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bed of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当你的孩子不尊重你、不理你时,不必翻脸,只需“乌鸦定律”就够了,这样处理才是有水平……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12-04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一味用父母的权威去压迫孩子,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学会做“柔软”的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小番茄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段时间,我和几位好友小聚。

其中一位朋友抱怨,最近她和儿子的关系可谓是剑拔弩张。

她好心给学习的儿子送水果送饮料,还各种关心,儿子却冲她大声嚷嚷道:

“你有完没完啊?别总来烦我!”

有天晚上,儿子9点才回家,她怒不可遏地问他去了哪?

儿子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要你管!”

她一下子炸毛了:“我不管你谁管你?你看看你天天这个吊儿郎当的样子,你对得起我们吗?你看看哪家孩子不比你强?”

儿子也怒了:“又不是我求着你们养我的?你要是觉得别人家孩子好,找别人家孩子去!”

最后又是不欢而散。

当你的孩子不尊重你、不听管教时

请你问问自己:你爱对孩子了吗?

你给孩子的是温暖和力量,还是焦虑和恐惧?

父母只有“爱”对了,孩子才能变优秀

12月10 晚上 1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邀请了 著名教育学者郑委老师

给你一份“真爱路径图”,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

朋友的抱怨,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乌鸦和鸽子住在一个小森林里,有一天,乌鸦向朋友鸽子告别,说要搬走了。

鸽子问它:“你为什么要搬走呢?”

乌鸦回答道:“其实我也不想搬走,但这里的人对我太不友善了,他们嫌我的叫声太难听,我是真的待不下去了。”

鸽子沉思良久,对乌鸦说了这么一番话:

“朋友,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那么无论你飞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欢迎的。”

这就是著名的乌鸦定律。

在亲子关系里,不少父母总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教育孩子,还想要用大道理去规范孩子,但一点用处都没有。

如果能够读懂“乌鸦定律”,积极改变自己,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看过一档名叫《隔帘对话》的节目。

节目中有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她们俩一言不合就是对着干。

妈妈认为,青春期的女儿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令人发指。

有一次,妈妈自作主张给女儿报了一个比赛,女儿却激动地表示:“打死我也不去。”

妈妈被激怒,拿起刚给女儿买的新衣服直接剪个稀碎;

女儿气不过,当天晚上偷偷地把妈妈的睡衣、袜子等等也都给剪坏了。

妈妈威胁女儿说:“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过不去。”

女儿却觉得:“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她总是把小事化大。她越说,我越不想顺着她。”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关系,谁都不理解谁,谁都觉得自己委屈。

心理学中有一个“海格力斯效应”:

这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尤其表现在有冲突的亲子关系中。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管教越严格、逼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变形计》里有一个男孩郑子豪,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

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地给他灌输各种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而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越发沉迷游戏。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越是着急打败孩子、跟孩子较劲,孩子越叛逆。

父母可以用“权威”去压迫孩子,用“威严”去勒住他们的脖子,但也会换来孩子的激烈反抗。

《正面管教》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错了方法。”

如果你发现教育孩子很难很累,孩子也不尊重你的想法,那就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

从自身开始改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儿子在步入高中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天天逃课去网吧、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度被学校劝退。

那段时间,他每天对儿子不是严厉责备,就是动手打骂。

父子俩天天针尖对麦芒,关系紧张。

他在深刻反思之后,决定改变自己与儿子的相处方式。

儿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颜悦色地说: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

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他也没有上来就指责,反而平和地安慰儿子: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然后,他还主动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在他和风细雨的关爱下,儿子不再和他针锋相对,还努力上进,最后考入了重点大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智慧的父母,都在做孩子的“定海神针”——

不要总是想着打败孩子,而是积极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比如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经常说谎,可能是因为父母太严厉了,他害怕被惩罚;

孩子摆烂不爱学习,可能是因为目前的学习太难了,他学不进去……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正向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拿出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否定孩子。

当父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且积极通过调整行为模式来改变问题。

那些潜藏在孩子体内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力量才有可能被唤醒,亲子关系才能迎刃而解。

教育专家劳拉·马卡姆说:

“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


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结合“乌鸦定律”,我有几个建议送给各位父母:

1. 闭上“乌鸦嘴”,少命令孩子

一般人最讨厌乌鸦的点,就是乌鸦太过聒噪。

其实很多父母在孩子眼中,也是如此。

一位班主任讲述了一个学生的案例。这位学生无需她的特别关照或监督,各科学习中始终保持优秀、自律。
此外,对于课外爱好,这位学生也展现出比同龄人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学习意愿。
后来,班主任向这位学生的妈妈请教育儿经验,这位妈妈说: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秘诀,就是在家时很少催促孩子学习,既不指导也不干涉。
我认为,作为父母,能够适时地管住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其实,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听不进去。

少一点唠叨、指责,多一点尊重和共情,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当你闭上嘴、不镇压、不说教,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

2. 常备“乌鸦心”,用爱感化孩子

俗话说的好:“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

也就是说,当父母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会心怀感恩。
作家刘小念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父亲和青春期的儿子大吵了一架,老爷子听说之后,教育自己的儿子:

“当爹的,对儿子就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熬;


不管儿子可不可爱,越是在他不可爱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不求回报、默默地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