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正哥闲话个人公众号,特邀泪痕春雨、扁舟听雨独家原创首发。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发现一家店  ·  10 件通勤鞋服,半价捡漏! ·  4 天前  
什么值得买  ·  iPhone ... ·  昨天  
掌上平度  ·  都降了!价格“腰斩” ·  2 天前  
掌上平度  ·  都降了!价格“腰斩” ·  2 天前  
吉林省商务厅  ·  “家电焕新·钜惠来袭”龙井市政府消费券来了! ·  3 天前  
吉林省商务厅  ·  “家电焕新·钜惠来袭”龙井市政府消费券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泪痕春雨评两晋南北朝—269.北周灭齐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 公众号  ·  · 2022-10-10 07:53

正文





269.北周灭齐



因为宫廷政治占优势的后果就是把豪门贵族、军政大佬排挤出了决策中心,所以它会让帝国的统治基础变窄。

许多时候,一场战争可以决定一个帝国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帝国的统治基础变窄了,而侵略者或叛乱者的执政纲领又代表了当地主要利益集团的利益。
否则,即使侵略者或叛乱者在军事上不断取得了胜利,但他们进攻的战线只能越拉越长,并且即使占领的地区广阔,却是遍布拒绝与他们合作的军事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侵略者或叛乱者表面上不断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却等于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金国军队曾深入江南,把南宋皇帝追得满世界乱跑,最后南宋皇帝跑到海上还要一直追下去,但最后呢?金国依然无法统治江南。

再经典点的例子,就是满清军队一再深入长城,并且动则兵临明帝国都城之下,但是,直到皇太极死时,满清也没有控制长城以南地区。

当然了,更经典的例子,就是小日本入侵中国,最后也无法征服中国。

许多时候,一场战争就可以决定一个帝国的命运,那是因为帝国普遍地区对侵略者都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还报以一种近似欢迎的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侵略者或叛乱者只要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就可以对帝国普遍地区传檄而定了。在这种背景下,统治者一次失败就可能面临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北齐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宫廷力量,把豪门贵族和军政大佬逼到了边缘位置,当北周入侵他们,表示愿意与他们合作时,他们自然也愿意与北周合作。

北齐灭亡的次要原因,就是宫廷力量,把最具人望的贵族代表、军政大佬清理出局了。当北周入侵时,帝国已无法推出一个强有力军政大佬领衔了。最后,面对北周大举入侵,北齐小皇帝为代表的宫廷力量,根本无法胜任如此巨大的军事行动。

576年10月4日,周武帝亲自率军讨伐北齐,并攻克并州的一些城池。

11月4日,北齐小皇帝也亲自率军到前线。周武帝看到北齐军队大举集结到前线,声势浩大,于是就西回长安暂避锋芒。

周武帝撤军回长安后,北齐军队开始大举收复丢失的城池。

11月18日,回到长安的周武帝,看到前线局势不利,决定再次亲自率军赶赴前线。12月4日,周武帝再次到达前线。12月6日,军队集结完毕,开始大举向前推进。

在随后展开的战役中,周、齐两国的皇帝都亲临前线,率领帝国的军事主力展开决战。最后,齐军大败。

在整个过程,北齐小皇帝的表现,虽然不高明,但也不算太差劲。

因为,北齐军军队虽然失败了,但是,北齐皇帝亲临前线,也让北周皇帝决定暂时躲避齐军的锋芒,而率军撤回长安。

而且,北齐军队也曾把留在当地城池的北周军队,打得一度陷入绝境。后来,周武帝再次返回前线,平阳守将梁士彦见到周武帝时哭道,“臣几乎见不到陛下了”。

关键是,北周军队虽然取得这次决战的胜利,但是自身也非常疲惫。所以,在这次胜利后,周武帝也一度产生退军的意思,而北周的将领也纷纷要求撤军。

《资治通鉴》是这样写的:

