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学术信息速递 | 可沟通社区
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以沟通为尺度: 2016年上海社区传播网络调研”子报告之一、谢静教授的《网格化: 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一文摘要。该
文主要基于上海案例,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总结当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该文认为,“应当把网格化管理视为改造城市传播界面的实践,这种新的传播界面力图在生活空间与科层机构之间建立更为灵活、多样化的接口,将漫溢的城市信息快速散布至组织系统,促使行政系统的组织传播向更为开放的公共传播转变,使公共传播成为组织传播的基础甚至主导,从而重新构造城市公共治理系统。”本组研究成果已刊载于新近出版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格化: 新媒体环境下
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
(摘要)
谢静
由数字信息技术催生的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创新,在全国诸多城市与乡村推广,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拥有基本的共同特点,即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地理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开展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期达成精细化、高效率的社会治理目标。完善以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网格中心)为依托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机制,是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本课题组于2015年到2016年期间对部分城区和街道网格化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
发现各级网格中心的技术设备基本到位,组织机构初步搭建完成,运作步入常规,成效初步体现,为整合政府资源、有效回应市民诉求、精心化管理城市部件和事件创造了新的组织机制和治理技术。不过,由于原有机制和运行逻辑的刚性存在,网格中心在有些地方、部分情境下的作为,未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效果。
在调研中可以发现,网格化管理存在一些共同问题:井盖之类的城市部件产生的问题,由于城市部件管理部门高度分散化,作为行政组织外部的市民不“知晓”责任归属,当这些部件或事件本身责任归属不明确、不清晰的时候,网格中心也无从知晓,造成信息空转,无法落地;作为基层治理创新技术,网格中心大多被赋予“指挥中心”“协调中心”的功能,让各自为政的政府部门能够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网格中心不仅难以落实责任归属,而且往往无力将处理要求下达相关单位;城市生活中有些问题却是十分复杂,纠结了较多的矛盾和历史遗留,这类问题的根本解决,只能依靠长久的投入和建设,不可能在网格化管理的一般性短平快日程中加以处理。
上述案例表明,网格化管理未能充分实现预期目标。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格中心缺乏权威性,流于信息传送而非指挥协调,部分信息传递也常常变成死循环而无法落地解决。其二,网格管理无法深入组织内部,不能与组织内部的指挥命令系统、激励奖惩系统等进行深度连接,只能在行政组织边缘循环。其三,网格中心缺乏开放性,对于新媒体中涌现的分散化表达,网格化管理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机制。大多数网格化管理仍然局限于既有行政体系内部,并没有向市民开放的机制和平台。网格中心依赖的仍然是内循环。
而无论是死循环、边缘循环还是内循环,网格中心都表现出两个矛盾性特征:第一,网格中心高度复制科层组织的逻辑,却又不能与其他科层部门有效衔接、浑然一体。第二,网格中心高度依赖技术的连接,而不是人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因而出现“有连接无沟通”的怪现象。
依靠定位技术和物联网,将城市部件进行科学管理,这只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城市管理还需要将部件跟人和组织进行连接,因此其实质应当是构造一个连接技术、物体和人群的网络。只有技术和物体的网络是“干网”,其自身不能产生价值,反而因为附着于日趋僵硬的科层组织之上而变得越来越“干”,不具备灵活性、流动性。
只有充分汇聚人和群体的连接与沟通,才能让网格之网具有创造力和活力,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湿网”。
从上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我们看到,网格化管理面临着遭遇强大科层体系吸收、淹没的危险。因此,当前网格中心建设的核心在于根据网络逻辑再造社区治理体系,以避免成为既有科层组织的附庸和累赘。
本课题组认为,应当把网格化管理视为改造城市传播界面的实践,这种新的传播界面力图在生活空间与科层机构之间建立更为灵活、多样化的接口,将漫溢的城市信息快速散布至组织系统,促使行政系统的组织传播向更为开放的公共传播转变,使公共传播成为组织传播的基础,甚至主导,从而重新构造城市公共治理系统。
根据网格中心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在于改造两个沟通体系: 一是生活空间和科层组织的沟通体系,二是科层组织内部条块之间的沟通体系,并且以前者的改造带动后者的重组。
具体对策上,我们建议:
第一,以网格中心促进行政组织内部沟通机制变革,实现行政体系的“大流通”。
要改变网格中心信息经常限于边缘循环、末端循环甚至死循环的状况,就要将外挂性质的“蜘蛛网”变成真正贯穿各个行政部门的血脉经络,把僵硬的“干网”转变成富有生机的“湿网”。这需要进一步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同时,将网格中心与各部门组织内部的指挥和命令系统连接,形成一个更具有整合性的治理网络。
第二,把网格中心变成开放的治理空间,实现从组织传播向公共传播的转变。
要创造全方位的社会连接。网格中心应当进一步升级数字信息技术,为市民利用自媒体提出咨询、反映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接口。同时,主动发现、搜集散落在各种新旧媒体中的信息,筛选出需要回应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或者作为决策咨询意见,提供相关部门。要打造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平台。除了提供便捷的接入渠道,网格中心更要广开言路,为不同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条件。
总之,网格中心已经搭建起一个沟通生活空间和行政系统的基础结构,针对当前产生的具体问题,应当进一步扩大其开放性,优化沟通性,使其在打通行政治理网络、构造公共治理空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进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转型。
作者简介:
谢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
[版权声明]
本组文章发表于《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谢静
.(2017) . 网格化: 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
中国传播学评
论(第七辑)
, 156-166.
(编辑:周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