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人力资源与管理者学习平台,专业、专注。GHR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和组织转型,陪伴中国HR下一个十年的成长。GHR全平台超100万用户关注,目前已为超8000家企业提供过公开课、内训、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新闻频道  ·  南宁市市长侯刚谈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计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试用期管理之坑”!HR和管理者必知!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5-14 07:15

正文



直播预告



HR必知:HR必备实用AI技能


1、主流AI工具的汇总分类

2、AI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分类

3、用AI进行简历的高效分析

4、AI数字人的线上课程

5、用AI做薪酬的市场调研

6、AI的人效数据指标分析和报告生成


点击按钮,预约直播 👇


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作 者 | Cana酱 40%感性+60%理性的职场咨询师,爱讲故事的老HR

试用期是考察新入职员工表现的重要阶段。

试用期管理的目的是,
对试用期内员工的工作内容、绩效考核、薪酬定位等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
以最大限度减少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猜疑和内耗,
通过整体最优来提高新员工与企业的竞争力和福利水平,
实现两者的共赢。

试用期管理得当,会为企业人力资源提供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支持。

但试用期管理,显然并未引起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很多管理者会忽略试用期离职、招聘、培训,试用期岗位空缺带来的 沉没成本 ,觉得人没过试用期,HR可以再招。

看似不起眼的短短三个月,会让劳动风险增加,严重者会影响业绩增长。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管理者在 试用期的管理陷阱与应对


试用期的管理陷阱

1、过于急切标签化

对于试用期新员工而言,新公司是一个陌生、缺乏信任的环境。

新人刚入职,普遍会把自己藏起来,以局外人的心态去观察同事、领导和团队工作。

在很多场合他们的存在感极低。

如开会,他们像透明人躲在一角不发一言,懵懂地听着不熟悉的话语。

当被领导叫到时,一部分新人表现出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姿态。

这种情况源于新人对陌生环境的防御机制,担心出言不慎会错失转正机会。

有些管理者,特别是关注事多于关注人的管理者,缺乏对新人心理变化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给新人预留适应时间,早早下了定论,打上标签。

之前曾接触这样一个业务经理,性子急,业务新人总留不住。

他经常找到HR说:“帮我换个人吧。小刘这个人看着不怎么行。都入职10天了,需要熟背的话术还是背不全,也不主动融入团队……”

HR面对他总觉得无奈。

他对人很挑剔,要灵活皮实,出业绩快的。

那些慢热型的新人在他那基本熬不过半个月。

但总有看走眼的时候,在一次团建活动中,有个刚毕业一年的小女生,游戏下来给人的印象是柔弱内敛,不适合做销售。

那次业务经理也跟我说了这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动他看完试用期。

最后,这个柔弱的女生成长为团队的销冠。 (编者按:GHR有一门公开课《金牌面试官:鹰眼猎头识人术》就是手把手教HR和管理者怎么选对人、选好人的,没学过的,可以后台留下联系方式,也可以申请试听)

2、放养式试验田管理

很多试用期新人进入新环境都会产生“蘑菇效应”。

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被人关注。

“蘑菇”经历是很多新人会遇到的。

管理者很忙,无暇顾及新人,有的新人没有被安排工作,无聊刷手机刷了几天,最后离职了。

这种现象很常见,领导以忙为借口,对新人采取放养式管理。

在他们看来,能活下来的员工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自力更生能力强,主动学习和融入,灵活度高。

他们的理由是,“新人的稳定性太差,培养出来就跑了,我白白浪费了精力,得不偿失。”

这些管理者出于对新人不信任,或者精于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担心培养出来的新人留不住。

因此他们走入另一个极端,不再对新人投入精力,新人成了他们粗放管理的“试验田”种子。

3、缺乏“入职期望”管理

试用期的新人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从其他企业过来的有经验的职场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自己经验丰富。

一种是应届毕业生,对于周围环境充满好奇。

无论是哪一类新人,在进入企业前都会持有关于企业、团队、工作及薪酬等方面的认识和期望,即“入职期望”。

当新员工入职期望高于实际感受时,就会出现强烈的“期望落差”。

心理落差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焦虑、沮丧、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发生,影响员工适应新环境、组织社会化的完成。

所谓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是指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忽略员工入职期望的管理,对新员工的情绪不关注,不主动沟通,更不会给予激励或正面反馈。

HR了解到员工情绪低落,反馈给管理者,有管理者这样说:

