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从互联网金融整顿开始,中国又进入了金融强监管时期,舆情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鼓励创新的声音很弱,对过度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的批评却不绝于耳。面对这种热冷切换的环境,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做的不是去质疑各类创新,而是尽快厘清金融创新须遵守的几大原则。
创新应平衡好金融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凡是金融创新都不应只考虑对经济以及业务和利润的影响,都应同步去研究其风险传导机制及潜在风险的大小。
比如,我们在力推人民币国际化、放松各种管理措施的同时,就应预先想到当资金大量外逃时该怎么办。又比如,在2015年上半年稳增长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有些学者就力主推出汇率中间价改革,改变人民币汇率“虚高”的局面。
从大方向看,汇率市场化改革是正确的,贬值也确实有利于出口。但是,人民币贬值从来都是双面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中,人民币贬值不仅对国外需求的刺激有限,还会引起一些发展中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
同时,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贬值,境内外市场主体会把中国经济误当作“臭鸡蛋”,从而诱发持续的人民币抛售潮,形成一面倒贬值预期;尤其在股市动荡的环境下,人民币被抛售,市场主体纷纷购入外汇,央行被迫释放外汇并回笼人民币,会导致市场上人民币减少、拆息上升,如果在货币市场上应对不当就会加剧股市的跌势。这一原理在炒家当年攻击港股和联系汇率时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宏观上的创新如此,微观上的金融创新也要充分考虑风险控制问题。比如股票市场的融资业务,其本质是以股票作押的贷款业务,在股价上升时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对活跃市场、扩大券商利润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设计该产品时,券商和监管部门就应认识到股价快速下跌对投资者的杀伤力以及对亏损的放大效应,并顾及杠杆效应对市场大升大跌的助推作用。
正因为如此,香港市场上蓝筹股的质押比例最高不会超过85%,其他股票的质押率更只有二至五成甚至为零,而且质押率随股价变动而逆向调整,不会象内地第三次股灾之前那样普遍都能押到100%,在股价暴涨或市盈率高达上百倍后质押率仍然不作任何调减。
类似的还有私募产品,其所设置的当市值跌至原募集金额的70-80%时就得自动清盘的规则,在股市连续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显然会起暴跌加速器的作用,这在2016年1月上旬三天内发生两次熔断后体现得特别明显。
正是因为股市的涨跌机制较2001-2010年出现了重大变化(还有场外配资和企业的股票质押贷款等),正是因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与股市的大跌形成了风险共振,正是因为市场上存在一股明显的恶意做空的势力,所以,当时的市场已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并形成阶梯式、连续大幅下滑的趋势,救市无疑是人民政府非常正确的选择。
对金融创新应实行行为监管,让创新者遵守监管的同一基本原则
最近几年,市场上涌现出许多线上理财机构,所卖的产品除了公募基金外,还有私募、信托及地方性交易所的发行品。对私募产品,监管上都有投资者适当性、风险披露等规定以及200个自然人的限制。对地方性交易所发行的债务类融资工具,其本质也是私募,但过去却象侨兴债那样在发行及理财转让环节都突破了200人的限制。
对待类似的产品,法规的具体细节可以不尽相同,但监管的基本原则应该一致;如果不一致,不仅会造成不公平竞争的问题,还会因非标产品特性及合格投资者制度的缺失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当然,对地方性交易所的合格投资者标准及单笔投资额应当明显低于私募债,否则他们的业务很难有所发展。
说到行为监管,无论是传统金融企业,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只要在“行为”上跨过了一行三会各自的监管范围,就应该到另一个监管部门去备案。以支付行业为例,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和兴起,既大大推动了电商、电游等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又为其他互联网金融业态搭建了支付体系。说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桥梁和核心,其实一点也不过份。
中国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水平目前已领先于欧美,与监管部门的宽容及跨界监管的不协调都有关系。央行推出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电商,并为有商业背景的支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快速上升但银行服务难以覆盖的需求。
但后来从电商开始,支付公司开始为客户建立了网上帐户,鼓励客户存入资金,推出余额理财服务,并依托网络帐户、大量开展无商业背景的非同名转帐业务。在绑定银行卡、设定快捷支付已能基本满足电商需要的情况下,支付公司推出的网上存款及大额非同名转帐,虽然方便了客户、也为客户减少了费用,但从行为监管上看它们显然属银监会的管理范围。
好在央行在2016年下半年收紧了政策,通过网络支付管理办法提高了对非面对面验证的要求,并将理财及非同名转帐的年度规模限定在20万之内,以便把非同名转帐定位为小额、快捷的支付。否则,保留较多的存款余额、推出非小额且无商业背景的非同名转帐业务,理所当然应该到银监会去备案,因为它们既会导致拥有几亿客户的互联网独角兽无限膨胀,又会因一些支付公司拥有突破底线却不受监管(如法定准备金)的特权而造就不公平的监管环境,并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除了坐拥几亿客户的优势,互联网独角兽还利用融资的优势以及存款和清算资金获得的庞大的利息收入,实行低收费、零收费甚至反向补贴政策,通过扫码支付、用线上来攻线下这一创新,最终在银行卡收单业务上获得了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