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加一研究院
加一研究院是一所面向世界没有围墙的实战型大学,打通商学院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培养“10万+”胸怀世界,启迪未来的世界级企业家,向世界贡献“中国模式”,用“增长法则”帮助企业家裂变式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加一研究院

"美国航空专家忧心忡忡:拒绝向中国出售,恐促其自力更生加速自主研发"

加一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5-02-08 17:34

正文

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近期就“中国制造2025”计划举办了一场听证会,旨在通过专家证词审视该十年计划的实施成效,并蓄意构造所谓“合理依据”,以进一步对中国实施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

据香港《南华早报》7日报道,在以《中国制造2025——谁赢了?》为主题的听证会上,美国航空动力咨询公司的总经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亚(Richard Aboulafia)在作证时提出,美国应摒弃保护主义立场,转而积极推动航空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将中国纳入其航空业供应链中。

然而,他随后又流露出了真实的意图——阿布拉菲亚警示道,中国在商用飞机喷气发动机开发方面正面临诸多挑战,若将中国排斥在外,将加速推动中国在该领域实现自给自足,美国对中国的限制措施或将适得其反。

阿布拉菲亚向委员会“献策”称,唯有与中国航空业保持融合,才能保持对美国发展能力的掌控,从而确保美国的“优势地位”。

“在美国能够掌控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时刻,即在他们喷气发动机产业尚未起步之前。”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险恶意图,“然而,如果我们完全切断与他们的联系,他们将不得不选择制造自己的产品,而这最终将削弱我们的影响力。”

理查德·阿布拉菲亚。USCC官网视频截图 理查德·阿布拉菲亚。USCC官网视频截图

根据USCC官方网站公布的证词记录,听证会上,阿布拉菲亚首先对中国航空制造业近十年来的迅猛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阿布拉菲亚指出,自二战以来,除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之外,仅有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曾略微涉足这一领域,但并未能真正站稳脚跟。民用喷气式运输机制造,这一准入门槛极高的行业,长久以来一直由波音和空客双雄争霸。

“因此,中国及其商用飞机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COMAC)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它们已经成功跻身这一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紧接着,他提及了中国国产C919大型客机对波音和空客垄断地位的突破,“如今,大型喷气客机市场已形成了空客、波音与中国商飞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航空装备领域的核心目标——‘加速大型飞机研发’,已然实现。”

然而,尽管中国在商用飞机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跨越重重障碍。阿布拉菲亚强调,在重量控制、燃油效率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中国喷气式飞机相较于西方机型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且目前仍高度依赖外国航空设备供应商的进口部件。除非中国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西方标准,否则将难以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展开有力竞争。

阿布拉菲亚认为,中国在航空设备领域实现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依旧漫长且充满挑战,特别是在发动机研发这一关键环节。拥有自主研发的国产发动机、设备和系统,对于中国成为真正的自主航空大国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每年交付给中国的客机数量,深蓝色代表波音,浅蓝色代表空客。截图自证词报告 近十年每年交付给中国的客机数量,深蓝色代表波音,浅蓝色代表空客。截图自证词报告

阿布拉菲亚进一步阐述道,目前全球范围内,仅三家西方制造商——美国的通用电气、普惠公司,以及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具备喷气发动机制造的核心能力。然而,这三家公司均坚决拒绝向中国转让任何实质性的发动机设计与生产技术。鉴于此,为了达成航空自给自足的既定目标,中国正全力推进其首款商用喷气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中国政府深刻意识到,如同中国的喷气式客机一样,中国在商用发动机领域的初次尝试极易受到西方技术封锁的阻碍。”阿布拉菲亚警示道,“但中国航空产业政策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展现出的惊人耐心与毅力。”

他提及,有诸多消息透露出,中国计划在2035年前后推出配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与发动机的新型大型喷气客机。以他的观察来看,凭借中国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巨大投入,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容小觑。

鉴于此严峻形势,他向委员会提出的首要立法建议是,不应阻碍美国供应商与中国在商用客机领域的合作进程。此举不仅可能引发政治层面的负面效应,更可能促使中国向欧洲供应商倾斜。

对美国而言,更为严峻的是,这或将加速推动中国构建国内供应商生态系统,进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构建自主可控的完整航空产业链”的宏伟蓝图。

在阿布拉菲亚看来,维持中美航空产业关系的稳定,保持美国对中国航空产业的影响力,才是上策。美国应积极鼓励其供应商公司与中国商飞开展深入合作,同时,也应做好在“关键时刻”随时介入的准备,例如实施发动机断供等措施。

“美国可采取的行动实则简单明了,且至关重要:保持西方及盟国航空航天工业生态系统对中国的开放态度。”他的言辞中透露出浓厚的冷战思维与霸权逻辑,“若中国渴望成为全球航空产业的一部分,我们应持欢迎态度,他们极有可能为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然而,若他们重蹈前苏联的覆辙,那将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此外,阿布拉菲亚还建议委员会应密切关注中国在喷气客机上采用本土设计与制造的部件、系统及技术的情况,以及其在替代西方部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同时,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增产效率也被他列入重点监控名单。阿布拉菲亚危言耸听地指出,尽管当前C919在全球喷气客机市场中的交付量尚微不足道,但假以时日,当其年产量攀升至数十架,乃至可能突破百架大关时,中国或将如同过去在其他领域所展现的那样,“吞噬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

“届时,开放市场的格局将不复存在。”他故作严肃地断言。

据《南华早报》报道,此次听证会上,其他专家还围绕中国在生物技术与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领域的杰出教授德鲁·恩迪(Drew Endy)坦言,从合成生物学的科研成果到生物制造能力,中国已在诸多关键领域实现对美国的超越,美国正面临丧失争夺技术领先地位宝贵时间的严峻挑战。

他发出警告,若美国不对基础研究与创新领域进行紧急且大力的投资,或将不得不将生物技术领域的长期领导地位拱手让予中国。

“我们仅拥有不到1000天的时间来改变这一现状。即便是接下来的100天,乃至明天,都至关重要。”恩迪迫切敦促决策者们摒弃空谈,采取果断且有效的行动。

显而易见,这场听证会不过是美国蓄意遏制中国发展的又一卑劣手段。回顾过往十年,美国政府极尽所能打压“中国制造2025”,频繁挥舞关税与贸易大棒,企图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然而,事实早已雄辩地证明,美国的围追堵截,始终未能撼动中国升级制造业的坚定决心与坚实步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