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这一年,他已经48岁,曾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一年内带着妻儿迁移四个不同的郡县,身心皆疲惫不已。
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份饱受流离之苦的疲惫之心,有一天会在蜀地得以安放。
来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蜀中住了四年半,以草堂为家,还到过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这四年半是杜甫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流传至今的1400多首诗作,有271首是在四川写的。
在杜甫笔下,成都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在郊外,则是另一番景象:“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在成都时所居草堂在成都浣花溪畔,其诗写到浣花溪的就有多首,浣花溪也因为杜甫而更具文化气息。
如今,杜甫草堂已成为成都的标志、诗歌的象征和文学的圣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此瞻仰凭吊和游赏。
雨后的草堂茅屋,空气中弥漫着文化气息。(图/图虫创意)
也正是在这里,在一个春雨洒落的夜晚,杜甫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绘了一幅草堂春雨图。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诗中名句。春雨之来,无声无息,在夜间静悄悄地施行润物之功后又悄悄离去了,不为人所察觉,写得春雨有情有义。
实际上,不仅是杜甫,四川一代人才济济,具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代不乏人。例如,文学方面,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陈子昂、李白、杜甫,宋苏洵、苏轼、苏辙,近现代巴金、郭沫若等,堪称巨擘。他们也构成了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的一部分。
蜀地之所以能够给诗人与文人提供创作的土壤,与其安逸宜居的城市性情分不开。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成都持续不断地吸引人们来到这里旅行和生活,首要原因当然是其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成都到底有多么宜居?
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窥见。历史学家王笛曾表达过他对老成都的怀念。10岁前,他住在成都布后街2号的大院里。那是典型的成都小巷,出去是繁华的梓潼桥,有卖豆浆油条的早饭铺子,有糖水铺子、街边的手工匠、各种小吃食。
一分钱能买两串蘸着酱油和熟油辣子的大头菜、租一本小人书,两分钱买一个小糖饼,六分钱能买到一个卤兔头,上面撒满辣椒面和花椒面。
那里还有一间茶铺,“总是座无虚席,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扶手已经磨得像黄铜般发亮光滑的竹椅,三件套的盖碗茶,火眼上烧着十几个生铁茶壶,外加一个大水瓮的老虎灶……”在王笛细腻又温情的笔下,成都街头生机勃勃,充满公共活动。
成都如今多发达,被认为是准一线城市,民国的时候只有几百家茶馆,现在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已经发展至有上万家。
成都老茶馆。(图/图虫创意)
此外,成都的酒楼、饭馆、小吃店、火锅铺,总是生意兴隆,人满为患。对于成都人来说,吃,早已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享受和生活方式。甚至不少人即便在家吃过了饭(当然一般是指晚饭),也仍要上街去,随便买点零嘴,弄点小吃,或者坐到街边店的摊摊上,烫它几把竹签串着的“串串香”吃吃。可以说,爱不爱上街吃,是区别成都人和非成都人的紧要之处,而最正宗的成都人,在家吃了也上街。
这份安居乐业的生活态度背后,是巴蜀文化中顺其自然的哲学观影响。
这也是李冰治水、兴修都江堰的思想。“因势利导,顺其自然”,顺势应变。这种治水思想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享其利,由治水而治国,渐次演变为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也给当地商业和金融企业创造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自成都建城起,这座城便与商贸和金融,有着与生俱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
从秦汉时期成为五大都会之一,到盛世大唐的“扬一益二”……动态的历史轨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迹与成长,繁华与沉静,复兴与梦想。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风姿秀逸的锦城大地,在创造名扬天下的蜀汉文明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的金融文明。1000年前,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就诞生在锦江之滨。
成都锦江两岸的现代建筑。(图/图虫创意)
交子的出现,成为世界金融史上的里程碑,推动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任何经济形式,都离不开货币的范畴,货币是构建经济活动的基本媒介。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高华声认为,交子的出现是货币发行和流通史上的巨大创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借鉴意义的金融创新”。
由此看来,四川的金融基因已经流淌了千年。
而尊重规律、润物有情这一文化基因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继承,引导着川地企业的诞生、发展与兴盛。作为四川金融企业代表,四川银行自成立至今,不仅续写了四川的金融篇章,也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在四川银行企业文化“好雨知时”中,“好雨”是春雨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序,得天地之正,促万物之生长。
在这里,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序,如何理解?
在儒家思想里,圣人境界很高,那么修到哪个境界就入圣了?即天人合一,首先就是“与天地合其德”。在这里,天地的德是利天地、利万物,德品要与天地之德看齐。四时其序也是天道规律的一种,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表达做事亦要符合趋势。
除了“好雨知时”,“润物无声”也是四川银行经营理念的体现。
“润物”,春雨通过“浸润”“涵育”的方式,将携带的节令信息与生长养分“润”进土地,与土地建立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契约关系,不仅强调下沉务实、春风化雨的服务态度,也体现了“普惠”“共赢”的理念。
“润物无声”的普惠之心,也带有一份侠气。这份侠气也是巴蜀人民的性情,亦有历史渊源。
纵观中国古代侠文化的发展,巴蜀地区也颇为兴盛。一方面巴蜀先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生存条件下,形成了一种质直好义、豪宕爽直的性格,以及刚强剽悍、勇武善战的精神,具有原始朴素的侠义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受秦、燕、赵等地豪侠文化的影响,巴蜀地区在汉代时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侠义文化圈,绵延不绝,一直影响到近现代,时至今日仍可看到它的一些影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四川人身上感受到待人处事上好客相助、礼尚往来的那股侠气。
植根巴蜀这片独具魅力的文化沃土,四川银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在银行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好雨知时 润物无声”的核心文化理念。
而企业的文化也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的沉淀,通过产品、服务及举措、成果得以反映。
例如,正是源自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治理智慧,四川银行致力于创新,打造系统完善的制度工具和风控体系,其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开辟新境。
而秉承“春雨润物”这一无私无我无待无求的哲学态度,四川银行以下沉务实、春风化雨的服务赢得客户;以人文关怀、价值实现成就员工;涵养培植与渠道共生、与伙伴共荣的企业生态;以扶危济困、为而不争的担当,彰显金融服务行业的家国情怀。
无论是地方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其中人都是重要主体。“好雨知时 润物无声”的经营服务理念,让四川银行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而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的力量,也进一步映射了企业的精神气质——
低调内敛、志存高远的企业境界和品格,将持续深远地引领四川银行的文化建设与未来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作者:轻燃
校对:遇见
排版:小野
封面:图虫创意
文中配图除特殊标注外,均由四川银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