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说过,“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对于新入职的小伙伴而言,对领导还比较陌生。
刚到一个单位工作,与领导有关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同事们的评价,特别是自己科室和部门同事的评价,这是形成角色定位的主要“信源”之一。
毋庸置疑,领导是一个单位最受人关注的群体,也是传言最多的群体。
这些传言中,有很多是负面的,是阴暗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
这中间绝大部分都是一些他人的主观判断,不少都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
这也不奇怪,因为只有负面传言才更容易被人津津乐道。
如果新手轻易相信这样的传言,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自己对领导的定位也是负面的、阴暗的,很明显这样是不客观的。
领导身上一定也有优点,这些优点是需要作为下属的你,着重“放大”和“把握”的。
越是能够认识领导的优点,依靠领导的优点开展工作,就越是能够赢得领导的信任,争取工作的主动。
因此,对新手而言,关于领导的一些传言一定不能偏听偏信,而要把个人判断和他人传言结合起来验证、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对领导的评价和定位。
如果关于领导的负面评价属实或部分属实,你可以在工作中留意规避、引以为戒。
比如,同事们说某某领导喜欢给人穿小鞋,你一定要认识到:
被领导穿小鞋的人,可能是工作上配合不主动、落实不到位,或者喜欢顶撞领导的人;
可能是工作能力不够强、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或者是关系处理过于草率莽撞;
这恰恰是你在工作中需要加以避免的。
对你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领导决策水平如何,领导方法如何,激励手段如何,他在解决工作困难、应对上下级关系上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丰富经验。
只有把传言和自己的分析结合起来,把正反两方面判断综合起来,才能对领导的性格、为人、能力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而且
这不是短期内能够认识清楚的,需要在工作中留心观察、细心体会
。
“亲密接触”不能怕
要敢于创造和把握与领导面对面的机会
对很多体制内刚入职的朋友而言,领导是不太容易接触到的。
而且领导的威严常常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靠近,有些天生比较腼腆的人还不太愿意、乃至刻意避免和领导接触。
体制内有着非常严格的组织层级,基层干部与单位领导之间常常隔着几个“台阶”,本身平时就很少有机会与领导接触。
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把握不住、表现不好,就很难在领导那里形成好印象。
“印象”决定“影响”
,领导对你印象不好,或者压根没什么印象,就基本不会在仕途上“影响”你,更不用说很好地“影响”你。
有个现象就很说明问题,机关里常有一些年过40、50的一般干部,他们是科室的业务骨干,但很少看他们往领导办公室里跑。
所以领导一茬一茬地换,他们年复一年职位也没有什么变化,在单位的存在感非常少。
我本人对单位上一些新招录公务员,有的印象深刻,有的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
那些我印象深刻的新同事,往往不是在工作上表现突出,就是在为人处世上表现突出,关键就在于“突出”。
这种“突出”的印象就反映在他们经常会到我办公室露面,时而汇报工作,时而请求支持,甚至纯粹露个脸打个招呼等等;
而那些印象不深刻的新同事,入职以后仿佛石沉大海,除了开全办大会的时候能看到最后一排若隐若现的身影,平时极少能有面对面的机会。
所以他们中有些我根本叫不上名字,更不用说对他们有全面深入地了解。
总之可以肯定地说,
想要在体制内有所发展,就必须习惯与领导接触,甚至主动创造与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露脸”。
只有这样才能让领导近距离地了解你,发现你的优势,才能想起将一些重要工作布置给你,甚至在关键地时候为你搭建向上发展的阶梯。
领导交办的大事小事都要记在心上
体制内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互动,常常是是以由上对下交办工作为载体的。
领导把工作布置给你,如果你完成得及时、质量高,领导对你的印象就更好一些,这个道理自然非常简单。
但是,有些新朋友,可能是在学校期间养成了一些“懒散”的习气,又或者是入职以后还没有深刻领悟“讲政治”与“领任务”的关系。
领导交办事情后,悠悠达达,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总之一副“不要紧”的样子,有时看到这种表现,真的为他们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