“现在的新人太脆弱了,玻璃心,面试的时候多积极多阳光,进来后完全变了个样。 样没 法干活, HR做这些 专业的, 你们来搞定吧。

有些管理者对新人的情绪不耐烦,不想花时间,丢给HR去解决,HR成了名副其实的伺候新人的保姆。

4、缺乏目标管理

很多企业不对试用期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不做目标管理,只把试用期看作是新员工“适岗”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试用期时新员工适应新岗位,学习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流程,习得工作技能的过程,只要试用期员工没有太大的工作失误,到期即可转正。

这种观念容易被不合格员工所利用,他们会拿出100%的精力对待试用期工作,企图安然通过试用期。

企业对试用期员工不做绩效管理,导致在试用期结束时难以辞退不合格的员工。

没有目标做对标,员工自我感觉良好,当被领导通知没通过试用期时,员工犹如晴天霹雳,反驳 “我哪里做得不好,你交 代的工作我都完成了, 也没 跟我说过不好 ”, 把责任推到 管理者身上。

有的管理者恼羞成怒,跟员工唇枪舌战,员工坚决不认账,最后公司只得赔款了事。

这样的劳动纠纷在现实中时常发生,管理者都吃了不做目标管理,没有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书面证据的亏。

5、过度保护主义

有些管理者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认为严格控制和监督才能确保员工绩效有效输出。

新员工特别是应届生,在管理者看来能力低,难以快速扛起重任,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和学习,很多新人沦为打杂跑腿的角色。

有些管理者面对新员工,缺乏信任沟通,不愿意相信新人能自主、负责地完成工作。

因此限制 新员工 的工作范围,设置多层审批,避免潜在的风险和错误。

他们担心新人不熟悉工作流程或公司文化,误入雷区,给自己制造麻烦。

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性格保守的管理者身上,对未知的恐惧让他们对新人采取严格控制和指导。

管理者会语重心长对员工说: “小李呀, 你先 协助苗 主管做一 些工 作,了 解项目的 流程 ,哪天你能上手了,到时候再做安排。

然后转过头就 交代苗主管:“看紧新人,别让他动不该动的东西,这个项目容不得半点差池。”

苗主管只能把新人当祖宗供起来,让他做一些无足轻重的活,新人成长在保护中陷入漫长的停滞。

新人试用期内希望得到重视,大展身手,过度保护主义抑制新人内在动机和创新能力,导致很多新人在无所事事一段时间后离开。


试用期管理应对之策

由于目前对企业而言,绝大多数类别的人才供给都处于买方市场,使得企业往往忽视新员工试用期的管理。

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使得员工试用期成为新人与企业进行博弈的大舞台。

重视和做好试用期管理,才能在合作博弈中取得双赢。

1、心理支持体系

新员工在试用期容易水土不服,产生心理压力和困惑。

管理者不能单纯把这些现象看作新人玻璃心,承受能力弱而置之不理。

更不能让HR代劳进行情绪疏导。

有时候,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矛盾及不信任,大多是由双方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而产生。

若这种差异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使双方逐渐失去对对方的信任,从而采取不合作策略。

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由管理者和新员工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谈,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沟通。

例如,没有资源,节奏过快,担心打扰同事,难以融入团队等,都是让员工受挫的因素,帮助 新员工跨过每一道坎,解除员工的不安稳因子。

另外,HR和管理者可以相互配合,为新人建立心理支持体系。

HR侧面跟进了解员工状态,及时发现员工异样,把信息反馈给管理者,共同制定改进措施,以缓解新人压力,帮助其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工作中。

2、影子计划

试用期期间,很多企业会使用导师制,指定资深的同事带教新人。

这是管理者对新人一对一主动赋能的学习模式。

而“影子计划”是一种逆向操作的学习方式,即新员工选择跟随一位优秀员工或领导进行影子学习,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决策过程。

这种方式让新人享有更多主动权和选择权,他们要主动思考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如何高效学习。

这样新人在观察员工或领导时,可以更直观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发现优秀员工的素养。

通过优秀员工的行为模式对标自身,改变和提升自身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导入企业文化。

在此过程中,管理者为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考核标准,以PDCA的管理模式进行过程管理和复盘。

就可以突破过度保护主义的牢笼,把更多主导权让渡给新人。

3、跨部门项目制

很多时候,新人在试用期都蜷缩在部门内部,或者工作需要对接某个部门。

新人融入环境需要更长的时间。

一般而言,与新人同期进来的还有其他部门的同事。

可以用项目制的形式开展试用期跨部门合作,项目中有部分新人和老人。

通过合作拓宽新人的视野,也让他们在新人中找到归属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