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搞艺术一横
“同行免入,面斥不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聚焦 | 科幻世界受邀畅谈2025新计划 ·  4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独家!蚂蚁下场自研人形机器人 ·  3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独家!蚂蚁下场自研人形机器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搞艺术一横

时装 | 从生理遮蔽到精神表达

搞艺术一横  · 公众号  ·  · 2018-10-16 19:25

正文

点击上方“搞艺术一横”可以订阅我


半年一度的伦敦时尚拉练终于告一段落了。


我在家里安详地躺了三天,只干了整理手机照片这一件正事。


对于想蹲点我的开箱报告的朋友们,先说一声对不起让诸位失望了,本次拉练的关键词叫做什么都没买。


当然,不是普世意义上的“什么都没买”,而是对于一个时尚博主来说,“我觉得我什么都没买”,衣柜没有喜气洋洋地焕然一新,见缝插针地容留了几件换洗衣服而已。潮流单品更是欠奉,没有哪个能厉害到在社交网络上为我赢得两百个赞赏。


在深入和细致的逛街中,最常出现的画面是我抓着一件衣服反复打量,有心想要带去试衣间试试,但五秒之后内心的声音是“算了,并不算新奇”,如果再翻翻价签,那就是非常坚决地把衣架挂回去,翻脸走人。


倒不是什么降级不降级的旧调重弹,而是最近商店的新衣服欠缺了点魅力,像是在夜店里矜持蹦迪的年轻人,穿衣服时倒是个个都似原宿土著,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内核撑在背后,所以看上去是很兵荒马乱的,经不起过多推敲。


唯一几次迅速掏钱的经历,都发生在Vintage shop。第一家是位于Covent Garden的Black Out,那天我背着Paco Rabanne的链条包进店,一到门口就被柜员叫住了。她不仅穿着得像是从黄金时代的时装海报里走出来的摩登女郎,连用卷发棒夹出来的妩媚卷发都被牢牢地定型在黑丝绒帽檐下,脸上的妆容更是精致得无懈可击。


她问我:“所以你会对1964年的原版Paco Rabanne感兴趣么?”


在此之前我当然已经在网上搜罗过很久的原版包了,但保存至今的大多锈迹斑斑、品相极差,是多次考虑后之后才放弃了初始版本,转投到改良过的Iconic bag门下的。



所以对于她的询问,我原本是不抱希望的,不过礼貌驱使我给出异常积极的回馈。


于是这位女士从柜台后一跃而起,从隐秘的柜子里翻找出一只鞋盒,再打开层层缠绕的泡沫和防尘袋,才能最终看到这只金色包的全貌。


我简直要跳起来了——这样的品相过于难得了。拿在手里提了一下,也解释了我之前的疑虑——原来原版采用的是一种极轻的金属材质,这当然不利于它的保存,但却让包身呈现出一种极漂亮的哑光感,更重要的是,利于携带。



我这一天的好运气到这儿还没结束。因为到这个地步,我发现Black Out有多好买,前提是你不要盲目翻找,而要有针对性地拉着店员沟通。


而这位复古女郎的专业程度远超我想象,比如我问她有没有Courrges的经典迷你裙可供收藏,她遗憾地说没有,然后迅速地帮我找到了BIBA的套装。


这家在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时髦商店,曾经在Kensington盖起六层楼,而店门外永远有潮流青年在外站岗,等着购置最新鲜的时装。而我拿到的,就是代表了彼时纸醉金迷的紫罗兰丝绸套装,圆领上衣长至膝盖,而阔腿裤偏偏又只到小腿中央,我都能想象到顶着一头松厚卷发的Brigitte Bardot是如何穿上这种款式的套装的,又是如何迅速地将这种style传遍欧洲大陆。



此前,我只在图片和文字上才见过BIBA所缔造的华丽繁盛又affordable的时装神话。而亲身摸到衣物和试穿的感受又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现在已经算得上很苗条的身材了,但依然能感到腋窝下方微微拘束,可见当年的英国少女为了能穿上新衣服,在减肥方面有多么勤力…… 而这些也都是可以不假思索就带回家的收藏,拥有的意义大过实际穿着。


