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好与坏,影响不了低龄观众的消费热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真正的好作品缺乏判断力。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共鸣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火起来,据称一些剧集的收视率已与春晚持平。在消失于荧屏多年之后,反腐电视剧的再度崛起表明,现实题材一旦与真实接壤,所产生的反应将会是出乎意料的。
“沙李CP”(沙瑞金、李达康)、“海猴子CP”(陈海、侯亮平)等各种CP组合频出,陆毅成全剧“颜值”担当,李达康圈粉无数“大叔控”……低龄观众用萌心解读剧作,以腐眼看待反腐剧,成为《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的一大盛景。年轻的观众以他们的方式,参与到把《人民的名义》更深地推送到更多人的视线当中。
《人民的名义》剧照
与同时期其他电视剧相比,《人民的名义》无疑是异类,但得到的待遇却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流行剧一样,迅速被网络娱乐的汪洋大海所包围。对于出品方而言,这是好事,起码表明观众对这部严肃剧没有见外,没有冷眼旁观任由它独自精彩。再深一层次看,年轻观众虽然只是从周边来消费这部电视剧,但捧场就是爱,如果电视剧传达的价值观与他们有隔阂,照样会被弃之一隅。
放在十几年前,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人民的名义》,没准会被认为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但到目前为止,官方媒体、出品方、创作者都对娱乐化《人民的名义》保持了认同甚至乐见其成的态度。由此可见,围绕新媒体所形成的娱乐话语体系,似乎成了非官方的“主流话语”。
无论你喜不喜欢,年轻人都会霸道地用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爱憎,如果没法扭转这股话语潮流,那么选择适应和融入,未尝不是一种顺应大势的策略。
基腐文化、颜值追逐、卖萌取宠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属于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已经与主流文化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彻底地分道扬镳,对于言语的管制以及对于风潮的批评,要么如绳绑风,要么如石坠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起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语言的堕落,但习惯了之后会发现也无非是一种正常的存在,起码它并不比假大空的官话、套话更令人厌恶。穿透这热闹的网络流行文化背后,往往能看到通透的人心。
擅长在各种烂片、烂剧中寻找乐趣的低龄观众,与其说他们在互联网上自娱自乐,不如说是他们借此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影视作品的好与坏,影响不了他们的消费热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真正的好作品缺乏判断力。《人民的名义》豆瓣打分最高时达9.1分,也客观证实了该剧在受众那里的被欢迎程度。
当需要糊涂时,观众在娱乐,当需要明辨时,观众一样在娱乐。娱乐是表面的、一次性的、快速的,也是擅长制造迷雾、打掩护的,给真理穿上一层罩纱,已经成为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人的一种本能动作。
通过剧作本身看,《人民的名义》也是尝试把一些严肃的、正经的价值观,用贴合年轻人的方式包装并表达出来。在侯亮平、陈海、陆亦可这些年轻的反贪工作者身上,其实已经可以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完全有别于长辈的话语方式与情感表达方式,捧着手机看舆情,讨论社交媒体上的网友评论,时不时地对信息时代发表点高见,这其实已经是网民们的日常。
低龄观众追捧《人民的名义》,不排除是从这些角色身上,体会到了年轻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在场感。而且,在我们特别关注语言风格、讲究语言技巧的文化背景下,剧中人物的生活化表达,拉近了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
《人民的名义》是题材与尺度的突破,也是电视剧语言的突破,正是因为如此,网上一片沸腾的娱乐化解读,并不会消解剧作的严肃性。
通过这一剧作的成功,也会发现制作出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并不难,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共鸣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