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于:《金融时报》 记者:张末冬)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本使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要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顶层设计如此规划,监管层和银行业也据此付诸实践。近年来,银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政方针,多措并举,督促引导银行业积极支持“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努力促进银行业和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来看,银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如何?在此过程中有哪些亮点?今天本报刊发一组相关报道,力求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方位呈现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敬请关注。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
前几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引发各界重新思考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据统计,金融业已经成为28个省(区、市)的支柱产业,对其中12个省(区、市)的GDP拉动率超过1%。金融业的过热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配置不当、资金“脱实向虚”、潜在风险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的实体经济,遇到了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发展出现瓶颈。
监管着力纠偏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未来五年的中国金融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其中,“金融须回归本源”被予以强调,要求金融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以来,银监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重点任务,持续加大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强服务等工作力度。今年3月末,银监会部署开展“三违反”(出自45号文,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46号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53号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旨在集中整治金融乱象、及时纠正“脱实向虚”不良态势。
与此同时,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回归本源、突出主业,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脱实向虚”得以遏制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银行业运行稳健,风险可控,资金空转减少的势头继续保持和巩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做强实体,做实金融,要着力避免资金空转,防范金融脱实向虚。到今年8月,同业业务持续收缩,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3.2万亿元和1.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和-1.6%。前期同业业务增速较快的中小银行下降尤为明显,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
另外,理财业务在2017年1月末达到30.31万亿元峰值之后开始下降,3月末降至29.15万亿元,6月末进一步下降至28.4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8月银行理财余额增速同比下降6.5%,连续七个月下降。
在继续保持资金空转减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时,银行业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强,回归本源态势明朗。
8月末,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4%,高于同期资产增速2.5个百分点。前8个月新增贷款10.3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7.8个百分点。
上述理财业务虽然增速放缓,但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在上升。中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指出,截至6月末,有20.9万亿元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权益类投资方式投向了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项资产余额的73.42%,较年初增加1.28万亿元,增幅6.5%。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贷款出现了由负转正的积极转变,上半年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到8月末,相关贷款同比增长1.6%,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较今年6月末上升0.6个百分点。(《金融时报》 2017年9月25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