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个这样的孩子:
2岁时,你追着他喂饭;
3岁时,你追着他认字;
4岁时,你追着他念诗;
好不容易熬到他6岁上学,你还得追着他写作业;
你不禁感叹,啥时候是个头?孩子啥时候能自己主动学点东西呢?
《给孩子的博物学》专栏主理人徐来(果壳网总编)说:
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完全可以从小培养,关键看你会不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大脑开关,以及能不能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优越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
在美国教育中,学校会在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给他们分派一个大的研究课题。
那是有道理的。
研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和分析的过程,这是在为未来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有研究力的人。
但是目前咱们身边的学校,还是侧重于对孩子记忆和考试能力的测验上。
所以,这就需要你在课余,为孩子把缺失的自主性和研究力补回来。
徐来在「得到」App开设《给孩子的博物学》专栏的目的,就是补足孩子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研究能力。
《给孩子的博物学》
这可不是自然界的“知识百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十万个为什么”。
它是通过展示人类从认识世界初期的质疑、分析、研究、突破,到最终发展成现代科学的关键节点。还原科学研究的推理和试错过程——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
为什么说织布机成就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
……
这个过程,是人类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集合——
遇到什么场景,应该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应该从哪个角度分析?
分析错误,应该如何转换思路?
循着这些线索,孩子也会养成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问、正确研究一个问题的习惯。
专栏特点
1. 徐来会每天花十分钟,通过精彩的故事化代入,以及跨学科讲述的方式,再配合一些可动手操作的家庭实验,研究透一个博物学课题——
如何在厨房里提取DNA?
浴室为什么要铺马赛克?
海里为什么会有沙漠?
……
2. 一年下来,带孩子研究26个学科的260个研究课题,包括行为学、宇宙学、演化学、生态学等。
这些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学科补充,拓宽了孩子的兴趣范围,为发现孩子的天赋领域增加更多可能性。
3. 每个研究课题都能与孩子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才能激发孩子持续学习的兴趣。
4. 不可否认,《给孩子的博物学》里有很多研究课题也是家长的盲区,徐来会在专栏里反复引导孩子学习知识后,转述给家人和伙伴听。
一来,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来,孩子可以在分享过程中,享受到他人的赞赏和鼓励,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力。
>>>更多专栏内容,戳此了解
大朋友,同样需要
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位大朋友,甚至已经工作了,我也推荐你订阅这个专栏。
因为我们对世界万物最初的好奇,正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弱。
这一点,徐来自己也深有体会——
“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我们渐渐陷入了具象的外部世界的思考——饮食男女、金银铜铁。
这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封闭,认为一切(就像是那些尽在自己掌握中的东西一样)尽在自己的掌握当中。
很多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悔其少作,尚可挽回;晚节不保,几无可追。”
罗振宇曾经说:
“我们正迎来博物学的一次复兴,因为谋生的压力没那么大了,对纯粹知识的兴趣也就来了;其次,一个人的知识水准,尤其是那些看似没什么用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魅力来源。”
想象一下,当你可以就着身边的一棵树,谈到远古时期的生物演化时;
当你抬头对着一颗星星,谈到古代欧洲的政治斗争时;
你是否感到更自信、更有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