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新刊速递:2025年第2期封面+目录 ·  昨天  
青年文摘  ·  怎样把短视频刷成自己的“知识库” ·  2 天前  
青云说说  ·  你我之所见,并非全世界。 ... ·  2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已造谣,莫辜负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做到这一点,孩子创造力会发展得更好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1-07 20:21

正文



01

无聊,让孩子更容易发展创造力


作为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太闲",尤其是当孩子抱怨"无聊"的时候,很多父母会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报名参加补习班,有些给孩子买很多玩具、电子产品,让孩子"无聊"的时候能够找到事情做。


但是"无聊"真的是一种糟糕的状态吗?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研究院的Belton博士调查了很多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以后,她发现,"无聊"不仅没我们想得那么糟糕,"无聊"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可能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无聊到底是什么?


"无聊"肯定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是内在一种"真空"的状态,每一个人都具有"填满"这个真空的天性——当我们感觉无聊的时候,就会想找一些事情来做,孩子也一样。


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可能会主动与别人连接,比如找人聊天,去参与一些曾经没做过的事情,甚至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体验新事物。感到无聊的孩子更有可能想办法自己找到事情来做。


当孩子拥有"无聊"的时刻,他们更容易发展出自己的创造力。他可能会编一个故事,画画,读书,甚至是散步,和朋友做游戏,甚至只是看着天空发呆,看着周围的景物发呆。


"发呆"的时间更容易让人自由自在的想象,发展自己的思维过程,将生活中的体验或者观察到的事物内化,更深刻的感受外在世界与自己内在世界的联系。


"无聊"也常常和"独处"相关联,独处会使一个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的内在连接,既是一种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通常能够享受"独处"状态的人拥有更多的内在资源。他们不会为了赶走"无聊"去从事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狂,也不容易沉迷于某件事物,比如酗酒。


知道如何应对无聊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通过自己来平衡这种"真空"的感觉。




02

无聊,让孩子有更多内省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无聊"的时间越来越少。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视、平板电脑、手机已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当孩子没什么事情做的时候,他们能很容易通过这些电子产品找到办法填满自己"内心真空",赶走无聊。


为什么孩子通过玩电子游戏或者看电视没有办法发展出他们的创造力呢?


就游戏来说,通常游戏总有一条线索,告诉玩家需要做什么,完成什么目标,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只是在有趣地完成既定任务。而看电视则更不用说,只需要跟着故事情节走就行了。


除了现在孩子消除无聊的方式对他们创造力发展没有什么好处之外,很多父母也不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间。


有时父母给孩子安排太多课外活动或者学习,这些活动或者课程也会挤压孩子的"无聊"时间。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创造力发展起来,应该让孩子拥有"无聊"的时间,无聊的状态也让孩子有了更多"内省"的机会。




03

让孩子创造出专属自己的活动


如果可能的话,建议父母做到以下两点。


01、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虽然说电子产品也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利,对孩子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有益处,但是它们提供的游戏和视频太容易让孩子沉迷,而这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方式并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02、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接触到自然的户外活动。


当孩子在自然界中玩耍的时候,他们更可能发明出自己的游戏,而不是玩别人设定好规则的游戏。


如果孩子平时太忙,或者太多空闲时间沉迷在电子产品中,假期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亲自然"的时间,带上画笔,或者一本书,让孩子远离电子游戏,暂停一下繁重的学业,有一段时间只是发呆,无所事事,慢慢去欣赏着周围的景物,比如天空、云朵、鲜花、树木等等,静静的感受自己的内心和自然地连接。


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适应自然的环境,创造出专属自己的活动。


···


作者简介: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个人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分享欧美先进心理学、教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