更隐秘”的原因也行——是为了彰显自己那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对「自我」的绝对控制权。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身体、行为都控制不了,那可真是糟糕。毕竟,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拥有完整身躯却无法驾驭的种群,可是——丧尸。你不会因为成为它们一员而倍感荣幸。
然而人类不愧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者用马克·吐温的话来说,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下定决心早睡,少吃垃圾食品,少刷无聊视频……然而坦白说,昨天深夜啃着凤爪刷某音的人是不是你?
对自我“控制权”来说,上述的“取得难度”还只是“入门级”。
我们口口声声宣称重视权利,但我们似乎却连自身的“控制权”都没有完全取得。
你可以毫不费力的挪动屁股,你我对此都毫不怀疑。但这份自信仅限于当你不是瘫在沙发上刷剧时……
缺乏自我控制权,解释起来就是,
我们具备某项能力,但不具备完全理解/驾驭这项能力的能力
。
学法律的同学会嗅到一股冒犯的味道,这听上去像极了“精神病减罪辩护”的关键原则。
这就是事实。“正常”跟“有病”的差距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冰水互融”,随时彼此转换,你可得对自己的心智留个心眼,至少得确保别让它过于“心凉”。
那么,如果我们想治疗精神病……抱歉,是获得强大的自控力、专注力、意志力等等,到底该怎么做?
一
此力非彼力
我清洁电动剃须刀,大都用小刷子,既麻烦还刷不净。当然,最容易的方式是用水冲洗,但我可不想触电。直到有次吹头发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可以用吹风筒……
风能起到水的效果——
当你不把它当“风”而是当“气流”看的时候
。
我们
对某物的定义“决定”了我们对它的“用法”
。
这句话同样可以说成,我们
对某物的定义「限制」了我们对它的「想象力」
。自控、专注、意志力同样如此。
我们把它们看作一种“力”(
谁让它们被起了这么个名呢
),自然一门心思都会想着——肌肉,想着硬扛。
此外,“力”这个感觉还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
感觉难以捉摸
、望而生畏。
你瞧,专注力,听上去,就像是体育考试的测试标准似的——我做一件事的专注力是40分钟,什么,60分钟才是小学生的及格线,糟糕,我得再训练让它延长20分钟……
在这种
“指导思想”暗示
下,我们显然会
干出
那种
拿着秒表憋气的蠢事
,
以此“锻炼”所谓的专注力
,或是所谓的意志力、自控力。
伙计,认清现实,像甘地那样为磨砺意志力,特意安排虔诚性感的女追随者与自己贴背而眠,一晚相安无事,这不适合你我这些凡人。毕竟,甘地的尊称可是——圣雄甘地(
Mahatma Gandhi
)。
所以,当我们把它们看作一种“力”时,基本上就把自己带到坑里了。
现在知道为什么与“提升这些力”相关的书籍总是能霸占该领域的畅销书榜首了吧——因为它总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它怎么会畅销呢?
那如果我们想提升那些个“力”,到底该怎么办?
二
换个视角迎刃而解
你感到冷,会调低空调,或添件衣服;你感到膀胱将满,会就近找个厕所排泄;你感到学识对不起父母给的学费,你就会更多的去图书馆啃书而不是在宿舍里玩游戏;
上述一切行为,以及我们通常喜欢用自控力、意志力、专注力来描述的行为,其实
更确切的叫法应该是「自我调节」
,而不是“这个力那个力”,相信我,牛顿不会因此而开心。
用「自我调节」替换「这力那力」
。
一个简单的转换,你就会发现,以前头痛的那些
“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
自我调节,听上去是一项「技能」
;
自控力专注力
,听上去像是“力量”之类,代表某种「属性」。
举个例子你就会发现,
将“那些个力”看作「属性」
是一种颇为不妥的视角。
听说有些人能一个晚上连续不停的刷某音,但我连续刷5分钟都做不到,哪怕你支付我工资专门刷短视频,我最多半天,不,估计最多一个小时就得申请离职。
所以,如果以“刷短视频”来评估所谓的“专注力”,那我肯定被归为中年多动症患者了。但如果以看些“沉闷的书籍”作为评估项目,哼哼。
发现问题所在了吧?
