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对金融工作会的解读,很多老铁说还不过瘾,让我多说几句。
那我就多说几句叭,谁让我这么爱你们呢。😘
1
细心的老铁已经发现,昨天央行开会,小川已经明确表示: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
这和我昨天的文章里分析的一致,周末很多解读会议的文章(包括一些专业的券商)说,会议公报未提中性字样,表明货币政策会转向宽松。
这样的解读只能说明没有政治觉悟,当然,也不懂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
感叹金融行业的各种专业分析师们的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个段子手。
全踏马都是泡沫!
坚决拥护对金融行业加强监管,提高行业从业者专业素养和水准!
货币政策已经毋需多言了,中国经济的三大结构性失衡问题没有解决,货币政策就不可能轻易转向。
这个既是符合经济金融逻辑的分析思路,也是符合新常态下领导人治理经济的政治正确的思路。
详情可以参考昨天的文章:
为什么金融工作会一开完,股市就暴跌?
2
和金融工作会精神一脉相承的一个结论,是金融暴利时代的结束。
为什么?
因为顶层设计的意图核心是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大家都听过「富贵险中求」这句话吧,不让你冒险了,那还求个球的富贵?这个朴素的逻辑,放在哪里都适用。
过去十年,实体经济逐渐被金融资本挤压得几乎没有了投资回报,资金不进入实业。
以上市公司为样本,银行业的利润之和,超过了所有其他上市公司,这一现象全球罕见。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各种乱七八糟的金融创新,资金在金融系统里来回空转所致。
领导人看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明白,也的确是下定决心要整治。
从上半年银监会郭主席履新以来推出的监管风暴来看,也的确起到了初步的作用。
回忆一下三四五几个月,以银监会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同业通道等监管套利的措施为代表,金融行业去杠杆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一时间股债商三杀,金融行业里不少老铁哭爹喊娘,后来到金融系统年中考核,央妈担心出现13年的钱荒,释放流动性安抚市场,整个市场紧张的情绪才有所缓解。
此次金融工作会,提出未来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控风险,加强各种风险识别和管控,未提金融去杠杆,而是提出「经济去杠杆」,实际上是确认了银监会郭主席的前期尝试,去杠杆的范围从金融系统,也扩展到了整个经济领域。
那些认为没有提金融去杠杆,金融去杠杆的工作就会暂缓的砖家们,本段子手建议你们仔细学习领导人的讲话,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有觉悟的人都能看出来,银监郭主席的工作,是得到领导人的认可的,甚至是经过背书的。未来,毫无疑问会继续推进下去,其他部门也要借鉴这种强势的监管风格。
金融监管越深入,金融行业的暴利就越不可能发生。
这是因为监管的稳定和安全目标,与金融行业本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冲突的。
监管的核心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金融行业作为商业主体,其经营有足够大的动力冲破监管,寻求更大的盈利空间。
3
举个例子,以银行业的经营为例。
为了简单,我们把银行的经营分成两类业务:
一类是老铁们都懂的存贷款业务,另一类是老铁们不太熟的比如理财服务。
第一类业务在专业上叫表内业务,第二类算是表外业务。
表内的意思,就是这笔业务要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外则不用。
在传统的监管规则体系下,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是表内业务,而表外业务,则很多不受监管。
假如银行A的自有资本是100亿,监管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监管的常用指标,就是银行每放贷出去100块钱,你必须有不低于8块钱的自有资本作为支撑。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自有资本/加权风险资产(通常指表内资产)
老铁们都知道,银行本身就是个杠杆极大的行业。
它用来放贷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向谁借?向你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兄弟姐妹老表......银行的钱,大部分都是向存款人借来的。
核心资本充足率,简单理解,有点像保证金的意思,就是你要用借来的钱放贷款出去,你自己得有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反过来讲,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倒数,其实就可以看做银行可以加杠杆的最高倍数,8%就对应12.5倍。
如果银行A有100亿的自有资本,那么它最多只能放贷1250亿。超过这个限额,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会增加银行经营的风险,监管不准许它这么做。
比如,银行贷款出去1250亿资金,一旦出现8%的坏账率,相当于损失100亿,银行自有资金刚好全部覆盖这个损失。
如果银行贷款出去1500亿,出现8%的坏账呢?这相当于银行亏损120亿,但是银行自己只有100亿,意味着,存款人,也就是你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兄弟姐妹老表,要承担额外20亿的损失。
钱放在银行,你以为是绝对安全的,但其实可能在帮银行承担亏损。
意不意外?
