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10月13日下午,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影视文旅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题,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场景与机遇,深化影视与文旅产业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创新、赋能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出席论坛并致辞。
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繁荣发展,影视和文旅协同发展效应日益突出,“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愈发普遍。据统计,如,《狂飙》的爆火,让江门在2023年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日均旅游综合收入超2.1亿元;《繁花》的热播,带动了黄河路的旅游搜索热度;自《我的阿勒泰》播出以来,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哈巴河县等地接待游客267.87万人次,同比增长80.65%,实现旅游收入22.14亿元,同比增长93.19%……
不少影视剧已成为一座座城市文旅的新名片,让观众在剧情中领略大好山河、品味历史人文、观赏人间烟火,进而激发了他们前往实地体验和感受的强烈愿望,“影视+文旅”在双向奔赴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朱咏雷指出,广大从业者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一是
要关注时代,凝聚共识,用充满魅力的故事和画面,吸引广大观众走入祖国大好河山,真切感受新时代伟大成就;
二是
要心怀人民,贴近生活,体现日常生活美感和平凡生命美学,让拍摄地更富魅力、深入人心;
三是
要加强创新,优化服务,为艺术家下生活采风和进行创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启发灵感、获取滋养,实现以剧造景,打造文旅新引擎。
司马红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要求,着力培育好作品、拓展新场景、推动大融合,努力把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影视资源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打造优质影视IP,
实现影视赋能文旅场景的现实转化
论坛上,围绕影视文旅深度融合、影视创作新模式、文旅传播新现象、沉浸式旅游新体验等主题,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爱奇艺公司副总裁兼总编辑王兆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葛磊,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沉浸式文旅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长王东等嘉宾发表主题演讲,从主管部门、影视界、文旅界、学术界等不同维度分享影视文旅融合方面的新成果和新思考,并就影视与文旅如何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建言献策。
爱奇艺公司副总裁兼总编辑王兆楠指出,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联动成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破题方向。影视作品是“种草”城市的重要方式,影视内容题材的丰富和场景消费的崛起,为影视文旅联动带来新契机。对于如何实现影视文旅联动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王兆楠认为关键在于IP的多元化开发,持续放大IP价值,延长IP生命周期,发挥影视IP对地方文旅的赋能作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从学术观察的视角分享了他对影视文旅融合的一系列思考,他认为传播在旅游城市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在深度媒介化时代,好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需借助传播手段才能被更多人发现。影视作为重要传播方式,能带来深度的个体沉浸感,重建地方感。未来推动影视文旅融合需注重时效性,避免同质化。
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葛磊认为“没有旅游的时代,只有时代的旅游”,每个时期的旅游发展都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葛磊通过分享乌镇借助电视剧、明星和文艺活动等成功塑造城市名片、阿勒泰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孕育优秀作品、正定依托电视剧《红楼梦》打造火爆旅游景点等案例,生动阐明了“应该用旅游的场景拍电视,用影视的思维做旅游”的具体内涵。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沉浸式文旅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长王东重点讲述了数字技术赋能影视IP再造沉浸式场景,提升旅游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王东表示,当前文旅融合已不仅限于表面,而是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结合。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数字化交互体验打造沉浸式场景。
依托地域气质探寻创作机遇,
多元协作放大IP长尾效应
圆桌对话环节,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德丽达·那比,横店影视城董事长杨志伟,华策集团副总编辑贾尧,《长安十二时辰》总制片人梁超,《玫瑰的故事》制片人郑中莉,《繁花》制片人黄星,围绕“影视与文旅双向奔赴”等行业热门话题,深入探讨影视制作方和地方文旅部门的多元协作模式,畅谈对文艺作品依托地域气质寻找创作新机遇、放大热门IP长尾效应的心得和体会。
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德丽达·那比分享时表示,《我的阿勒泰》成功展现了阿勒泰的精神内核和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提升了客单价,促进了阿勒泰文旅发展。同时她表示作为文旅部门,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丰富业态,留住流量和热点,让阿勒泰成为游客放慢脚步、静心体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