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上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
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有个朋友,非常的易怒暴躁,她曾经痛心疾首地分析过原因,她说,我不是不行,实际上很多事我知道怎么做到最好,但是我精力不够,所以就想靠发脾气把进度催快,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能理解她,人的所有工作,最后都是要体力执行的,体力不行,只能做短择,而短择往往是错误的。
拿破仑年轻时候跟意大利有次谈判,与他谈判的老将军年老体衰,而拿破仑当时年轻,又以精力旺盛著称,可以连续几天不睡觉,于是拿破仑就在谈判桌上采取疲劳战术,经常把谈判会议拖几个小时,果不其然,没几天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精力不济的老人被迫让步。
如果说林彪的悲哀是暴徒式的悲哀,那曹魏事业拱手让与司马氏的悲哀,则是第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哀。
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自幼聪明伶俐,甚至深受曹操的喜爱。在童年时,他就已经可以跟伴随曹操左右,听朝臣议事。曹操也曾当面夸曹叡:“我基于你可以有三世之业”。指明了曹叡在将来会是曹家基业的完美接班人。
而曹叡的确不负众望。
在位期间,他在军事上攘外拓土,在南边,他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抵御了吴国、蜀汉的多次战争;在北边,他平定鲜卑,消灭公孙渊,捍卫中原领土;
政治上,他宽松量刑,感化百姓,大量减免死刑;
经济上,他延续了曹丕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农业经济,使曹魏政权达到了顶峰。
但这曹家的大好河山,却在顶峰时刻拱手让给了司马氏,原因竟是曹叡的英年早逝。
曹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其养子曹芳八岁登基。曹芳登基不久,朝中大权便完全掌握在顾命大臣曹爽、司马懿手中。
曹爽首先拉开了专权的序幕后,随后朝中各势力开始争权夺势。司马懿趁机发动高平陵军变,撂倒曹爽,自此曹家天下便落到了司马懿手中。
而此时距离曹叡驾崩,亦不过十年。曹家三代基业靠着枭雄曹操在乱世建立,魏文帝曹丕执政七载,消灭割据,集权中央,改革官制,有着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曹叡即位后也不忘家族使命,继承先祖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励精图治,但只叹天妒英才。
司马懿身为曹家三朝元老,在曹叡驾崩之前,一直都没有机会问鼎权力中心。曹操很早就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而且有“狼顾之相”。于是很早就知道要防范和压制他。
可司马懿就是熬得住,熬过了曹操,他还熬过了比他小的曹丕、曹叡,受尽了三代的压制,他终于有机会在七十岁高龄发动政变,夺得皇权。
论能力谋略,曹叡绝不在司马懿之下,并且在位期间他也始终防范着司马懿,若曹叡能多在位几年,甚至仅仅是等到将曹芳培养成人,司马氏恐怕就很难夺得曹家天下了。
所以曹家并没有输给司马氏,而是输给了短命,输给了后继无人,输给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感觉对于赵国大将廉颇而言,则更加深刻。
廉颇为赵国大将,勇猛果敢。
他讨伐齐国,夺取晋阳;
长平之战中,他固守城池,抵御秦国;
九年后,他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
但在其年老后,赵王不再信任他,廉颇郁郁不得志。然而在秦国再次入侵赵国的危难之际,赵王曾考虑再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打探。
廉颇明白,要想得到重用,必须让赵王知道自己还没有老,身体好,于是他当着使者的面,一餐进一斗米,十斤肉,立刻披甲上马。
本以为这份能力可以让赵王信服,但佞臣郭开买通了使者,这个使者别的什么都没说,告诉赵王一件事,廉颇“一日遗三矢”——一会功夫上了三次厕所,于是暮年英雄再也得不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