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世界ArtReview
全球领先艺术媒体ArtReview(est.1949)中文版杂志信息门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拿到设计奖和留学offer后,我决定GAP了 ·  2 天前  
艺术荐  ·  宋画无可争议的巨擘丨李公麟 ·  4 天前  
康石石  ·  快大三了但成绩一般还能保研吗? ·  5 天前  
康石石  ·  建筑生转AI设计优势多多! ·  5 天前  
艺术世界ArtReview  ·  未来之星|廖雯,由冯博一推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世界ArtReview

ARC 展评|谢天谢地,声音会继续存在——“清醒梦境”的旅途见闻

艺术世界ArtReview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09-11 17:59

正文

放大的感官

Journeys in Sound

作为观众,我接受了邀请,随着这旅程留意着声音的不同生产方式以及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间的协作、渗透和分歧。

EmmanueI Lagarrigue, I never dream otherwise than awake
伊曼纽尔·拉加里格《清醒梦境》
2006年,声音装置,21 个蓝色荧光灯条、8根水晶音箱线柱、
110 个扬声器、12 个 AIFF 格式音频文件、法语版
时长: 6 分 20 秒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2024年
摄影:Alessandro Wang
全文图片鸣谢西岸美术馆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

西岸美术馆,上海
4月26日至9月17日

我在一次不太成功的睡眠之后游荡到西岸美术馆看展,穿过孙玮的《声寺》(2021)走向电梯时,右侧的太阳穴还在牵扯着鼓膜一起隐隐跳痛。

二楼主展厅入口前,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吟唱中古英语歌谣的声音从环形装置《巢中布谷》(The Cuckoo’s Nest,2011)不同的位置溢出,歌曲不断叠加的复调像层层潮水般反复试探着空间。展签上说这首欢快的歌曲名叫《夏日已降临》(Sumer is icumen in)。直觉告诉我,我即将大饱耳福。

展览由8个章节连接而成,展出的作品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20余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实践以声音装置和录像为主,折射出对视觉与听觉交互探索的不同思考与面向。观展动线的规划显然经过了细致考量,在被精密分割的迂回空间中,整个观展过程如同依靠阿里阿德涅的线团走出一间视听的迷宫。只有极少的作品处于同一空间之中,大部分都被厚重的帘子与彼此隔开,形成独立的房间。这些空间负责收纳声音和它们反射形成的混响,同时也较妥善地避免了作品之间不必要的声音交杂,营造出恰到好处的私密性。理想状态下,在廊道和帘幕间自由穿流的只有观众的脚步声和窃语声。当人们用耳朵在空间中努力定位和分辨伊曼纽尔·拉加里格(Emmanuel Lagarrigue)声光场景中的絮语,屏住呼吸观察叶慧作品中针的细微动静时,聆听或许比观看更加主动。拉加里格的作品《清醒梦境》也是本次展览标题的来源,其英文更加有趣——“I never dream otherwise than awake”。

Yuko Mohri, Parade
毛利悠子《游行》
2011-2017年,综合媒体装置,尺寸可变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2024年

摄影:Alessandro Wang

毛利悠子(Yuko Mohri)、纳玛·察巴尔(Naama Tsabar)和杨嘉辉的作品重拾起曾经激浪派艺术家们对乐器五花八门的组装和改造热情。杨嘉辉那支被消音的交响乐团里,每一位乐手都在专注地假装演奏着寂静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但乐器却并未被真正奏响,只有人们微弱的呼吸,以及肢体、衣物、乐器之间的轻微摩擦。如果声音没有伟大与无足轻重之分,那不过是用对一些声音的割舍换来了另一些声音。

约翰·凯奇(John Cage)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走进哈佛大学的消声室,在这个没有回声的空间里面,他只听到两种声音,一高一低。消音室的工程师告诉他,他听到的那个高的声音是他自己神经系统的声音,低的那个则源自他的血液循环。于是他意识到:“直到我死的那刻都会有声音,即使在我死后,声音仍然会继续存在。不用担心声音的未来。”

Hassan Khan, Jewel
哈桑·汗《珠宝》
2010年,影像装置,35mm 胶片转为全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时长:6 分 30 秒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2024年
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中带给我最多惊喜的是埃及艺术家哈桑·汗(Hassan Khan)的录像作品《珠宝》(Jewel,2010),一只闪光的深海怪鱼变成了房间里抽象的装饰物,两个男人在激昂有力的阿拉伯音乐节奏中用摇曳而独特的舞姿相互交流。我相信自己的耳朵里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这件作品的残留物。让人忍不住想在展厅里摇摆的还有刘窗的《饱食终日的我》(2018)。我在那个漆黑的房间里静坐等待了很久。装置突然开启时,两侧的镜子瞬间为视觉打开一条无尽的璀璨隧道,带我闯入一个全新世界。它讲述着自己如何连接起过去和未来,闪烁的灯光和音乐则只管带着当下的身体舞动。只要感官是敞开的,声音(包括噪音)可以毫不费力地让我们的思绪开始流淌、漂浮、游潜,继而引导我们的身体。它既帮助我们抵达,也带领我们逃离。而视觉信息会让这种心灵位移变得更加确凿。
策展人还在展览中特别设计了一个聆听的场所,给艺术家的音乐创作保留了一席之地。观众可以在这里坐下,带上耳机,长久地聆听。从安妮·勒·特罗特(Anne le Troter)那个被录音“广播”充斥的房间开始,一路走过聆听室,落地窗外西岸的风景变成了巧妙的过渡,预告着展览下一章节中与城市经验有关的作品。
刘窗《饱食终日的我》
2018年,影音装置,EVD、家庭娱乐设施(胡桃木柜、
Atman 电视机、扩音器、PC 计算机、 7个 JBL 扬声器、1个JBL 
低音扬声器、7.1 环绕声系统、塑料灯罩、 LED 灯控制系统、
镜子),尺寸可变,时长:24 分 24 秒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2024年

摄影:Alessandro Wang

当我沿着主展厅外二层露台一侧拾级而下离开美术馆时,夜幕已经降临,比尔·丰塔纳(Bill Fontana)户外作品《达赫施泰因冰川的寂静回声》(Parallel Soundings: Silent Echoes and the Melting Glacier, 2024)中来自冰川的声音正在上海炎热的空气里震颤。

从此处与彼处、聆听阈限、声音与视觉、转变乐器、代理声音、城市漫步、迷幻频率、声波网络这些章节主题不难看出,策展人马切拉·莉丝塔(Marcella Lista)并没有意愿梳理因血脉复杂而长期难以界定的声音艺术,而是侧重于展现声音元素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开放性。在这里,既有音乐,也有从音乐建制中解放出来的声音,还有声音与空间、时间,以及在物理和心理层面上的能量交流。作为观众,我接受了邀请,随着这旅程留意着声音的不同生产方式以及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间的协作、渗透和分歧。

不算出乎意料的是,展览从主题设定到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都是内敛而谨慎的。在这些使用声音进行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刺耳的声音。马切拉·莉丝塔负责的蓬皮杜中心新媒体艺术收藏中当然不是只有温和的声波和悦耳的音符。但好在呈现出的组合并不沉闷,足够俏皮可爱。意外的是,这个展览治好了我那天下午的偏头痛。它可能富含某种可以补充睡眠的微量元素,调理好了我那根震动紊乱的神经之弦。

✦ 撰文|赵欣昕

本文将发表于《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冬季刊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年秋季刊现已上市
↓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 扫码订阅全年《艺术世界 ArtReview》,现特价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