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时,有一个叫潘岳的知识分子,他写了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在这篇文章里面,他认真探讨了宗教是麻醉人民鸦片的这个观点的来源。他说到,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里提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这里,马克思用形象化的语言显示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在马克思的原意中,对宗教的这一功能并无褒贬之意,况且比喻性的描述也不能作为本质判断。但列宁在解释这句话时,创造性地加上了“麻醉”两字,即改为人们所熟知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把原来“人民对宗教的需要”变成“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
从潘岳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提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时候,马克思本来的意思是指出宗教是那些苦难当中人民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安慰。在马克思的论点中,并没有批判宗教和否定宗教的意味,而是正确地指出宗教对于苦难中的人们有一种精神(心灵)安慰的作用。潘岳更进一步指出,宗教劝人为善的精神,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生于文化,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更是如此。我想潘岳的话在这里真的是非常精辟。
他告诉我们说,
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而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更是如此。
他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原来在马克思的宗教观当中,宗教并不是一个消极的、麻醉人民的毒品。乃是人民一种正常的精神需要和精神安慰。潘岳更进一步指出,宗教不单是一个精神上的安慰,而且宗教信仰也是人们道德的支撑点,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自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