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7000字,建议得空的时候再看。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作为分享嘉宾参与雪球的理财投资节。我不是一个金融专业出身的人,也没有在金融机构上过班,就是以普通上班族身份,一靠够强烈的兴趣,二靠大量的学习,进入这个领域。
虽然我喜欢把2010年定义为理财投资的元年,但实际上,头三年其实我就干了存工资做储蓄这么一件事情。到了2013年年初,我开始把攒了三年的积蓄投到股票和基金里,才算是正式进入到这个领域。所以时间上框一框,也就是四年的时间。
这四年时间,亲历了很多的起伏,惊吓大过惊喜。好在,性格的因素,网络上遇到的很多老师的指引,以及运气的眷顾,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
到现在为止,进入投资理财这个领域,让我收获了三件事:
1、
帮把我职场的困境解决了;
2、
没有被市场干掉,本金没有亏损,还有一小部分盈利;
3、
摸索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理财投资体系。
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内容,主要就结合这三个收获,大概花25分钟时间,跟大家聊聊这整个过程。
先讲第一个部分,投资理财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整个体系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跟风抄作业阶段,这个周期是2013年到2014年
。
我就是一个菜鸟,即便读了一些投资大师的书,但是说到讲知识转化成实践,这能力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但钱放在账户里总归要投资嘛,所以我就关注了很多位老师的帐号,开始筛选自己长期跟踪的对象。怎么筛选呢,就是看感觉,一篇研究文章的思路可以反应出作者的逻辑框架,能够吸引人持续跟踪读,就是我的筛选标准。
根据那些老师的系列文章可以整理出他们的投资标的,跟踪的老师越多,他们之间投资标的重合度就越高,然后把这些出现频次高的股票或者基金整理出来,就成为了我自己的股票池和基金池。
这个过程有两个幸运点
:
好的跟踪老师&好的投资时机
第一个幸运点是那些老师的水平都很高,这些年他们一直活跃在雪球上,他们一直以来投资的雪球组合实盘也是非常好的验证,当年他们推荐投资的股票或者基金,如果一直持有到现金,会有获得非常好的收益。
第二个幸运点是那个时间周期是蓝筹股的熊市,遍地都是价格便宜的优质股票,期间钱荒事件带来了银行股的暴跌,创造了投资银行股非常好的时机,光大乌龙指事件又把券商股的价格达到了低点,当然最厉害的还要归于白酒股的塑化剂事件,创造了这几年来买白酒股最佳买点。
入市新手遇到好的建仓时机,遇到好的指导老师,这个投资作业抄的比较走运。但是好运气并不见得带来长久的收益,因为这个过程中,我就慢慢发现了很多抄作业的弊端。
抄作业的弊端
:
1、知道了买什么,但怎么建仓却是看个人本事。控制仓位其实是非常需要经验的事情,而且这个经验在网络上几乎没有人会手把手的教,那么对于我这类新手而言,麻烦就很大。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手头有一笔积蓄,同时有到了几个股票代码,这些钱该怎么分配到这些股票中,是一个月之内把积蓄都用光,还是有计划的逐步买入,那么这个计划又该如何制定,等等。
2、子弹在重大机会出现之前就打光,没有钱去重仓,也没有勇气去重仓。在股市猜测每只股票最佳的买点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高手可以通过控制仓位以及持续不断的现金储备来保证自己可以买到近乎最低点的价格,我当时手头就20多万的积蓄,建仓大概用了三个月,之后遇到的钱荒和光大乌龙指事件,基本上消耗了我手头余下的现金储备,等到出现白酒塑化剂事件的时候,我手头已经没有多余的现金可以买股票了,那时候只能靠卖出一些其他的股票置换现金买入白酒股,但说实话,也没有买几手。
这个事情给我的教育非常大,我第一次开始意识到,在熊市里想做好投资,如果没有持续的现金流,是非常郁闷的事情,这种感觉就很像早些年房价便宜的时候,明明知道买了就会大赚一笔,可惜怎么也凑不到钱去首付。
第二个阶段是经历一轮剧烈的过山车波动,进入反思阶段,这个时间周期是2015年
。
这一年我匆匆见识到牛市的长什么样,还没有缓过神来,又遭遇了股灾。当时还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人因为融资加杠杆重仓中国中车,最后导致跳楼自杀”的事件,让我见识到股市的凶残,以及人性在“一夜暴富”这个欲望面前的脆弱。
第一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牛市,毫无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第二是因为我手头大多数银行股和保险股都没怎么涨,跟创业板中小板的那些股票相比,实在是差太远,那么按照过去雪球上很多老师的卖出理论来看,根本没到卖出的时机啊。
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我只是把手中涨的实在有点多的券商股、家电股、白酒股和一些二线蓝筹股抛掉,保险地产和银行股就一直拿着,后面就迎来了股灾1.0,2.0和3.0。
