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
Tuberculosis, TB
)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早期精准诊断是防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多学科协作的发展,国内外针对结核病诊断发布了多项专家共识,涵盖传统结核病、耐药结核及特殊人群感染的诊疗策略。本文结合最新共识要点,梳理诊断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要点。
1、
病原学诊断仍是核心,
各类共识强调病原学检测为结核诊断的“金标准”:
2、
影像学的辅助定位作用
-
超声:浅表淋巴结结核的首选检查,通过分型(干酪型、脓肿型等)指导穿刺或局部治疗。
-
增强
CT/MRI
:用于深部淋巴结结核和肺外结核(如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评估坏死及周围组织侵犯。
-
PET-CT
:辅助判断全身扩散及代谢活性,但价格昂贵,适用于疑难病例。
3、
免疫学与分子病理突破
-
γ
-
干扰素释放试验(
IGRA
)和
EC
皮肤试验:用于结核潜伏感染筛查,但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
-
RNA
恒温扩增(
SAT
)技术:通过检测结核杆菌
RNA
实现活菌监测,评估治疗反应。
-
MALDI-TOF MS
核酸质谱: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与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
),缩短诊断时间。
1、
儿童结核病
2、
耐药结核的早期识别
3、
肺外结核的诊断挑战
1、
分层诊断策略
2、
质量控制与规范化报告
1
、新技术应用
2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结核病诊断的精准化已进入多技术整合时代。临床实践中需结合共识推荐,灵活运用分子、影像及免疫学工具,同时关注特殊人群和耐药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下沉、多学科协作及标准化流程建设,以降低漏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
[2]《核酸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临床应用共识》(2023)
[3]《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临床实践指南》(2024)
[4] WHO结核病指南(2023更新版)
来源:
体外诊断价值圈。订阅号若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