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苏省2024年的GDP攀升至13.7万亿元的高位不同,广东省交出的成绩单只有“实际增长3.5%,14.16万亿元的GDP”,低于多数网友的预期。粤苏两省的经济规模差距拉近至4626亿元,而且是再一次拉近。
再度拉近差距,这个词最近几年经常出现
由于基础很雄厚,广东省的经济规模继续在我国各省份中领跑,但GDP的新增数量“这个第一名,却被江苏省霸占数年了”。以至于多家权威媒体都在重点报道这个卖点,无疑是在变相提醒我们:
若广东省再不努努力,或者是江苏省再高歌猛进两至三年,这个GDP新增数量与GDP规模总量的第一名,都将变成“苏大强”了。由此,引出一个被网友们津津乐道数年的疑问,江苏何时赶超广东。
在正式回答这个疑问之前,南生认为:与江苏省的GDP赶超广东省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何时实现赶超的问题相比,
搞清楚广东省经济发展势头在最近几年出现哪些困难与阻碍,要更加的重要。
首先是房地产的拖累,与江苏相比,广东经济更加依赖地产及其衍生产业,例如家电、家具、建材等。以2024年为例,江苏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幅度为10.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8%。
而广东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却高达18.2%,新建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更是超过了20%,这还是建立在“2024年全年的降幅相比前三季度略有收窄的背景下”的。
两省的地产都在下降,但广东却是硬着陆。
其次是粤苏两省的产业结构特性,江苏省的强项是中上游,广东省的下游产业占比更高。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我们听到过的广东企业数量更多,例如:中国平安、招商银行、腾讯、顺丰快递。
还有大疆无人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华为手机及大量其他的电子产品。
但大家能一口气说出哪些江苏省的企业呢?
这就是两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下游产业领域,广东更强。
这是优点,但也是弊端!由于贸易战、科技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内部需求复苏滞后,这对较为依赖居民消费的广东省企业而言,发展的压力更大。
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的提升力度较低,进而直接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继续以2024年为例,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4.5%,而江苏省却增长了1.5%。
还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江苏省在2024年实现的金额为4.7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广东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金额却仅增长0.8%,在人口占据较大优势背景下,金额却只有4.79万亿元,险些被超过。
在消费、投资,也就是内部需求层面,广东省产业结构由于更加偏向消费端,与江苏省相比遇到的阻力更大。在对外贸易层面依然如此,虽然广东省的进出口商品总金额再一次领跑全国。
但在全国占据的比例已跌破20%(如上图),而江苏省由于工业企业的强项在“上游、中游”,即使部分供应链转向了越南、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但零部件、中间产品、装备与设备产品的出口韧性更强。
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口径统计,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占比在12%至14%区间内小幅波动,如下图。广东省的占比却跌破了20%,而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时还有25%呢。
美欧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从中国迁移政策,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供应链的下游——直接面向消费端的工业企业最先遭遇风浪,而上游与中游产业却因为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的制造业及其厂房扩张需求。
带来了数量可观的零部件、中间产品、装备与设备产品的出口订单。这并非是说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很差,而江苏省的制造业结构很好,南生强调的是:
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两省在遭遇同一问题时。
表现出来的韧性是不同的
,当内需复苏滞后时,广东省受到的冲击要更大。当内需相对旺盛时,广东省存在着的那些“大量直接面对消费端、面向信息与软件服务、地产与金融等产业”会更加耀眼。
使得江苏经济快速接近广东的另外一个核心原因是:
江苏省的发展较为平衡,苏北地区也在近些年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而广东省却依然在依赖珠江三角洲地区,非珠地区发展严重滞后,得重视起来。
与长三角有着明确的核心——上海市,与江苏、浙江、安徽等各地的城市形成了“雁行结构”。尤其是上海市的定位,是我国重点建设、打造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与文化中心。
而粤港澳大湾区,说是有香港、深圳、广州这三个核心。但深圳的优势是经济、科技创新,广州市认为自己的综合实力更强,香港是貌合神离,表面上高呼整合大湾区的各项产业,但总是说的多,做的少。
三个核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若各自为政,不能拧成一股绳,这个“优势就只能是潜在的了”。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深圳做的热火朝天,香港装作没看见,广州表态是“反对内卷”。
半年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行业论坛说:不能再这样卷下去了,没有效益的企业将不能生存啊。
这句话在大方向上是没有错的,但站在推动大湾区产业与能源转型角度来看,却是有问题的。他本应呼吁广州与深圳的汽车产业领袖们如何更有效地整合,扩大与壮大珠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链。
但现实却是广州与深圳在汽车产业领域的竞争关系,远远大于合作关系。由于广州转型的滞后,深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吃着传统内燃机车的蛋糕”。形成1加1小于2的局面,不利于广东整体的壮大。
那江苏省的GDP会超越广东省吗?
南生认为这个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但几率不大。不能仅看最近几年的情况,就匆忙下结论。往前朔,GDP增长率从来都是几个重点省市在交替领跑。广东省的基础依然在,人口也更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也占据优势。
等内循环加强,尤其是等深圳市人口结构达到相对稳健状态——当越来越多的外地来深圳的就业者安定下来后,不再将大量的收入带回老家消费、购房,而是就地消费与投资后,又会形成一波动能。
南生依然相信广东省会在我国GDP榜单中“霸榜”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大湾区的产业、科创、金融、物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稳步推进中。虽然不及预期,但仍在前进——这一点很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也很高,发展的龙头必然是深圳市。虽然远远不及上海与北京,但上海与江苏毕竟是平级的,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内剔除“上海、浙江、安徽”后,江苏省能吃到的蛋糕总量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