当我们以某种力去看待那些自控、专注等等行为时,我们倾向于将它们看成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特质,也就是「属性」
。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你如果分别把“游戏”、“学习”、“冥想”的专注力评估成绩单给你妈看,她会以为她生了三个孩子。
哪怕是同一件事,你也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测评成绩:你一个人在宿舍学习,你饿着肚子在宿舍学习,你在美女如云的图书馆学习,你一个人在图书馆学习……
嗯……把成绩单拿给你妈看,这个时候会是四个孩子。
现在你还迷信这个力那个力么?这些概念本身就是虚妄的概念,就像“星座人格”之流,但它甚至还不如星座说,至少它还能增加我们与姑娘们的谈资,而“这个力那个力”的概念
只会误导我们向着错误的方向努力
。
用「自我调节」来取代那些个专注力意志力自控力之类的破玩意儿吧。
你需要的只是提升「自我调节」这一项「技能」
。
实际上,
每个人在「具体某件事情」的「调节技能」都是从青涩到成熟逐渐磨炼,这很公平
。
就像学开车,你第一次上手直接把教练撞飞,那就多下点苦功夫,下次如果仅是把新教练的假牙吓掉了,这就是进步了。
从
实践中体悟每次进步的感觉
,继续改进,如此而已。
具体来说,无论是什么事情,
「自我调节」无非涉及「自我观察」、「反馈」、「调节」
……就是这么简单。
下面,咱具体聊聊怎么做。
三
自我调节是项可以锻炼的技能
如果你觉得“学习时的专注力不够”,注意,我再提醒一次(
以后你需要自己提醒自己了
),这样的问题提法是有问题的,请自动转换成,
你觉得“学习时的自我调节技能”需要提升
。那么,你就可以开始着手改进计划。
就像天底下
任何技能一样,没有人天生就很强,你不仅得在理论上学习,还得上手练
。
下面,我以“学习”
为例
,示范下如何一步一步进行「自我调节」,以此达到目标专注度。
第一步:自我观察、记录
自我认知是「自我调节」能否顺利践行的关键
。
别迷信知乎上那些描述的神乎其神的各类“学生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用在这种场合,姚明扣篮动作模仿的再溜,你也连篮框的边都摸不着。
你想买到称心如意的好鞋,首先得
测量
自己的脚码,其次得掂量自己的钱包,做好规划。
下面,我们继续,以学习为例,你先照往常那样学习。
我猜你大概坚持不到6分钟就迎来第一次分神,没关系,你提醒自己这只是在思考问题,喝口水,继续。过了10分钟,你的左脚开始抖动,“是否有人找我,热搜可能有看点,今天股市如何”终于,你忍不住拿起手机,刷了20分钟……
好。你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开始不专注了。
stop
,按下快门,趁着记忆还火辣,
第一时间记下你分神前的状态:
是不太明白当下学习的内容,还是看到手机忍不住,还是肚子饿或腰间椎疼痛……
如实记录
。
一般来说,
时间、环境、身心状态、事件
(
诱导你分神
)等「
四要素
」最好都记录。
第二步:调节尝试
,剔除负项,尝试正项(
想象力为主、借鉴他人经验为辅又是关键
)
有了记录,你就可以从“
最大可能性问题
”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
无非两种,要么
剔除
,要么
增加(
或替换
)
。
如果诱导你分神的
事件
非常明显,像是设计好的土味视频,约你组队开黑的哥们,问你“在干嘛”的小女友……你可以选择把这些外部因素
剔除
。
喂,你干嘛抄起菜刀?快放下。我是让你把那台能上网的手机飞行模式,放到你看不见的柜子里,要我看最好是锁起来,把钥匙拿给你妈保管。
剔除通常是简单有力的策略
。
选项太多,容易迷茫。没得选了,人们反倒会沿着一条路专心走下去。
如果你
不太确定
诱导自己分神的「四要素」,那你可以尝试做
加法(
或替换
)
。
比如,没有特别的原因,但你就是心神不定、无法继续。
那你可以尝试给自己施加一点“外部压力”。
比如,想下供你上大学的老父亲老母亲,追忆细节——白发、皱纹、剩饭剩菜……
细节最打动人心,细节也最能给人力量
。
人类为了他人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请好好发扬。
我举的这个策略或许对我效力非凡,但未必适用于你。
你得不断试错,找到属于你的sweet point
。
比如,问题也有可能出在生理层面(
大脑皮层的某些激素不足,如你所见,知识很有用
),那么,循序渐进的体育运动,确保优质的睡眠(
通过改善睡眠环境
),都是可以尝试的
替换策略
。
当然,如果你口味独特,大可
发挥想象力
,
尝试更为激进的策略
。
比如,把你教导主任的照片做成人像泡沫板,立在你的书桌前(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看似傻,但往往能收到奇效;
或者,可以立下狠誓,写成书面文字,“如果做不到就怎样怎样……”,然后发给亲近的“证人”,相信我,他们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干这活。
总有一样调节策略适合你,就看你的想象力是否足够强悍。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略微总结出,
调整的策略是否有效,取决于
:
你的自我认知
,
你的知识
,以及
你的想象力
。
想象力的重要性尤其为当代人所忽视
。
第三步:反馈比较
实施调整后的策略,跟调整前相比,留意是否进步些许,是否达成了预期的「目标」。
通常我们无法一步到位
。别急,就连时钟都是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发明出来。给自己点耐心,重复第一步,继续改善。
一切就是这么简单。但也可以说,一切都没那么简单。但
做一件事情有点难度不正是其价值所在
么?
就像任何技能一样,
你练习的越多,就越纯熟
。哪怕是天才莫扎特,还每天手不离琴呢。
「自我调整」是一项技能
。
像任意技能一样,
想要做到收发自如,需要实践
,你得
给自己试错的耐心
。所有人都曾是这么过来的,你也不例外。
尾声
我们如果能把「冰」看成「可自定义的玻璃」,就会发现你甚至能用冰块生火(
磨成凸透镜
)烧开水。
我们
对事物的称谓、对事物的定义既限定了它的用法,更限制了对它的想象力
。
这还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
不恰当的“称谓”,根本就会让人误入歧途
。
想象下如果大学专业把“计算机工程”称为“代码工人养成”,把“市场营销”称为“忽悠专家”,把“国际贸易”称为“二道贩子培训”……哪个家长会让孩子报考呢?
专注力控制力意志力之流就是如此,把它称为「
自我调节技能
」,人们自然会明白这是一项
需要
学习,而且是
能够学成
的技能。
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没有人天生会,但只要去学,给自己一点耐心,就都能学会。
毕竟,这些个“力”,兹事体大,事关权力,对「自我」的权力。
如果
你放弃了「自我调节技能」的学习,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主导自我的权力
。
本文由作者
李少加
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