而错失的Courreges也在另一家传奇二手店Rellik找到了,奶白色的连衣裙,穿上的那一刻我都想为了它烫一个爆炸头,画七彩斑斓的眼影和粗黑眼线。


是这张图中间的裙子


还有未知年代的Vintage Yves Saint Laurent编织帽,后者夸张到我走在伦敦街头都算是惹人注意的。



买单的时候当然有过几秒钟的犹豫,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把这顶帽子妥善保管好,Rellik的店员建议我将它平铺在大行李箱的底部,但这怎么可能保证帽型绝对不会被压坏?最后我是采取了手持的方式,在过安检的时候眼睁睁看到它被行李传送带卡住,那几十秒里我体会到了心如刀绞,几次尖叫声都要冲破喉咙了:请不要伤害我的帽子。


回程BA的航班上,我本来将它放在脚下,明显也是爱衣之人的男乘务员看到之后,连忙将它拾起,并且许诺我一定会放在乘务员衣柜的最上端,保证它平平整整。


在这一路的险象环生之后,我庄严起誓,这将是我一辈子都供奉起来的一顶帽子。


最后一样惊喜则来自于Alaïa的西服套装,一套利落的姜黄套装有着可以将手斜斜插进口袋的及膝短裙,以及带垫肩的西装外套。


Azzedine Alaïa是上世纪的女装大师中相对不太被拿出来讨论的一位,但是他却一手确定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女装廓形,你能看到那些皮革、丝缎,当然还有针织在他手里被处理成奇妙的沙漏型,从而勾勒出一个极为优雅而且有力量的女性躯体。



而我的套装显然曾经属于一个九十年代的working girl。这时候的女性们已经从80年代对于'Power Suit'的刻意追求中解脱出来了。曾经,为了能在会议室里与男性同事们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她们不得不将西服用垫肩高高垫起,穿裤装打领带,用全套Giorgio Armani来武装自己。


但1990s则不同,在女权运动初有苗头的几十年后,整整一代人的努力之后,女性们在办公室里面对的环境已经在改善了,至少在穿着方面,你可以选择柔美材质和线条的裙装,或者把厚垫肩从外套中拆掉,也不用担心会因此丧失在职场中被平等对待的权利。



当然,如今套装则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职业女性对于职业装反而没有太多的期待,巴不得工作日都穿同样的制服上班,省下这笔置装费用来充实自己的包柜……


但这并不能抹去服装设计师在过去短短一百年中,为女性们设计和定义现代服装,争取到和男性一样着裤装的权利,进而女性意识又崛起,从而思考自身到底需要穿什么。


短短百年而已,历史的进程却放佛被一再加速,站在今天的时点回看,一是能感受到那蓬勃以及自由的创造力能迸发出让人吃惊的力量;二来当然也盼望着这样的创造力是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是能够不断给予后来者灵感的。


事实上,穿衣搭配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接近好看的那个标准线,那这个行业可能不会吸引到我去投注这样的热情。时装的浅薄,在于说到底它只关注眼前的方寸;但时装的精深,同样需要人们在纵向上专注探索,更需要触类旁通地结合艺术、文化甚至社会学。



巴黎今年有一场万众瞩目的展览,"Margiela/Galliera 1989-2009",里面展出了Maison Margiela从1989年春夏之后的二十年中的作品,当然包含最为石破天惊的那些。这帮助了所有观展之人了解到,他的成就绝不止于留下一些元素以供今日设计师们亦步亦趋地借鉴,而是颠覆和挑战了曾经时尚设计所有既定的规则。他的出现让沉浸在高级时装中不可自拔的人们看到了实用主义的轮廓,如同冬天早晨走上街道,呼吸到第一口刺骨的空气一样促人觉醒。


从这个角度来说,Maison Margiela的时装当然可以有资格被称为艺术。



不是所有有名望的设计师的作品都会被视为艺术,但川久保玲则不再这个考量范围内。如果有人身穿全套Comme des Garcons出现在街头,我也会以对待艺术品的敬畏之心来看待的。因为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更是勇气者考验,更是美学考验。



