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特定股东股份减持的新监管政策出来之后,一位做大宗交易的朋友给我打电话,问怎么办。我说,没有别的办法,尽早转型。他答曰:确实,现在已经开始精简人员降低成本了。
关于减持新规产生的影响,我第一时间写了一个短篇(3W+阅读),没看的可以点这里:《第一时间解读:证监会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减持规定》。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对于该政策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的观点。
1 短期:利多
今天的盘面已经说明了部分问题。上周末证监会核准了7家公司的IPO发行,总共募集金额26亿元。这个数字已经大大降低。据说,由于舆论对于发行速度过快的批评声音很大,尤其是以一些微博上的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发声非常强烈,作为监管部门,无论如何,都不得不考虑新股发行政策的政治影响。即便说注册制是一种政治正确,但是,舆论往往是不讲改革的路线的。股市下跌,很多人把原因归罪于发行速度太快,呼吁叫停IPO。这种思路我这里不去评价是否正确,我只能说,有不少人正是这么想的。
因此,监管部门考虑到政治影响和舆论影响,将发行速度略微降下来的可能性极高。比如说从每周发行10家到每周发行7家。这样来看,新股发行的供应就下来了。
考虑到新规对增发股票上市、IPO前股份上市后减持作了相当的限制,对整个市场而言,短期内,股票的供应是下降的。而短期内,股市的资金量整体变化还不会很大,很可能还会略微增加(监管刚调整了可转债等发行方式,将现行的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解放了部分资金)。
所以,从短期而言,新政策使得供需关系变化,供少需多,利多A股盘面。但是这个短期能持续多长时间,很难讲。
2 中期:利空
从中期来看,也正如我之前分析的,减持变相降低了特定股东所持有股份的流动性,对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他们愿意出价的意愿降低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必然对于拟投公司的估值要进行调整,而这个调整是向下的。
我们具体来谈谈。
2.1
对一级市场投资人(VC/PE)而言,所投资的企业上市之后,股票限售的时间大大延长。对于这些投资人而言,限售时间延长,一方面,夜长梦多时间越长股价在高位维持不住的风险越大,很可能浮盈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时间拉长会使得VC/PE基金的内部回报率(IRR)大为降低。如此一来,他们必然要在投资时对这种风险予以考虑,倾向于压低一级市场估值水平。
对于那些专注于preIPO投资的机构而言,如果他们只是赚估值套利的钱,而不是赚企业成长的钱,这样的一个新政策很可能会让他们的风险大为增加。
一级市场投资人的积极性肯定是会受到挫折的,一部分资金会选择离开这个市场。
2.2
新规对于大宗交易“过桥减持”基本上是否定的。新规之后,这种途径没有了。去年流行的EB(可交换债券),也要纳入到新规来监管。对于大股东而言,通过这些方式卖老股的道路被限制住了。
另外,我们之前提到,很多大股东通过股票质押来融资。在新政策下,大股东质押的股票限制流通,这会让银行对股票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增加质押物或者增加保证金。
如此一来,大股东融资的困难就增加了。大股东手上缺乏资金,很多外延式的扩张也不好开展。
2.3
定增融资在新规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定增投资者在股票限售期过后,不能一下子全部卖掉。对这些投资者而言,就要考虑定增新增加的流动性风险。一部分定增资金也会选择离开这个市场。
过去定增许多都是赚钱的,而且还是一个套利的有效手段,现在来看,参与定增亏钱的概率大大增加。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定增投资和意愿降低,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的资金就不好解决了。外延式扩张再一次受到影响。
我们都知道,最近几年上市公司的增长严重依赖并购(外延式扩张)。这些限制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期利空是因为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估值预期下调,以及资本运作的难度增加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
3 长期:利多
从长期来看,规范减持行为,有利于市场恢复到理性的状态,有利于打击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大量监管套利、内幕交易行为,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
当然这是一个组合式的动作。在发行的问题上,还是要继续推进注册制的改革,让更多优质的公司上市,让投资者分享到优质公司和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
对于优质公司而言,延长限售期的影响并不大。优质公司的业绩不会在ipo之后马上变脸,优质公司也不会因为股票限售而难以在资本市场融资。
对于市场而言,优质公司受到的影响远比中庸的公司、劣质公司小得多。
以中国的创投市场为例,如此多的独角兽项目,他们的股权的流通性比A股任何一个公司都要低得多,但是基本上也没有影响他们的融资,也没有影响到老股东的减持。VC所投资的明星项目在一级市场上受到的追捧甚至有时候给出的估值比二级市场还要高。
创造一个市场,这个市场上好公司容易生存,差公司不容易生存,难道这样的市场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所以我们说,政策的长期影响是利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