害不害怕?
可是,银行完全有动机把资产规模做到1500亿,甚至2000亿,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总是蜜汁过分自信!
银行肯定认为他们有能力把坏账率控制得更低,尽管事实上,他们往往都不能。
所以监管就会对此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来约束银行逐利冒险的冲动。
那银行这时怎么办呢?
它就会想方设法把资产转移到表外去,因为表外受到的监管少很多,甚至不受监管。
原来比如银行从你这里吸收存款,然后去放贷,这样就是走表内的流程,每笔业务都要受到监管的限制。一旦触及监管指标的上限,银行就不能再扩展资产规模。
现在它换个玩儿法,比如发10亿的理财产品,这个钱再通过找一个信托公司或者券商的资管公司,最终投向比如需要贷款的房地产项目里去。
在中国,大家都知道,理财产品虽然银行明确了是「预期」收益,但实际上,银行都承担了刚性兑付的责任。
银行通过发理财产品筹资,通过中间层最终投向风险资产,其本质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表内模式,没有实质差异。
也就是说,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表外运作,逃脱了监管。但事实上,却承担了表内业务一样的风险。这样的运作越多,银行堆积的风险就会越大。
同时,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集到资金,理论上,银行只是一个「渠道」,并不像存款那样承担还本付息的主体责任(虽然事实上会),它会把钱通过一些中间层(可能是券商),最终投向风险资产。
以上过程,涉及了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但从监管上,它们是分开的。
银监会管不到证券公司,证监会也管不了银行。于是银行和中间层,就这么搞啊搞,
把表外资产搞得多多的,表内风险看上去少少的,然而实际上的风险,却是大大的。
这些不受表内监管的业务,笼统来说,可以看做是银行表内业务的影子,所以又被称之为影子银行。
而影子银行的大发展,又是资产价格泡沫的重要推手。
比如众所周知,中国影子银行的大部分去向,最终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房价的重要推手,和银行业不受监管或者监管薄弱的表外业务,有莫大的关系。
至此,老铁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上面要设立统筹全局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为什么多次提到要注重行为监管而非形式监管。
行为监管的意思就是,只看行动,不看这个行动是哪个主体发出的,这就是跨行业监管的含义。
这也是为什么上面强调了央妈的宏观审慎管理MPA职责,所谓的MPA就是,把表外表内都要纳入监管体系,以区别于传统的监管只注重表内的情况。
很显然,如果监管更严,那么银行资产负债表就相当于会被动缩表,尤其是在MPA的大框架下,影子银行的规模会显著地边际减少。
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金融自由化无序繁荣的时代,银行A发了个理财,比如100亿,找了个券商B,把这100亿打包搞一下,投给了一个房地产项目C。
整个流程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有好几个金融行业的团队在运作,这帮人雁过拔毛,每个人都撸一口,最后大家就开开心心地拿到了几百万的佣金。
这些佣金最终都谁来承担?银行吗?券商吗?还是最终接受资金的项目比如典型的房地产项目?
Naive!
最终来承担这些人高额佣金的,当然是老铁你啦!不然你以为房价为什么那么高呢?房价不高,房地产项目方拿什么来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
这个高额的融资成本,就包括了金融老铁们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奖金。
现在新的监管体系下,告诉你,你这个表外的理财项目不能做了,因为不符合MPA的原则,或者做了之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
于是刚提到的那些金融老铁们,就要哭爹喊娘,因为没有项目可做,没有轻松的雁过拔毛一样的赚钱方式了。
4
以上举的,只是一个例子,但已足够说明监管趋严和金融暴利结束的关系。
事实上,这个关系在全球金融行业都是成立的,老铁们去留意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提高监管要求后,各大银行的ROE就能得出相似的结论。
监管越严,银行的ROE就会越低。
银行本身的回报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了,那银行业的老铁们,你们还靠什么支撑起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的年终奖呢?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金融行业的老铁们,或者打算进入金融行业的小铁们,请务必要多看报多学习,抓紧时间给自己穿个裤衩吧!
PS:从文章分析中,我们也可以自然得出结论,加强金融监管,实际上影响到的不仅仅是金融行业的老铁,还包括大家都很关心的房地产。这个问题,我们明天再说。还请老铁们多多分享文章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