2015年经历的熊市,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一个思维上的冲击是
:
运气VS能力
。在牛市的时候账户的涨幅很多是运气,而不是能力带来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是好运气,什么是真正的能力,但是在投资这个领域,一旦遇到牛市,人很容易会发昏,因为赚钱了嘛,所以自我感觉会特别好,这种莫名其妙的自我认同感会带来更多匪夷所思的追涨,直到造成了实打实的损失。
第二个思维上的冲击是:买了一只牛股也未必赚钱
。这话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它的确是我在这一轮牛市中观察出来的现象。比如我身边有朋友嫌挣钱不够快,不够多,于是就加杠杆炒股票,就算当时重仓了一两只创业板的股票,涨了还想涨更多,就这种心态,在暴跌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撤离就直接爆仓了。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普遍,朋友之间炫成绩的时候,有人会说起来自己抓到了一只五倍股或者十倍股,但其实买入的份额很少,那么就算盈利很多,但对整个账户的贡献并不大,如果账户里其他股票跌的比较多,很可能就算抓住了牛股,最后还是亏得多。
第三个思维上的冲击是:熊市下,现金为王
。过去特别看不起现金,认为这个东西如果拿在手上就是在贬值。我记得在股灾那会,雪球上的耐力投资老师做了“现金为王”的组合,结果,这个组合在2015年很长一段时间里跑赢90%以上的组合,这个组合一直拿到现在的话,应该还能跑赢雪球上60%的组合。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第一,对于至少一半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买股票未必是正确的选择,存银行买理财产品或者债券应该更加合适。第二,熊市的时候,现金往往是最值钱的。
熊市是最好的洗牌时间,不缺好的股票,缺的就是钱。对于很多人而言,绝大多数钱都套在牛市买的股票上,根本没有多余的现金可以置换出来买入那些显然被错杀的优质股。
在2013-2014那个阶段,我就曾经郁闷过自己没有源源不断的钱买股票,这一次熊市更加明显,这也直接促使在2016年的时候,认真去想开源的事情。光靠每个月从工资里扣钱出来买股票,太难了,有时候一手股票的钱还没有凑到,股价已经涨起来了。
第三个阶段:一手开源,一手搭建投资体系,时间周期是2016年到现在
。
前三年的体会,最后概括成两个核心要点:
一是没钱,二是瞎买。
那么就对症下药好了,抓紧时间去解决问题,要抢在下一轮牛市来的时候,把本金尽快做大,把便宜的筹码尽快搜集好。
整个2016年,我基本上都在
“开源创造现金流”和“搭建投资体系”
这两件事情上下功夫。磨合到了今天,大概有一个成体系的逻辑框架。
说到这里,就进入到今天分享的第二个部分,具体说说,我是怎么开源的,以及投资理财体系的逻辑框架
。
先说开源的部分。
一、
我的“管道的故事”。
“你是提桶者还是管道建造者”
当当上有一本书,叫做《管道的故事》,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书开头讲了两兄弟挑水的事情。兄弟A选择当个每天去河边挑水的人,这样每天付出多少的劳动力,就能挣多少钱;兄弟B就觉得天天这么辛苦挑水,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天不好,那就没法挑水,或者身体不好,就没法挑水,这就意味着,没有钱赚了,所以他换了个思路,想去修一条管道,把水从河里引到村子里。这样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可以每天收到钱。
两个兄弟有两种安全不同思维,最后就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兄弟A最终是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挑不动水,兄弟B挖成了水管,此后一辈子的人生就是享受水管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
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开头说过,我是以一个上班族的身份进入到股市的,我投入股市的每一笔钱都是辛苦从工资里抠出来,等到积蓄都打光了,再想接着买股票,就得继续每个月一两千的省工资,钱攒够了,基本上机会也错过了。
此外,我一直对我当时的工作环境不满意,但是不满意也不敢轻易辞职。顾虑太多,过去工作性质直接导致职场能力严重退化,离开了那个工作氛围,想在社会上重现找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就是即便有勇气出来,也需要经历很长一段的重新学习,那么会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状况,以及投资状态,这个代价也有点大。
所以那时候我就一直在琢磨,我必须要在工作之外开辟另外的渠道,产生现金流。我把整个理顺的逻辑跟大家说一下:
1、
