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鲜传
给孩子们看的历史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法治报  ·  刚刚,中国队大胜日本队! ·  3 天前  
新法治报  ·  刚刚,中国队大胜日本队!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韩国军队单兵口粮里面有什么?泡菜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鲜传

CFA随笔:股票投资

小鲜传  · 公众号  ·  · 2018-10-29 06:31

正文


股票投资是 CFA 教材中的重头戏。同时,它又是全书在感情上最矛盾的一个部分。


因为一方面,教材中的经济、会计等章节内容,都是服务于选股研究的。可是另一方面,它所引用的那些学术理论又认为,股票市场是非常有效的,人们无法通过选股研究战胜市场。


这就好比是一边教你屠龙之术,一边又告诉你世界上并没有龙。


近年来,不断有统计数据表明,美股市场主动型基金的业绩中位数逊于指数。也就是说,至少有 50% 的主动型基金跑不过指数。某些统计甚至认为这个比例高达 80% 以上。


于是就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既然资产管理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提供超额回报,为什么我们还要养着那些“金融精英”呢?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个笑话。


有一天,外星人访问上海。那时正好是黄梅天,暴雨倾盆。外星人效率很高,他们迅速测定了降水的速度,建立模型,估算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好几个假说,试图解释人类为什么喜欢聚居在如此富含水份的环境里。然而半个小时之后,雨停了……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世界上除了静态均衡之外,还有一种动态均衡。


有些事物,你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去看它,它都是不均衡的,好像横竖都不合理。如果这时候你就急着发问,这个为什么这样?那个为什么那样?可能根本就得不到答案。


所以只有请你耐心等待,直到经历了一个或多个完整周期之后,再把全部过程汇总起来看,才有可能体会出动态均衡的真实面目。


简单地说,就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投资界有句老话说得好,如果一个投资经理还没有经历过一轮完整的牛熊市,那么无论他的业绩多么优异,都仍然只是一个新手。


早在 1950 年代,马克维兹就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提出,所有理性的投资者都应该持有相同的资产组合。这大概可以算是有效市场理论的雏形吧。


可是这番高论投在当年的金融市场里,连个水花都没有冒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它跟历史实践不合拍。


1933 年《证券法》颁布之前,美国的上市公司是不发布年报和财务信息的。整个二级市场基本上就是“博傻”。《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问世之后,大量基本面信息被发布出来。谁能够及时、深入地解读这些信息,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优势。


因此, 1940 50 年代正是以美林证券为代表的选股研究的黄金时代。这时候你跑出来说,市场是有效的,大家不要选股了。有人听你的才怪呢!


懂得一点辩证法的读者已经可以推出结论了。因为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资产价格又要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所以必须要有一批人来提供研究服务。


当专业投资者普遍跑赢指数时,说明研究服务供不应求,此时应当提升待遇,引入人才。


当专业投资者普遍跑输指数时,说明研究服务供过于求,此时应当调整待遇,节约人力。


从逻辑上说,这个分析框架没问题。证券行业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不过除了正弦波式的周而复始之外,现实世界中还有另外一条主线,那就是金融市场自身的进化。


1970 年代之前,美股市场基本上没有机构投资者, 80% 以上的股票市值都掌握在散户手里。虽然经过罗斯福新政,监管环境已经沧海桑田,但是二级市场仍然弥漫着大萧条之前的那种“博傻”气氛。


1968 年美国越战失败, 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从 1968 年到 1978 年,标普 500 指数“十年上涨幅度为零”。而美国的通胀率却从 4% 攀升到 14% 。这意味着投资股市非但不能赚钱,而且还会以两位数的速度损失购买力。当年的美股股民,可比现在的 A 股同行们悲惨多了。


然而转机往往出现在最黑暗的时候。


1978 年, 401K 计划出台。它强制企业提取一部分员工报酬,存入养老账户用于投资,但是不能消费。


如果抛开一切历史条件,仅就这个法案的条目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要是放在一个严重老龄化的国家里,说它是“倒行逆施”也不为过。


