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胜利是可以持续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汇源果汁为何会走到破产重组,以及为何注资后的汇源果汁就能显现活力?
谈起汇源果汁的破产,则需追溯到2008年可口可乐那场失败的并购。
彼时,刚登陆港交所的汇源果汁如日中天,其旗下中高浓度果汁产品占据近半市场份额。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来了可口可乐,并提出以每股12.2港元,总价179.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果汁。
为了拿下可口可乐抛来的并购橄榄枝,汇源果汁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裁撤其销售体系,销售人员仅剩千余人;一心想做上游产业链的创始人朱新礼,投入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多条生产线。
行业分析师肖竹青向盐财经表示,为达成收购,汇源果汁当时裁撤了近乎所有的业务员,
“但没有给补偿,所有终端代理商的费用核销无人管理,市场问题无人维护,得罪了很多终端店和经销商,失去了信任”。
糟糕的是,收购最终被商务部以“反垄断”的名义叫停。
一旦收购刹车,问题也就出现了。无论是物理上的销售体系,还是心理上的信任,一朝被毁,重建则难。
尽管2009年汇源果汁紧急调整了架构,但显然已经元气大伤。反应在财报上,则是汇源果汁2009年的净利润亏损。
在后来几年的发展中,汇源果汁似乎也保持了“想要得太多”的“惯性”。
2011年,买下旭日升凉茶;
2014年,建起了48家工厂;
同年,收购三得利中国旗下三得利食品,用30亿资金入股中石化销售公司;
在不断扩张的上游产业链里,除了传统的种植与养殖之外,汇源还着力于工业旅游的项目。
如果在高速发展期,发展第二增长曲线或者多元化营收渠道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只是前序收购折戟,给汇源果汁埋下了过多的风险,再做新尝试,总有些吃力。
跑马圈地带给汇源果汁的结果是,支出越来越多,收益却无法与支出达成平衡。
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汇源果汁的负债规模逐年上升,到停牌前一年,2017年,其负债规模已经达到114亿元。
“它以前的野心很大,在全国投资的基地和项目很多,分散的投资消耗了精力和资源”,肖竹青告诉盐财经,“破产重组以后汇源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聚焦核心大单品,减少了不必要的项目和产品投资。”
也就是说,汇源在破产重组后能够实现盈利的关键原因,除了新资金的注入之外,还有重新调整了战略。一个例子是,2022年3月,破产重组的汇源在经销商大会上宣布,将原有的385个SKU(库存单位)缩减至78个。
这样一来,至少在产品上,汇源能够集中精力在最具市场优势地位的100%果汁产品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汇源果汁广受诟病的还有一点:内部团队的“亲缘化”。
汇源集团高管多为创始人朱新礼的亲属,团队也多为其同乡。
在外界看来,2017年到2018年间,汇源果汁能够在没有进行披露、也没有通过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向北京汇源累计借款42.82亿元,与汇源果汁的家族化运营管理脱不开关系。而这次借款,最终也把汇源果汁推向了停牌退市的局面。
当然,过去的汇源的确有尝试过将企业“职业经理人化”,但每每“效果”都不理想。
比如,2013年,曾任李锦记高管的苏盈福出任汇源果汁行政总裁,进行了激烈改革,然而,上的高管,上任一年后便仓促离场,最终以汇源老臣接任,董事会提名朱新礼女儿朱圣琴作为结局。
而这次,汇源果汁与国中水务的“结合”,在肖竹青眼中,或许是一个契机。“汇源原本的管理体系寄生和繁殖都很严重,基本上所有高管都是山东人,新的血液很难进入,和上市公司合作后可以改良它的治理结构和人才结构,(塑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值得指出的是,汇源虽然几经折腾,其品牌力和上游供应链的能力,仍旧是不容小觑的。
“汇源的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要再培育汇源这样一个品牌几乎不可能,因为获得渠道和消费者信任都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且汇源全国的生产基地布局已经完成,销售网络也健全,具备稳定发展的基础。”肖竹青向盐财经分析道。
一个事实是,汇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50多个工厂,链接1000多万亩种植基地。
快速扩张,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上游产业链的大额投入与布局,虽然在彼时造成了财务压力,拖住了汇源的步伐,却在如今成为了一个优势。
“汇源是全中国最早培育全产业链的一个饮料企业,其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及供应链的完整度几乎是同期最强的。
整体来看,高品质果汁市场这两年有复苏迹象,这也是许多投资机构会看重汇源的一个核心原因,而国中水务是不差钱的,它主要是想通过多元化增加利润。”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提示道。
诚然,在目前的市场之中,汇源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我们看到,现制茶饮行业已经内卷到极致,9.9元补贴战略席卷全球;农夫山泉等竞争对手,在汇源“瞎折腾”的年月里,跑出了“NFC果汁”等大单品。
但对本就是果汁行业巨头的汇源来说,并非没有可为的空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年的果汁行业分析报告,目前市场内的消费者,其健康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在产品上也越来越青睐纯果汁产品。
而汇源最具实力的单品就是100%果汁。
也就是说,如果汇源能够摆脱掉经营惯性,依靠其品牌效应及供应链,其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度攀升。
尽管汇源在历史上几次想要破除家族化管理的桎梏都没能成功,但汇源也已经成功精简其发力点,这或许会是汇源抛开“惯性”行走的一个开始。
盐财经,南风窗旗下唯一财经号
关注它,看新鲜热辣的财经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