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朝鲜半岛近来事多,偶或有声音在感叹:当时就不该打,养了一头白眼狼。
然而,若只看这一点,就太小了。
抗美援朝,实在是共和国
时势所迫,不得不打。
但是否该打呢?
答:当时的确该打。结果也证明,打得好。
不得不打
,是因为共和国在时间空间上,都恰好赶上了一个很尴尬的时节。
时机上,正好开国,又赶上美苏对抗。共和国当时,说是苏联拿来当盾的马前卒都不为过。
空间上,美国正要捍卫在日本的势力,兼且染指远东;苏联则要逼迫美国在远东施压,好为自己西线欧洲减轻压力。
就是这么个巨人对抗的时节,共和国恰好隔在美苏之间。双方都在用力气。
于是逢开国之际,危难之时,身处两大国夹缝间,共和国必须出征。
该打,是因为,哪怕没有苏联的因素,在中国历史上,辽东也不可失:
——高句丽纵横辽东,于是隋唐花了半个世纪平了高句丽。
——万历朝日本侵朝,李舜臣与李如松出战。
——一旦丢了朝鲜半岛怎么办呢?则祸起肘腋之间。比如甲午战争,实在起于日本侵朝。甲午战争一输,日本与俄罗斯直接在中国领土上开打日俄战争,随后半个世纪,日本与苏联在辽东胡作非为。
设若共和国当时不管朝鲜半岛战事,则美国人分分钟搞下一个918,搞下一个日俄战争,国无宁日。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1945-49的战争,是改朝换代。
抗美援朝,则是立国之战。
我们身处现代,已经安然无虞,自然觉得无所谓,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开国没开好,就很快夭折的:
——李自成取北京时,也以为定了天下,一片石大战输给了满清与吴三桂,身死国灭。
——前秦一度定北方。淝水一输,举国崩解。
——项羽破秦,入关中为霸王,司马迁也得为他写本纪。四年后自刎乌江。
我们读历史,都以为开国了嘛,就该休养生息。然而并不是每一朝开国,都可以顺利坐稳江山的。多的是陈友谅、更始帝、苻坚这类称孤道寡几年就完蛋的朝代。从十六国到五代十国,教训还不够多吗?
所以要立威呀。
朝鲜一战后,苏联信赖了中国一段时间,美国忌惮了中国一段时间,这就可以了。
而且:威信从来是打出来的。
打完了,该建交的,不还是建交了吗?
而且,朋友还更多了呢。
看看打完前后发生了什么?
1949年中苏建交。1953年领导跟美国人谈判。1954年日内瓦会议使老越柬三国独立,一方面南方无虞(暂时),一方面继续推进国际民族主义独立运动。1955年万隆,周公提出“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反对“殖民主义”。
说白了,就是从帝国主义嘴里硬抢第三国家。
没有朝鲜战争的战果,单靠嘴上倡导反对殖民主义,并没什么人会听。
打硬了,话才有人听。
而且,美国人并没因为跟中国打了,便疏远中国。
1953年,共和国背靠苏联,跟美国打得昏天黑地。这算是联吴扛曹。
1965年,共和国跟苏联关系不好了,那会儿全世界跟中国还行的,只有一个阿尔巴尼亚。
当时,与其说是世界疏远共和国,不如说是,共和国在疏远世界——因为在路线上美国是美帝,苏联是苏修,都讨厌得很,那是不让接触的。
陈毅元帅感叹过,所谓“美国人可以登上月球,可是却接近不了中国”。
之后周公组织“四老帅外交座谈会”,叶剑英、陈毅、聂荣臻、徐向前。1969年6月到7月在武成殿谈,另配熊向晖与姚广帮衬。最后得出集体结果:确实苏修比较讨厌,美帝可以联合。
于是共和国与尼克松接触。这时候,基辛格们,早就迫不及待想扑过来了。
于是中国从联苏抗美,到与美国建交,苏联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里自然有政治智慧,有领导人的个人才华与魅力。但也再次证明了:美国人也认为中国是值得联合的伙伴——毕竟当年,在朝鲜也没打赢。
在跟中国建交这事上,其实是美国人更积极。
在国际政治里,只要打出实力,不怕对手疏远——实际上,尼克松和基辛格,简直是欢快地跑向中国来的。
基辛格自传里还提过,他当时反而很怕,怕什么呢?怕当年美国人对周公傲慢,周公记仇,不肯跟自己握手呢。
所以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后,回美国大夸周公风度翩然,就是因为之前已经做了太多坏思想准备,以为共和国格外傲慢冷硬,结果周公略显温情,美国人欢天喜地上赶着还来不及呢。
英国外交的格言是:“没有永远的敌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分而治之”;美国人外交的风格是,“打不赢他,就跟他合伙”。
外国人很务实的,才不会耍小孩子脾气呢。
蒋先生一直顺着美国,美国只把他当小弟;共和国跟美国打得昏天黑地,打得尼克松过来联中抗苏了——国际政治素来如此,文明外表下,大家都是看实力行事、见风转舵的贱骨头。
(就像川先生在国内毁天骂地恨空气,这几天,不也是温情脉脉过来了么?)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朝鲜那一战。彭总当时说,这一战的意义是:殖民者架几尊大炮就能征服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但过了半个多世纪,回看那段历史,我得多补充一句:
——志愿军先烈牺牲在异国,的确令人扼腕,但
他们的牺牲,为共和国在美苏挤压之间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提供了强大的证明,1965年之前苏联的援助,1972年前后美国的殷勤,终于到现在,苏联已经没了,共和国却从夹缝中生存到崛起了。
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朝鲜那一战的声威。
至于半个世纪之后某几位胖哥哥在半岛上蹿下跳,比起1950年代身处两大国间危亡之秋,真已经不算大事了。
志愿军先烈们永垂不朽,而这一仗,的确该打;其结果,终于也配得上他们的牺牲。
我小时候,看《上甘岭》时,不明白一场战役而已,何以要配《我的祖国》这样一个大歌名。何以要在朝鲜战争期间,却去描述中华美景?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现在看看历史,才真是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