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氧叔本叔
探索美的终极奥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氧叔本叔

这透视装好强的性缩力!权志龙的白月光怎么也开始模仿侃爷老婆了…

氧叔本叔  · 公众号  · 时尚  · 2025-03-29 21: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不是,这回真看不懂 水原希子 了...


图片



最近YSL大秀上,她一袭草绿色真空透视装出席。


先不提被吐槽的 妆容 ,区花是实在摸不着头脑,姐为啥又又又露点了啊...


图片



没错,这已经不是水原希子第一次穿 透视装 了。


早在YSL2024大片里,刘雯、Rose、Bella、水原希子共同出镜,同样是只有水原希子露点,当时就有被热议。


图片



区花不是反对内衣自由,而是想说,这样的穿搭真的美吗? 一定要通过本不需要露点的设计来强调时尚吗?


Coperni秀场上, B el la曾 展示用喷枪现场造出裙装,神圣而冷洌,这个时候裸露确实是 展示时尚的必要一环


图片



而水原希子的装扮,则让大众联想到 侃爷的妻子比安卡


这种视觉的不舒适似乎更大于美感,或者说这种风格真的不适合水原。


图片



要说水原以前,那算是妥妥的亚洲时尚icon。


早期的她,凭借独有的梦核感,在娱乐圈辨识度极强,还被称为 “权志龙最爱前任”


图片



不知道哥有没有放下,反正前几天 还用大号点赞了水原的照片


图片



所以即便是从风格适配度的角度,区花也觉得这次造型是 对水原美貌的浪费


图片



而刚刚提到的 梦核风 ,其实也为很多明星辨识度进行了加分,比如AB早期造型,也是混血+梦核的配合。


那么不管女明星钟爱的梦核,还是我们今天听到的各类核类美学,这种 “XX核” 到底是啥?


图片

图源@兮哥



· 核类风格有哪些?


· 为何今天的时尚圈核类泛滥?


· 普通人该如何看待核类美学?


今天区花就来聊聊这些~


图片



图片

核类盘点



那么首先,区花先来唠唠常见的 经典核类风格 ——



🪩 DREAMCORE 梦核



梦核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美学风格,更确切地说,是 “中式梦核”


它像是大脑在梦境中随机拼接出的画面,有种“似曾相识但又难以描述”的感觉。


图片

图源@脆弱苹果



通常是朦胧的、失焦的,色调柔和或带有轻微的霓虹光晕,带来一种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漂浮感。


如果宝子们还不能get到这种怪诞美学的话,可以回想下 《巴啦啦小魔仙》 (暴露了谁的年龄),很多场景都很“梦核”。


图片



梦核的常见关键词为 怀旧、超现实、空灵、柔和、记忆错乱


相比于欧美梦核偏向 80-90年代的美式郊区和童年记忆,中式梦核更多植根于90-00年代的中国城市景象。


图片

图源@肚子痛



因此中式梦核的特质包括高饱和度、高对比度和模糊的滤镜,元素则常见为老旧的蓝玻璃居民楼、学校门口的小卖铺、乡镇间的客车等等。


这种风格让人想起童年片段,又带着些许空虚和不真实感,像是 一场醒不过来的旧梦


图片

图源@佐罗子



🪩 WEIRDCORE 怪核



如果说梦核是“熟悉但无法触及”,那怪核就是 “陌生但似乎认识”


怪核美学偏向低清画质、数据错误、诡异的超现实拼接,让人有种不安但又着迷的感觉。它常常利用故障艺术和非现实角度来制造违和感。


图片

图源@勾狗勾



常见的元素有:


· 扭曲的文字、不符合语法的短句(比如Windows启动界面上突然出现“你在哪里?”)


· 无人的城市、无限延伸的走廊、奇怪的摄像头角度


· 低清晰度的JPEG、严重过曝或色彩溢出的图像


· 眼睛、无脸的人影、似笑非笑的表情


图片

图源@Karuta



怪核总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


就像小时候深夜盯着电视机屏幕,突然 画面静止、声音变调 的那一刻。


图片

图源@核艺术bot



🪩 TRAUMACORE 伤核



顾名思义,伤核即为以伤害为主题的美学,譬如童年创伤、心理阴影或情感伤痛等等。


是通过甜美与诡异并存的视觉冲突,揭示被压抑的记忆和情绪,形成 “甜美外壳包裹腐烂内核” 的对比感。


图片

图源@Sparkle core



但是, 因为某些伤核创作者实际上就是抑郁症、儿童性虐待、宗教虐待的 受害者 ,所以直到今天,这种美学都 颇具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伤核更像一种艺术疗法或者视觉日记,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图像的创作来对自己进行疗愈,有点像艺术疗愈的一种手段。


图片

图源@雯.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种对创伤的美化和传播,会让受害者经历 二次创伤 ,沉沦在所谓的伤痛美学里。



🪩 POOLCORE 池核



相对于以上几个略微抽象的美学,池核就很具象了。


池核以游泳池、水族馆等 水域场景 为主,核心内容多是清澈、无底或是昏暗的池水,很像是废弃很久的游泳馆,同时画面色调多为冷色。


图片

图源@kioly.