北周国主因见将士疲惫,打算率军回朝。梁士彦拉住周武帝的马劝止说:“现在齐国军队败退逃散,人心浮动,乘他们惶恐不安时进袭他们,势必获得全胜。”北周国主采纳了他的意见,握住他的手说:“我攻取晋州,这是平定齐国的基础,如果不能固守晋州,那么平齐大业便不能成功。朕此番进兵,并无前方之忧,只担心后方有变乱,你要好好为我防守住晋州城!”于是督率众将追赶北齐军队。

从军将领一再请求回师长安,周主说:“纵放敌寇,将留下无穷的祸患 ,你们如果怀疑,朕将独自进兵平齐。”众将领便不敢再说。

如果我们这样看这段历史,北齐小皇帝的表现,虽然不怎么高明,但也实在不怎么低能。因为,北齐虽然失败了,但是北周军队依然无法攻克晋阳,而且北周军队虽然胜利了,但是也都有了撤军的意思。

因为历史加入一些明显戏剧性的内容,于是北齐小皇帝让人怎么看怎么像个弱智,而且人们觉得,如果北齐小皇帝不弱智,北齐就不会灭亡。

比如,北齐大军曾一度差点攻破平阳城,但是,因为北齐小皇帝想让冯小怜(他宠爱的女人)亲眼看着军队攻入城池,于是,就叫军队暂停进攻,等冯小怜出来,再继续进攻,而冯小怜却要梳妆打扮一番,所以一时半会又出不来,最后等冯小怜出来,北周军队已把缺口堵上了,于是北齐军队就丧失了攻入平阳城的机会。

这种故事,其实是如同梦话的。

因为,小皇帝不是弱智,就是小皇帝是弱智,他手下的人也不是弱智,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不着调的事来。要知道,当时北周的军队已攻入了齐国境内,小皇帝哪有那份闲情雅致呢?小皇帝如果有这种闲情雅致,他还跑到前线干什么呢?总不成,就是为了到前线看战争大片吧!

关键是,就算小皇帝这样不着调,当他发出这种命令后,他手下的高级官员和将领恐怕当时就会炸了窝,总而言之,您可千万不要拿江山社稷开玩笑。再总而言之,他手下的高级官员和将领,绝不可能会接受他这种命令。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如果敢支持或服从皇帝这种弱智的命令,以后将会在政治上陷入绝对的被动。因为,这种命令,就不是正常人可能发出来的命令也不是正常人(作为高级官员、将领)应该服从的命令。

而后来,周、齐军队展开决战,北齐军队只是稍微后撤,冯小怜就惊慌的说,我们军队败了。穆提婆也说,我们的军队失败了。虽然,将领都劝小皇帝千万要顶住,因为我们还有足够的后备力量,但是小皇帝就是什么也不顾的逃走了,而且还是按帝国马上就要灭亡处理了,因为据说,小皇帝竟然是计划要逃到突厥去了。

这种故事,其实还是如同梦话一样。

在前面的故事中,北齐小皇帝和冯小怜,那是胆大的跟傻子一样,所以面对紧急的军情,还抱着看戏的心态。

后面的故事中,北齐皇帝和冯小怜,那是胆小的跟傻子一样,当时的北齐帝国依然占据着并州的晋阳,还控制着河北全境,他们竟然吓得只想逃亡国外了。

人们常常喜欢看这种近于戏剧性的故事。

因为,这种故事常常容易满足人们一种非常廉价的优越感,那就是如果让我们处于那个位置,就可以如何如何。实际上,说容易,如果我们处于北齐小皇帝的位置,实在未必会比他做的更好。

比如,以前的蒋某某,就是一个丑角的形象。总而言之,蒋某某就喜欢干一些弱智才会干的事,总喜欢干一些标准小人、坏人才会干的事。但是,当我们看到完整的历史时,就会发现蒋某某即使称不上一代英雄,但无论胸怀、才能、勇武、人格,也是远远超过常人的。

