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大秦帝国之崛起》
在央视播出。
演员们爆表的演技,设计考究的服装以及大部分遵循史实的情节;
让这部片子收到了很多好评。
当然,这部片子也不完全是尽善尽美的。
比如剧中的
几场
战争戏,
就显得颇为潦草。
尤其是赵秦两国的
长平之战。
这场世界范围内都罕见的
歼灭战,在电视剧中只用了
几集的篇幅
草草略过;
战争场面也没有十分宏大壮观的场景。
这让派爷这个历史迷看得
并不过瘾。
但是没关系,派爷找到了一部关于长平之战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不仅还原了史实;
更重要的是,它把战争场面拍得
比电视剧还要壮观——
《嗜血长平》
(2017)
这部纪录片由
央视纪录片频道
出品播出的。
巧合的是,播出的时间刚好是《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映的时间。
这两年,央视制作和播出的纪录片一直保持着超一流的水准。
比如即吊胃口又赚口碑的
《舌尖上的中国》;
以及展示了中国宏伟工程建设的
《超级工程》
;
还有去年大火的
《航拍中国》;
这些精品纪录片的评分,普遍保持在
9分左右。
而这部
《嗜血长平》
也不例外;
豆瓣评分刚好
9.0。
这些纪录片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央视爸爸终究是爸爸。
网友甚至评价这部纪录片:
“这才叫纪录片,大秦帝国崛起还不如纪录片拍的好。”
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完全达到了
影视剧的制作水准。
普通的历史纪录片;
制作方会堆砌许多无聊的资料,找几个看着就
让人昏昏欲睡的专家
进行讲解。
本来就枯燥乏味的史实,配上无聊的画面和毫无感染力的旁白;
观众们
想不瞌睡都难。
而《嗜血长平》则选择了
把专家解读和真人演示以及3D动画相结合
的方式;
再现了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
长平之战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纸上谈兵
」
的典故正是出自长平之战中的
赵国将领赵括。
面对强大的秦军,赵王罢免了老将廉颇,启用了年轻的赵括。
而
「
蜜汁自信
」
的赵括带着
四十五万精锐,
被秦军一举拿下。
赵国的战俘被秦将白起
全!部!斩!首!
这场战役加快了秦国扫清六合,统一中国
的进度
。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听说过这场战事;
但是对这段历史的具体情况,却没有过
详实的了解。
而这部纪录片分成了四集;
从战争爆发的
历史原因、
战前准备、战争过程以及战争后续
四个部分来进行讲述。
可以说是
肥肠详细了。
之前派爷在评价《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时候曾说过,评价一部剧好不好看主要看
三个维度
:
演员、剧本和导演
。
同样的标准,在这部纪录片中
依然适用。
先说导演。
80后导演刘元,
是个
历史学
硕士。
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厚积淀,让他对历史题材有着自己的把握和理解。
毕业之后,他就进入了
中央台
参加了多部历史纪录片的拍摄。
2012年他指导了关于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纪录片
《生死连》。
2014年他导演的
《激变玄武门》
在纪录频道播出。
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
五星佳作。
而面对
「长平之战」
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他想要渲染历史资料中
最具有戏剧化与故事性的段落。
正如他在这部影片的手记说的那样:
“像拍故事片那样拍纪录片”。
而他也确实做
到了。
不论是
叙事的戏剧性;
还是
人物塑造的
性格复杂性;
以及
画面的精美程度
;
这部纪录片都
算得上完美。
可是这部纪录片的
成本之低,
令人不禁咂舌。
平时的群众演员
只有二十多人;
最多的时候也不过
四十多人。
而导演要拍的,可是
几十万人的战争大场面。
导演无奈之下用了很多
特写镜头和逼仄的视野;
没想到,这样反而使得
战场人挤人的状态
变得更为真实。
说到故事,就不得不和
《大秦帝国之崛起》
做一下对比;
毕竟电视剧中也有关于长平之战的段落。
虽然纪录片没有剧本,但是
还原历史真相的角度
却有很多种选择。
和电视剧的秦国视角不同,《嗜血长平》把主要的视角聚焦在了
赵国。
纪录片分别从
赵孝成王、赵括和白起
三个人的视角来展开。
人物的性格也和电视剧中有所不同。
比如
赵括。
虽然他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甚至有些心高气傲;
但是他在突围的时候也会展示出一名将领的勇气,最终战死沙场。
相比之下,电视剧中赵括的形象就
单薄了些。
如果说这个对比不明显,那么对于白起的塑造,两部片子中的形象则是
截然不同的。
有人调侃说,电视剧中的白起,简直就是
“白莲花”。
面对俘虏时,他竟然流露出了
人性之光,人间大爱。
要知道,白起是什么人?
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有名的
“
杀人王
”
。
他到过的地方,必然
血流成河。
被他斩首的俘虏和平民
将近100万人。
战国时期
有一半的死人
都是他杀的。
这样一个战争狂魔,怎么可能对战俘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