有趣的是,以上几种核类美学,似乎都能给人带来 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而这种有趣的心理现象,既有个性问题,又有整体原因。


譬如怪核中洋娃娃的恐怖感,可能来源于当某类物体外形接近人类时,达到的恐怖谷效应;池核中的平静的恐怖感,唤醒人类天生对自然的恐惧或者密室恐惧。


图片

图源@Swimming pool



而说到广泛原因,则是因为核类美学常常通过压抑感迫使观者直面以下议题:


场景的荒诞性暗示生命意义的缺失,场景的冲突性暗示美好回忆可能掩盖伤痛真相。


这种压抑感既是审美体验,也是对 社会与心理问题的隐喻性揭示 。它带来的莫名的恐惧感恰恰反映了我们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对“真实感”的渴求与对“失控感”的不安。


图片

图源@玛卡瑞纳



图片

核类历史



那么,聊了这么多核类美学,“核”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作为一种 审美风格的后缀 ,“核”最早并不属于时尚。


它诞生于音乐圈,并且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和叛逆性,比如硬核(Hardcore)、朋克核(Punkcore)、垃圾核(Trashcore)等,用以区分这些更激进、更强调破坏性的曲风。


图片
图源@PARACOSM


但它并未止步于音乐,而是衍生出 一整套视觉体系


举个大家易懂的例子,当我们说起朋克核时,想到的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甚至包括了皮衣、铆钉、破洞裤等一套具有鲜明属性的穿搭,甚至是一种反叛社会的姿态。


图片



接着,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这种风格被提取、拆解,进入到 更广泛的亚文化领域


像是哥特核(Gothcore)带有阴郁、神秘的黑暗美学,蒸汽核(Steampunkcore)融合了维多利亚时代与未来幻想,而近几年流行的千禧核(Y2Kcore),则是对2000年代流行文化的视觉再现。


图片

图源@bunny



以至于最终,演变了今天社交媒体上“XX核”的流行趋势。


如今的核类美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社交媒体上,几乎任何风格都可以被冠以“核”的称号,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 并列 ,也有 从属


比如同属于“怀旧风”的美学,可以细分为千禧核、90年代核(90s core)、复古核(Vintagecore)等,它们并列存在,各自对应不同的时间切片。


图片

图源@新的角度



而在一些更具包容性的风格下,多个“核”可以彼此从属,比如机能核(Techwearcore)就包含了赛博核(Cybercore)和反乌托邦核(Dystopiancore)等支流。


但正是因为“核”作为后缀的灵活性,使得它逐渐从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演变成了一种标签化的拼贴游戏。


图片

图源@SUSU CLUB 苏苏



图片

核类泛滥



不过今天区花想聊的是,如今的时尚界,核类泛滥成灾,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这种趋势?


毕竟光区花,就写过Blokecore、Balletcore等各种风格。


当然,这和近几年时尚品牌(尤其是头部品牌)开始 大规模地引用各种核类美学息息 相关。


图片



从Balenciaga对反乌托邦与赛博核的演绎,到Diesel对千禧核的极致推崇,核类美学已经成为 品牌讲故事的捷径


其实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


在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时尚品牌需要不断制造热点,而“核”提供了一种既有文化底蕴,又能快速传播的概念。


图片

图源@Lakewill



一个新系列不需要详细阐述,只需一个“XX核”的标签,就能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


但问题在于,过度消费核类美学,会让原本承载情绪和文化表达的视觉符号,变得空洞无物。


这种趋势正好印证了 鲍德里亚关于“拟像”的理论 :当文化符号被一次次复制、消费,它们最终会脱离原本的意义,成为一场视觉狂欢的空壳。


图片



区花觉得,当核类美学原本的反主流特质被消费主义改造为一种包装,它们就不再是某个群体的身份认同,而变成了短暂的流行趋势。


而最终,这些“核”也会像曾经风靡一时的极简风、性冷淡风一样,被市场抛弃。


所以当我们反复看到这些大差不差的名词时,会觉得今天时尚界对于核类美学的狂热,不像是文化的进步,更像是 消费主义周期性的自我更新


图片



而区花所一直强调的时尚源于个性表达的本源,或许恰恰不在这些已经被市场定义的“核”之中,正在于那些不被命名的、尚未被消费化的风格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