我无意说,北齐后主会有蒋某某那种胸怀、才能,我只是想说,北齐后主绝不可能干出那种弱智的行为,而北齐的灭亡,也绝不会因为北齐后主弱智造成的。

客观的去还原这段历史,应该是公元577年10月,周武帝亲率大军攻占了北齐的平阳城。北齐小皇帝于公元577年11月,率军事主力赶赴平阳城。周武帝为了暂避北齐军队锋芒,就让将领率军坚守平阳城,自己率军返回长安。

但是,因为前线一再告急,而且北齐军队钝兵于一座孤城之下久攻不克,锐气已失,所以周武帝再次率军返回前线。

公元577年12月,周武帝率军返回前线后,周、齐大军在平阳城附近展开决战,最后齐军大败,而周军也疲惫异常。在这种背景下,北齐皇帝决定让高延宗率军坚守晋阳,自己率军返回邺城。其实这种选择,与前面周武帝率军返回长安,并没有本质区别。换而言之,无非是希望暂避周军的锋芒。再换而言之,让将领困守一些孤城,让周军无法长驱直入。

再说得冠冕堂皇些,这也就是后世的持久战罢了。总而言之,以空间换取时间,北齐皇帝退回河北,北周军队就算占据并州(以晋阳、平阳为中心的地区),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相反,北周军队有可能在攻取并州的过程中,把自己搞得疲惫异常。

事实上,周武帝在北齐皇帝撤回邺城后,有退兵的念头,北周将领劝周武帝撤军,大约都是基于这种想法。换而言之,这场战争有可能会变成持久战,会让北周陷入战争的泥潭。再换而言之,不要说北周军队可能无法攻克晋阳了,就是攻克了晋阳,也会让自己疲惫不堪的,到时面对北齐军队的大举反攻,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绝境的。

从整体去看,北齐的战略并没有什么本质的错误,但是,北齐内部的矛盾,让北齐无法有效执行这种战略。

北齐小皇帝12月13日离开并州,镇守晋阳的高延宗,14日就称帝了。

高延宗之所以称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作为高澄一系的代表人物,自然想夺回曾属于高澄一系的皇位。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晋阳前线的官员、将士,对继续为北齐小皇帝效力感觉没有信心。换而言之,失败了自然什么也不用说了,就算胜利了,他们恐怕也得不到什么具体的利益,因为小皇帝重用的只是宫廷力量。而拥立一个他们自己的皇帝,胜利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政治利益,为此自然值得奋力与敌军作战到底。

在这种背景下,晋阳的官员、将士都一致拥戴高延宗称帝。

高延宗知道,此时选择称帝等于选择分裂北齐帝国,这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他终于还是无奈的做出了这种选择。

从乐观其角度去看,高延宗称帝,似乎是北齐帝国的一个希望,因为,小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显然无法有效凝聚起北齐帝国了。在这种背景下,高延宗称帝是北齐帝国能够重新凝聚起来的希望。

但是,从另一层意义上,高延宗称帝意味着北齐帝国分裂了。因为,小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说了,我宁愿意北周占据并州,也不希望高延宗打败北周军队。小皇帝的话,代表的绝不是小皇帝个人的意思,而是以他为中心的利益集团的共同意思。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北周作为侵略者,从正常意义上,不会拥有传檄而定北齐的能力(至少,从当时看,应该是如此的),但是,高延宗作为皇族最重要支系的代表人物,如果他打败北周军队,一旦回师河北,随时都可能对北齐帝国传檄而定的。到时,以小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就需要重新洗牌了,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自然不希望面临这种结局。

高延宗称帝的行为,对他来说是一场冒险赌博,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能打败北周军队,就有可能回师河北成为北齐的新统治者。但是,他这种选择,显然意味着,他不会从帝国后方获得什么可靠的援助了。因为,他现在的身份是帝国的叛乱者,至少在小皇帝为中心的利益集团眼中,绝对是如此的,所以,当时的北齐小皇帝,不派军队进攻他已是给足了他面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