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宽
转载自LastBus末班车
人人都是摄影师,又没人敢说自己是摄影师
又是一个周一早上,与外面拥挤的早高峰不同,此刻我正百无聊赖坐在沙发上玩GT Sport,一款PS4游戏。
不为别的,我只是被游戏中的摄影模式所吸引,作为一款赛车游戏,GT Sport显然忘记了赛车这回事,游戏中的摄影模式把全球各地的场景和车型集合起来,玩家们只用手柄就能将各种超跑摆在场地里,完成一张十分上乘的汽车摄影作品。普通玩家也好,汽车爱好者也好,甚至是职业的汽车摄影师也好,都可以在这里创作出不错的照片。
而我,就是一名职业的汽车摄影师。不谦虚地说一声,目前能称得上职业汽车摄影师的人并不多,其中大部分人就职于这个似有似无的媒体圈内,有杂志也有网站,有微信也有其他平台。
汽车摄影师越来越多,但是能提供给汽车摄影师的职位已经越来越少了。
很多和我一样曾经就职于汽车媒体的摄影师,比北漂们更早地体验到了清退的寒风。一周前,身边一位就职于广东汽车平面媒体的摄影师朋友,向就职了七年的杂志社说了再见,理由无非是:收入低,事情多。
这几乎是目前国内汽车媒体摄影师的现状。几乎在他离职的同时,我也与我之前所在的、从创刊第一期就开始一起奋斗的杂志和平分手,从结果来说这不难看,也不影响我们之后的合作,算得上是一种最好的结果吧。
或许在这个汽车媒体的新时代里,摄影师早已经就不再是汽车媒体所必需的职位。
算上之前因为种种原因离职的同行们,我可能很巧合地成为了上海为数不多的专业汽车平面媒体里最后一名离职的全职摄影师,至此整个上海滩的汽车媒体里,似乎都已经没有了摄影师这个职位。
早在一年多之前,我所在的媒体面临第二次转型,就有人说现在的汽车媒体已经不需要摄影师这个职位了,彼时北京媒体里已经有大批的摄影师失业或者转型。
随着传播方式的快速变化,在北京奥运会那年入行的我,没几年就迎来了汽车媒体井喷期的尾声,顺便还带着对整个行业的恐惧。
其实,我也不是没想过换个身份。2013年,我所在的汽车媒体新成立,我就从传统汽车杂志的摄影师迎来了第一次转型。在照片拍摄之外,我拿出更多的精力参与到杂志的选题策划以及内容的撰写中,当自己逐渐地成为一个什么事清都会一点的人之后,我又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让我成为一个背锅侠。
“好事儿轮不着你,破事儿绝对会找你。”这几乎就是那两年所面临的状态。好在那些时间里,我还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状态,几乎没有家庭压力,尚且算年轻,对于工作还有点激情,没太把这些得失计较。直到被编辑们奉为上位晴雨表的海外试车活动分配这档子事儿,轮完了所有编辑却轮不着我,原因仅仅是因为我顶着摄影师的名号。此时,我第一次对我的职位产生了怀疑。
那时候的公司高层将更多的精力和预算投入到汽车综艺节目中,杂志团队的同仁们作为核心团队,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项目本身。
我还记得在那个夏天的珠海机场,被晒成黑炭的我们,一种身份被导演组视为是影响拍摄的闲杂人等,还要充当整个节目的汽车专业策划顾问。当然,导演组的人并不会承认我们这个身份,并且我还多了一份剧照拍摄的工作,谁叫我那时候又是一个摄影师了呢。
当我不知道拍满了多少张内存卡的照片后,这个失败的节目依旧被推向第二季。在这个闹剧一样的节目以彻底失败作为结束之后,一切回到原点,杂志依旧是杂志,那班人依旧是那班人,尽管经历了颠沛流离两年多的转型尝试,总算也为我这个摄影师积累了足够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时代并不会等着好事到来。在所有汽车杂志的媒体人还在过着商务舱+五星级酒店、试试车、拍拍片、写写稿的生活时,媒体行业的快速变化直接让这些同质化严重的汽车类杂志一本本地消失在书报亭里,尽管正式宣布关门的汽车杂志不多,但他们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视频内容、网络主播们抢占掉,大批的媒体人与摄影师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于是乎他们也成为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视频内容、网络主播们。
在去年的某个时期,一位大V给我说过一句话:美好图片
需求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汽车摄影师也将不存在了。
尽管这位大V已经功成名就地将自己的媒体办得有声有色,赚得开心的同时也的确再没用过什么美好图片来提升阅读量,可我依旧不认为美好图片这个简单的需求会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