在2019SS开秀前,川久保玲曾经在电子邮件中提到:过去十季她一直在探索抽象形状,但现在她觉得这种方式已无法带给她的新的灵感,因此她未来要转向更为内在的研究。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段话,当时感到了久违的触动,这样的自省时刻提供了我作为普通消费者去支持Comme des Garcons的动力,它赋予了服装除了蔽体和装饰之外更为深远的意义,那个意义我认为是“表达”。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只有当我们都认同自己对于时尚的热爱源于“表达”时,我们就处于一个平等可对话的位置。


我们寄情于布料之上,是因为想要弄清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想要变成谁。



时尚品牌有时候是会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表达”这件事上的。譬如最近上海时装周期间,所有人都在专心打扮自己、操办大秀,但却偏偏有一个品牌反其道而行之, 虽说是时装展览,但通篇没有一块布料, 而是在时装周期间用光为每个人做一件独一无二的外衣,完成了一场光影沉浸式体验展。



以上图片都出自initial携手荷兰当代艺术家Nick Verstand打造的沉浸式视听艺术展"Lost in Shadows",在上海时装周期间(10/11 ~ 10/21)展出。这个非寻常体验并非initial与Nick Verstand的首次合作,今年上半年,双方在香港的Art Central的跨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和热度,同时被各大媒体评为“全场最值得观看的展览之一”。


此前,Nick Verstand最为著名的装置是展出于荷兰设计周的《AURA》,在这个互动体验装置中,参观者通过配戴多个生理传感器测量脑电波、心率变化及皮肤电流反应等,而这些记录情感的“数据”则会被分析和转化为不同强弱程度及颜色的光束。所以那些脉冲光是以很直接的方式将参与者的内在情绪曝露出来。


《AURA》


而本次"Lost in shadows"展也是类似的形式,围绕“湮没的自我”、“观照的自我”、“表达的自我”、“解放的自我”四个部分依次展开。而 Nick 以《 AURA 》为雏形,为 initial 量身定制的 4D 视听艺术装置《 ESPER 》就藏在里面。 参观者将在现场欣赏到《APERTURE》、《ESPER》、《ANIMA》这三个光影互动装置,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可触碰的光影这个概念。


《APERTURE》


《ESPER》

《ANIMA》


之所以选择打造这样一场光影展而非寻常的时装秀,是因为initial其实并不甘于被称为时装品牌,这个创始于2000年的品牌并不算拥有很长久的历史,但因为设计风格独特、讲究做工面料以及细节,所以网罗到了一批忠实拥趸。


但在服装之外,initial更愿意称呼自己为一个多领域聚会的“复合品牌”。也就是说,除了关注消费者是如何穿戴的,这个品牌更在乎的是消费者是如何生活的。也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这种表面文章,而是要深入到精神生活的领域。而时装仅仅是着装者、身体与精神意韵这三者之间的纽带,最终的目的,是让消费者由穿衣,过渡到接受initial所提倡的生活方式。


initial X Vanilla,位于外滩的这家店秉承的是北欧餐厅的美学风格,非常值得一试

initial ice cream


所以,目前initial旗下还拥有餐厅Vanilla和initial Ice-cream&Juice,贩卖自己的香氛和家居产品。



至于时装方面,initial最为特别的地方在于深受复古民族服装和功能性服装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风格。


比如initial的女装部分能看出来深受“森女系”风格的影响,但又更偏向极简的设计,这使得它们的单品实穿性高,也易于混搭。



如果你对搭配之道还不算太娴熟,我甚至建议你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lookbook,每一套好像都会随时出现在Fudge的内页,是那种可爱日系复古女孩应有的着装。



男装的情况也是如此。老实说香港的本土时尚品牌很容易往浮夸的路线走,但是initial是难得的懂得克制为何物的那一个。它们从头到尾都在诠释到这个地方刚刚好,避免画蛇添足,反而彰显出优雅不费劲的时髦感。



配合这次艺术展,initial推出了两样全新限量单品——男女同款的羽织大衣和军事工装背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