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明
1
曲继平
2
李佐静
1
1.沈阳药科大学
2.上海柯渡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摘要
】
目的
对比三种不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帮助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本研究通过网络 Meta 分析的方法,检索 PubMed 数据库、Embase 数据库、考克兰图书馆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 SGLT2抑制剂治疗亚洲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试验,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 2017 年 4 月。使用 RevMan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比较 Ipragliflozin、Luseogliflozin 和 Dapagliflozin 三种不同 SGLT2 抑制剂的疗效。
结果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三种药物均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体重。三种药物对比,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 Ipragliflozin 的效果最好(MD=-1.10);在降低空腹血糖方面 Ipragliflozin 的效果最好(MD=-40.39);在降低体重方面,Luseogliflozin 的效果略优于其他两种(MD=-1.54)。
结论
不同 SGLT2 抑制剂,各有优势,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对更适合的抑制剂。
【
关键词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2 型糖尿病;Meta 分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并在全世
界广泛流行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上升,并且以 2 型糖尿病为主
[2]
。2 型糖尿病,即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病因多样,治疗复杂。治疗方式除了运动治疗和控制饮食外,主要通过各种药物来控制体内血糖,如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抑制剂等
[1]
。传统的治疗药物多依赖于胰岛素发挥功效,但是胰岛 B 细胞的功能随着患者病程的不断进展会进一步减退,使血糖再次失去控制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s 2, SGLT2)是降血糖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在近曲小管前S1 节段表达,负责葡萄糖在肾脏的重吸收
[4]
。通过抑制 SGLT2,SGLT2 抑制剂能够阻断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将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糖。SGLT2 抑制剂不依赖于胰岛素发挥作用,因此不会影响正常血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降低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3,5,6]
。在目前关于 SGLT2 抑制剂的研究中发现,其可以改善成人 2 型糖尿病的短期结果
[7]
,降低 HbA1c、体重指数以及空腹血糖
[8]
,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这些作用对于治疗 2 型糖尿病有利
[9]
。在联合用药方面,SGLT2 抑制剂与二甲双胍合用比单用二甲双胍,血糖的控制效果更好
[3]
。但是,使用 SGLT2 抑制剂也有导致严重尿路感染和增强血液酸性的风险
[10]
。第一个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 SGLT2 抑制剂是 Canagliflozin,第二个上市的是 Dapagliflozin。Ipragliflozin 于 2014 年在日本上市
[5]
。因为 SGLT2 抑制剂在治疗 2 型糖尿病中的独特优势,所以 SGLT2 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关于 SGLT2 抑制剂治疗有效性的 Meta 分析,但是由于药品上市时间以及临床费用等问题,还缺少对于不同 SGLT2 抑制剂疗效的比较。不同的SGLT2 抑制剂在化学结构等方面不同,其疗效存在区别,对于不同指标的控制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间接比较的方法可以对不同 SGLT2 抑制剂的疗效进行对比。本研究通过收集使用不同 SGLT2 抑制剂类的药物治疗亚洲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相关数据,运用网络 Meta 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比了不同 SGLT2 抑制剂对亚洲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方法
Meta 分析,又称荟萃分析,可以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一主题的多个小样本研究进行归纳,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重要手段。Meta 分析通过汇总使用了同一治疗措施不同研究的试验结果,可以对这一治疗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单个试验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进行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大,有时会导致结果不够明显,使用 Meta 分析可以对这样的结果进行合并分析,扩大样本容量,提高统计功效
[11]
。
网络 Meta 分析是一种循证医学的新兴方法,是在 Meta 分析基础上的扩展,包括调整间接比较和混合治疗比较分析
[12]
。网络 Meta 分析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对比缺少直接比较证据的不同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通过网络 Meta 分析的方法可以比较多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帮助医师从中选择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1.2 数据选取
1.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检索的数据库包括 PubMed数据库、Embase 数据库、Cochrane(考克兰)图书馆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 2017 年 4 月。检索关键词如下:SGLT2 inhibitors、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dapagliflozin、canagliflozin、empagliflozin、BI-10773、ASP1941、ipragliflozin、tofogliflozin、GSK 189075、remogliflozin。
1.2.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 2 型糖尿病患者;②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③干预措施:试验组使用 SGLT2 抑制剂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④患者为亚洲人;⑤结局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体重。排除标准:①研究对象为动物、健康受试者或 1 型糖尿病患者;②患者非亚洲人;③非随机对照试验;④对照组为其他降糖药物。
1.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排除重复文献后,通过阅读检索到的文献题目和摘要,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记录筛选过程,确定所纳入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包括研究者的姓名、文献发表年份、干预组用药、给药剂量、用药人群、干预组人数、安慰剂组人数、试验时间和试验终点。
1.3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 RevMan 软件对提取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连续型变量需要提取的数据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样本量、均值和标准差。连续型变量单位统一时选择均数差(MD)作为效应指标,单位不统一时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 95%置信区间(
CI
)。通过χ2检验和I2对纳入文献的异质性进行检验。当
P
>0.1 且
I
2
<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
P
≤0.1,
I
2
≥50%时,提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本研究以0.05作为检验水准对总效应量进行统计学检验,当
P
<0.05 时认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本研究检索四个数据库,共计检索到 7457 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后,剩余 3246 篇文献,初筛时主要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排除无关文献、综述、病例报告、动物研究等文献后,剩余 76 篇文献,通过阅读全文,排除非随机对照试验、交叉试验、非安慰剂对照试验、无结局指标、无关药物、无全文文献、质量较低文献后,最终纳入 15 篇文献。具体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共纳入文献 15 篇
[13-27]