首先,先依靠主动出击去尝试副业,能接触多少开源的方式就接触多少,然后重点筛选出,跟我能力相匹配,那些类似“挖管道”的开源模式,说到底就是尽力做好一次工作,就能带来持续的,至少两三个月,或者三五个月被动收入的模式。
2、
当这类“挖管道,产生被动收入”模式维护好,慢慢等待它产生持续现金流可以超过主业,当副业收入超过主业收入的一定倍数后,我就开始计划地摆脱不满意的工作了。
3、
管道带来的现金流会大部分沉淀到投资领域,在投资领域中,我会重点分散在固定收益类产品和股票的高分红的蓝筹股上,这样依靠投资领域的利息,又可以产生新一轮的被动收入。
4、
等到我在投资领域中获得的被动收入已经可以覆盖全年的日常开支之后,即便早先“挖掘的管道”出现断流,那么对于整个生活的杀伤力已经不大了,而且我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挖掘新的管道。
这个感觉就很像富爸爸的四个象限。
1、我先从一个E象限的雇员身份出发,给被人打工,靠工资过日子,收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
2、
然后尝试开拓副业,挖掘一些能够产生现金流的工作,开始身兼了S象限,不过这个S象限因为我选择的工种比较优质,我付出的一份劳动力会带来很多份持续的收入。
3、
然后E和S积累的钱,会让我进入到I象限,通过在I象限中投资,而获得持续的被动收入,并且让资本持续增长。
4、因为I象限表现优秀,回过来帮助我摆脱E象限的麻烦,同时给我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不断试错,尝试把S象限的身份变为B象限。
逻辑说完了,就说说开源的方式,也就是怎么去找到好的管道
。
我所理解的比较好的挖管道方式是找到一种“供需关系”。
第一,先要给自己定位,把自己能够向市场提供的潜在服务整合出来,有人擅长说,有人擅长演,有人擅长跳,有人擅长写,每个人特长是不一样。
第二,然后就给找市场,去发掘这个市场上愿意购买这个服务的人群。
这类供需关系一旦找到并且成立,管道的雏形就形成了。
然后这里面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提供服务的这个人,越能够做到轻资产运营,那么他付出成本就越低,获得的回报就越高。
我最重要的开源方式就是知识产权的变现。我从2011年开始就坚持在网络上写职场和理财方面的随笔,这些年来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经验,也有很大的受众群,结合2016年刮起了的“知识分享”这个潮流,开源的渠道就整个打开了。
我整理了一点我所了解的市面上知识变现的渠道:
1、
出书、写专栏(渠道:出版社、杂志社);
2、
付费问答(渠道:雪球、分答、微博、值乎);
3、
微课堂(渠道:分答小讲、知乎LIVE、千聊直播间、朝夕直播间、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喜马拉雅课程等等)
4、
线下分享或者是收费会员圈
5、
网络渠道写文章打赏、流量费(渠道:微博、微信、知乎、今日头条等各类网络平台)
当然还有很多我没有列举到的开源渠道,其实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看看平日里愿意为哪些事情或者哪些服务付费,换个角度说,提供服务的人就是在开源。
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先找到自己在知识分享领域的核心的竞争力,然后找到垂直领域的受众群体,最后是围绕“供需关系”重点维护发掘出书、写专栏、付费问答和网络微课堂这四类现金流渠道,并且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维护好。
投资里常常会强调“安全边际”,说的是对风险的控制。那么借用这个理念,我所追求的这些“管道”,其实就是我整个投资理财体系中最外围,也是最大的一块安全垫。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存在,我就不存在满仓的可能性,不担心市场暴跌,不会担忧错过好的投资机会。同时我不存在借钱融资加杠杆的行为,也不会担心爆仓的可能性。
第二个阶段:资产配置
。
“没钱”的事情解决,下面就是解决“瞎买”的事情。这就是学会做资产配置。
我的资产配置的逻辑类似蛋卷“二八轮动”的理念,就是用动态的方式来进行股票和债券的搭配。在细节上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做一些变动罢了。当然如果要深究动态平衡的理念来源,最初的起源是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当中提出的逻辑,然后又在之后许多位投资大师的实战中继续细化。
雪球中SOSME张伟老师在动态平衡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个人在博客上记录的投资实证就是动态平衡策略的最真实的记录,以及他在雪球历年嘉年华上的演讲文章,也是这个理论的精华分享。推荐大家搜来读读。
我的资产配置的逻辑本身就是借鉴前辈们的无数精华,加上个人的实际情况重新做了调整。
首先我需要为自己设定三个安全防线。
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是刚刚提到的“现金流管道”
,尤其是持续产生被动收入的管道是我重点呵护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