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欧盟反诈骗办公室OLAF宣布,英国海关长期纵容大量中国纺织品及鞋类产品在没有如实申报价值的情况下,就进入欧盟市场销售。有报道称,英国将可能面临欧盟20亿欧元的处罚。
不过,英国皇家税务及海关总署发言人说:"这个不是帐单,而是欧洲反诈骗办公室对避税的评估,也不是我们的专家所确认的,他们将会对欧洲反诈骗办公室的计算提出抗辩。"皇家税务局表示英国在打击避税等违法行为上一直竭尽全力,该机构表示将会就此安排专家做进一步的审核。
▼ 一、大英帝国,
真的成了“中国产品逃税”的重要枢纽?
据欧洲反诈骗办公室OLAF的调查,发现英国是所谓“中国产品低估诈骗/逃税”的"重要枢纽"。OLAF的调查说,这是该机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严重的逃税事件。OLAF从2013年到2016年对英格兰费利克斯托港和多佛港展开调查取证,
结果发现,当地海关对于来自中国的纺织及鞋类等进口物品的税务申报并没有严格审查。
调查人员发现,有组织犯罪团伙利用伪造发票来低估从中国进口的货物的价格,使其海关申报价格低于货物的实际价值,这些货物很多最后都进入欧盟其他地区的黑市。调查人员认为,事件背后还有犯罪集团在运作,仅此一项从法国、德国、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国攫取增值税利润高达32亿欧元。
OLAF还声称,调查人员多次警告英国皇家税务及海关总署,但是他们没有采取强硬行动来制止这个问题,该国俨然成为逃税和诈骗的"枢纽",给欧盟形成了持续且巨大的损失。
▼ 二、为什么
本次调查的是英国?
我们先来看看,此类事件产生的背景条件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无非以下几点?
所谓“双轨税制”,是指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增值税制(税率一般高达20%左右)。但是,部分国家,特别是南欧国家,有不少处于末端的小商店采用
“包税制”
模式,每年根据税务机构评估结果向其
缴纳固定金额的税款
。这些商店很多就是经销中国商品的,由于实行“包税制”,所以店家向进口商进货时有可能会要求“送税”,进口商为节省成本,采取低报货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对待中国商品的问题上,欧盟内部是存在不同的两种声音的。
两派的分歧较为激烈,英国等国甚至长期以来一直在游说欧盟减少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税收,令意大利等南欧国家颇为不满。
OLAF披露,除了英国,荷兰的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港口可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说明此事并非孤立事件,但欧盟反诈骗机构急不可待地拿英国开刀,应该与英国即将开启脱欧谈判有关,据称,目前双方已就600亿美元的脱欧账单产生重大分歧。在此背景下,欧盟拿这起事件敲打一下英国,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欧英互怼,“中国产品”躺枪?
欧盟和英国为脱欧的事件闹得不可开交,如今又多了一起“关税”纠纷,那么,在这起事件中,“中国产品”是遭遇“躺枪”了吗?
在此,我们可以根据OLAF公布信息,对此大致评估一下:
OLAF列举了一个例子:
这其实不是单个的例子,而是大数据统计的结果。即便在英镑汇率坚挺的时候,91便士也不过10元人民币左右,既然OLAF敢于对外公开上述信息,说明事件属实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严格地说,这不是中国产品在欧洲因涉税问题第一次遭遇调查,此前,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已经发生多次类似的调查,本已司空见惯。而西北欧各国,由于自身对于中国商品的态度与南欧国家迥异,且调查的较高,主动发起调查的意愿并不高。
应该说,欧洲当地的中国商品经营者,其中大部分从业者是严格守法的,但也不能排除有部分企业在进口商品时,存在漏报、低报货值的行为。
目前,欧盟内部民粹意识有所抬头,逆全球化的思潮有所泛滥,而且欧盟相关机构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现得颇为主动,对此,希望相关经营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贸然铤而走险,自身遭受损失不说,可能还要连累本国的其他企业也要受到不必要的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