可是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美国出现了婴儿潮。这批人在 1970 年代正逢 30 岁上下的壮年。他们的养老金支取高峰远在 30 年之后。而高通胀带来的收入增长又间接推升了资金流入。所以 401K 计划给美国股市引入了一笔投资期限极长,而且没有仓位限制的“超级资金”。


1970 1990 年的 20 年间,美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经历了剧烈的“机构化”过程。散户投资者的市值占比从 80% 猛跌至 50%


以前在“博傻”市场里做选股研究,就像是在瞎子王国里卖手电筒。东西再好,人家用不上,你也没有办法。


现在 401K 计划强制人们进行长期投资,就好像是让一部分“瞎子”睁开了眼睛。你说手电筒的行情会怎么走呢?


因为 1970 80 年代还没有全市场主动型基金的业绩统计,我们无法得知当年有多大比例的主动型基金跑赢了指数。但是确实有许多选股大师,在那段时间如璀璨群星般涌现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巴菲特。巴菲特起家很早,但是他曾经在 60 年代末一度退出投资圈,然后又在 1974 年重返股市,并且留下一句名言:到处都是被严重低估的股票 …… 我现在简直就像是一个色鬼摸进了佳丽满园的后宫。


1977 年彼得•林奇接手麦哲伦基金。 1980 年,朱利安·罗伯逊创办老虎基金。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位选股者,竟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窗口内相继崭露头角。令人不得不做“时势造英雄”之叹。


1990 年代,美股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市值占比首次跌破 50% ,随后便转为缓慢下降,至今仍在 40% 上下。与此对应的是,美股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能与上述三位比肩的选股大师。


从最近十年的美股实践看,确实有不少资金流出主动型基金,转投指数型基金和 ETF 。但是也有不少人相信,我们已经再次走到了大时代转折的风口上。


谁知道呢?

在任何投资理论中,投资与投机的区别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这个问题又极难说得清楚。所以 CFA 教材非常巧妙地只在一个三级小标题下面,稍微讲了一段“信息驱动交易者与纯粹投资者”。


CFA 教材的说法很有意思。因为它不是从人们的行为出发,而是转入人们的内心,从交易意图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事情。


CFA 教材指出:纯粹投资者眼下做一笔交易,是因为这笔交易本身就能令他满足了。而信息驱动交易者做的任何交易,都是为了在将来做一笔反向交易,并且自以为能够从中获利。


我们可以把这个逻辑应用到各种现实场景里面去。


如果你买一箱苹果是因为自己喜欢,准备留着自己吃,那么你就是纯粹投资者。如果你买一箱苹果是因为你觉得别的地方更贵,想要倒卖赚钱,那么你就是信息驱动交易者。


如果你买一处房子是因为自己喜欢,准备留着自己住,那么你就是纯粹投资者。如果你买一处房子是因为你觉得房价会涨,想要炒房赚钱,那么你就是信息驱动交易者。


如果你买一支股票是因为自己喜欢,准备留着自己玩,那么你就是纯粹投资者。如果你买一支股票是因为你觉得股价会涨,想要赚个差价,那么你就是信息驱动交易者。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劲……留着苹果自己吃,留着房子自己住,这都好理解。有人会留着股票“自己玩”吗?


有,比如说巴菲特。


巴菲特在 30 岁之前就已经财富自由了。但是他家的老房子住了几十年都没换过。他每天上班两点一线,开旧车,吃汉堡,喝可乐。家里的几个孩子,没一个准备子承父业的。所以他做投资,完全就是出于个人兴趣。


可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做不到这一点啊。普通老百姓之所以做投资,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把它变现,用于消费,改善生活。没有未来的这一笔反向交易,眼下的投资行为就毫无意义。


公募基金经理的处境也是一样的。既然他管理着公众的资金,那么他就必须服务于公众的目标。


所有的申购都是为了赎回。而且往往是在你顺风的时候申购,逆风的时候赎回。这就是基金经理的宿命。


许多人都宣称要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但是没听说过有人要学习姚明的扣篮姿势。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具备姚明的硬件条件。可是巴菲特的硬件条件,同样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


巴菲特虽然开旧车上班,但是出去开会是坐私人喷气机的。内布拉斯加州的法律允许他把大比例的保险资金配置在权益市场,并且保有数百亿美元的递延税款。他可以长年保持 1.5 倍杠杆,却没有任何暴仓风险。你可以吗?