,患者均为亚洲 2 型糖尿病患者,共计 3678 例,其中试验组 2558 例,对照组 1120 例,患者来自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并且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治疗时间从 12 周到 24 周不等;试验组使用 SGLT2 抑制剂。其中,5 项研究使用Dapagliflozin、6 项研究使用 Ipragliflozin、4 项研究使用 Luseogliflozin;8 项研究为联合用药;6 项研究中存在不同给药剂量。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基本信息见表 1。
2.3 糖化血红蛋白变化
5项
[13-17]
研究比较了Dapa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0%<50%,
P
=0.41>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Dapagliflozin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安慰剂(
MD
=-0.65,95%
CI
:-0.73~-0.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01),见图 2。观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 3。
6项
[18-23]
研究比较了 Ipra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36%,
P
=0.17>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Dapagliflozin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安慰剂(
MD
=-1.10,95%
CI
:-1.19~-1.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01),见图 4。观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5。
4项
[24-27]
研究比较了 Luseo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0%<50%,
P
=0.48>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Luseogliflozin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
优于安慰剂(
MD
=-0.66,95%
CI
:
-0.75~-0.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001),见图 6。观
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
7。
比较 Dapagliflozin、Ipragliflozin 和 Luseogliflozin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结果显示 Ipragliflozin 的效果最好,见表2。
2.4 空腹血糖变化
5项
[13-17]
研究比较了Dapagliflozin和安慰剂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30%<50%,
P
=0.22>0.1)。Meta分析结果显示,Dapagliflozin 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优于安慰剂(
MD
=-28.43,95%
CI
:-31.75~-25.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01),见图 8。观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9。
6项
[18-23]
研究比较了 Ipra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0%<50%,
P
=0.49>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Ipragliflozin 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优于安慰剂
(
MD
=-40.39,95%
CI
:
-44.13~-36.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001),见图 10。观察漏斗
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11。
3项
[25-27]
研究比较了 Luseo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0%<50%,
P
=0.54>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Luseogliflozin 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优于安慰
剂(
MD
=-25.35,95%
CI
:
-29.16~-21.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001),见图 12。观察漏
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
13。
对比3种 SGLT2抑制剂的效应量,结果发现在降低空腹血糖方面,Ipragliflozin 的效果最好,见表 3。
2.5 体重变化
5项
[13-17]
研究比较了 Dapagliflozin和安慰剂治疗前后患者体重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0%<50%,
P
=0.69>0.1)。Meta分析结果显示,Dapagliflozin 在降低体重方面优于安慰剂(
MD
=-1.44,95%
CI
:-1.66~-1.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01),见图 14。观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 15。
5项
[18,20-23]
研究比较了 Ipra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患者体重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12%<50%,
P
=0.34>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Ipragliflozin 在降低体重方面优于安慰剂(
MD
=-1.31,95%
CI
:-1.52~-1.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01),见图 16。观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17。
3项
[25-27]
研究比较了 Luseogliflozin 和安慰剂治疗前后患者体重的变化值,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
I
2
=21%<50%,
P
=0.28>0.1)。Meta 分析结果显示,Luseogliflozin 在降低体重方面优于安慰剂(MD=-1.54,95%
CI
:-1.79~-1.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01),见图 18。观察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见图 19。
比较 3 种 SGLT2 抑制剂的效应量,结果发现在降低体重方面,Luseogliflozin 优于其余两种药物,见表4。
3.1 结论
SGLT2 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降血糖药物,可以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本研究运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对不同 SGLT2 抑制剂治疗亚洲2 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从三个方面比较了 Dapagliflozin、Ipragliflozin 和 Luseogliflozin 三种 SGLT2 抑制剂的有效性,三种药物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其中,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方面,Ipragliflozin 的效果更好,在减轻体重方面Luseogliflozin 的效果更好。
3.2 建议
因为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所以临床医师在实际用药时需要考虑具体的需要,合理选择药物。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会直接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的升高
[28]
,针对初诊时糖化血红蛋白较高的患者,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早期达标
[29]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空腹血糖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30]
,而降低空腹血糖可以降低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此对于早期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使用 Ipragliflozin 治疗。对于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减轻体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31]
,因此对于肥胖患者可以优先选择 Luseogliflozin 进行治疗。
3.3 局限性
虽然,本研究是按照使用 SGLT2 抑制剂的不同进行合并分析,但是同一药物的不同研究之间依然有一定异质性存在。虽然观察漏斗图对称,但是由于每一种药物纳入的研究数量都偏少,仍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并且,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对合并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永贵,解学星,吴疆,等.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靶点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2):222-22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3]李吉,孙家忠,李广森,等.SGLT2 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Meta 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6):96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