当然,即使是为了变现而投资,各个投资者的变现压力也还是不同的。有些人的投资期限长,有些人可以忍受的浮亏幅度大。


如果市场波动局限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以内,那么这些信息驱动交易者就跟纯粹投资者没什么区别。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如果”上面。


期货市场有一个概念叫逼仓。它既可以逼空,也可以逼多。总之,就是要造成极端行情,迫使一方投资者因为无法承受巨额浮亏而平仓。


因为平仓就要反向交易。所以低位买进的人,将不得不在更低的价位卖出。高位卖出的人,将不得不在更高的价位上买进。


股票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结构化产品,那是有明确的预警线和平仓线的。再比如开放式基金,基金经理倒是想坚持,可是挡不住基民天天赎回啊。至于各大金融机构的投资经理,也许他们的研究框架可以长达 5 10 年,可是他们的奖金还是照样得按年度甚至季度的市场净值计算。


正所谓“物极必反”。最极端的高价,往往是死空头打出来的。最极端的低价,往往是死多头砸出来的。自以为最讲价值的人,一转身就成了最不讲价值的人。


所以做投资最忌“入戏太深”,不要真的以为自己读几本书,发个宏愿,就成巴菲特第二了。


要认清自己的硬件约束,承认自己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践行价值投资。否则说不定哪一天,你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经常有人说:期货市场是零和博弈,股票市场是非零和博弈。然后再引申出零和博弈就是投机,非零和博弈就是投资。


这种认识有一些道理,但是并不严谨。


期货市场有三种交易:套保,投机和套利。投机和套利确实是零和博弈。但套保不是。


比如说,钢厂把 3000 吨钢材运到交易所指定的交割仓库。验收之后,仓库就给钢厂开出 3000 吨仓单。然后钢厂在期货市场上把这 3000 吨仓单抛空。这就是一笔典型的套保交易。


如果套保之后钢价上涨,那么钢厂并不会有损失,因为他们只是提前锁定了收入。而承接这些空单的多头则可以享受到利润。所以套保交易并不是零和博弈。


对照起来看,套保有点像股票的一级市场。上市公司拿出一部分股票来,经过投行承销,监管机构批准,然后在一级市场找到交易对手,进行销售。


通过一级市场发行,股市投资者得以分享企业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损益。但是无论这些股票在二级市场上被转手了1千次还是1万次,所有二级市场参与者能够分享的损益总额,还是等于股票发行量乘以价格涨跌量。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剔除了一级市场的影响,那么所有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也近似于一场零和博弈。


因此,如果投资者真心地看好企业长远发展,那么他显然应该更愿意把自己的钱通过一级市场交给企业,而不是交给二级市场的上家。


可是 A 股市场多年以来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公司要融资就是利空,停发新股 IPO 就是利好。


这真是赤裸裸的“要投机,不要投资”。


当然,做投机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前面已经说了,投机交易确实是零和博弈。但是如果我们跳出市场盈亏,从社会公益的高度来看问题,那么投机交易也并不是完全的“零和”。


在博弈过程中,投机者会不断地对外发出价格信号。而对于外部公众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这就是金融市场 所谓的 “价值发现”功能。


往好里说,投机交易驱使无数金融人才为了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而殚精竭虑。社会公众却用不着为此花一分钱。


往坏里说,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投机交易经常发出错误信号,误导社会公众,甚至破坏经济秩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