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由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作为艺术节支柱性品牌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是目前中国最具有国际性、演艺界层次最高、最注重成效的国际性交易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坊间八卦  ·  汽车之家卖了! ·  9 小时前  
佳木斯广播电视台  ·  买这些车型,减免购置税→ ·  昨天  
佳木斯广播电视台  ·  买这些车型,减免购置税→ ·  昨天  
有车以后  ·  智驾必须有激光雷达?除非开的是阿维塔 ·  2 天前  
宁波民生e点通  ·  进口“大奔”提车四天竟然出事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戏曲廿年,粉墨春秋书华章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 公众号  ·  · 2018-11-05 15:00

正文


11月4日,由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承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三棱镜艺术合作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在沪召开。本届论坛以“ 粉墨春秋书华章 ”为题,回顾历程,展望未来,嘉宾用主旨演讲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思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的“ 戏曲二十年 ”。


1999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隆重开幕。作为中国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级艺术节,它孕育在兼具全球化与传统性的上海,成为与城市共同发展前行的旗帜。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又正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二十周年;本届戏曲论坛重新梳理过往二十年累积的一大批当代戏曲原创精品,邀请其中的参与者、创作者、推动者、见证者,从他们的角度表达对中华戏曲在当代舞台成长二十年的不同主张。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演过的戏曲剧目有22部获得过文华奖,19部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显然,艺术节已经成为戏曲艺术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综合展示平台之一。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 王隽 首先以简短的话语回顾了艺术节的二十年积累,搭建平台,激活创作,从前年开始的艺术节论坛版块更是开放设置“戏曲论坛”,广邀当代戏曲领域的业界实践者和专家学者,百家争鸣。以期直面戏曲存在的问题,凝聚中国当代戏曲艺术的创造,共谋新的发展。


实际·实践·实感

“出人”、“出戏” 一直是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回顾二十年历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弘扬传统、鼓励原创为核心理念,让中华戏曲在当代不断绽放活力。而很多具有代表性甚至标本意义的艺术家,在这二十年间也经历了观念、方法的转变;在艺术节的舞台上,他们用剧目表达着自己在不同时期对戏曲艺术的想法、探索和实践。论坛第一版块聚焦“人”和“戏”,以2个主旨演讲和1个分组讨论,从个案剖析到群体观点,透视当代戏曲艺术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上所展示的总体走向和格局。


从创作剧目《董生与李氏》《石榴裙下》《韩非子》到创办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大师班,著名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 卢昂 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 “戏曲如何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的自我思考。他说道:“对比国外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艺术,中国戏曲是幸运的”。虽然经历风雨沧桑,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能够坚挺过来。这是因为每到困难重重的时候,中华民族总是有一批文人志士延续着我们的文脉。


随后,著名剧作家 李莉 “多元文化交汇格局下的戏曲原创” 为题,讲述了她的创作历程。她谈到:“多元文化应该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形成以本国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家争鸣的概念”。作为艺术节戏曲剧目编剧之最,面对创作的实际,李莉又说道:“这就需要创作者必须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必须尊重传统,给戏曲表演空间”。


中国故事·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艺术节犹如一台时光机,在无形中记录了当代中国最顶尖的戏曲艺术家们在这重要的20年间所走过的探索、转变和收获之路。一台台精品力作的背后,是这些艺术家对戏曲发展的看法和主张。站在20周年的路口,艺术家们、创作者们又有怎样的思考?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者 罗怀臻 谈及了他的体会。1999年,上海淮剧团新创剧目《西楚霸王》引发了去乡土化、去传统化的“地区戏曲反向运动”,谈及这一次创作,他说道:“改革开放的40年,前20年是我们大步流星的走向城市化,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的历程;后20年,地方戏曲开始呈现再乡土化”。


随后,上海徐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徐俊 ,用《玉卿嫂》《第一次亲密接触》说明了中国戏曲如同取之不尽的宝藏,更是作为导演一个非常重要的手中武器。


面对戏曲表现手法对戏剧创作的有效性影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导演 孙惠柱 则直接表示:“不要简单的把戏曲和过去落后结合起来,事实上从我们创作的剧目的国际反响来看,很多外国人喜欢这些戏曲作品,这里面的人物彼此熟悉,而我们中国的戏曲表现手法更能够展现出剧中的人物特性。


与前者相比,演员作为舞台的直接表达者,对于“艺术节”的舞台有着更多的实感。远道而来的著名京剧演员 程联群 以“学习、感恩、敬畏”形容了参加戏曲论坛的心情,她更表示作为一名来自重庆的京剧演员,他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职守。她说道:“对于京剧艺术,一定要纯粹,一定要正宗,一定要精益求精。初心不改性,无论怎样我们京剧还要姓‘京’,这样才能更加丰富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


随后,四次登上艺术节舞台,来自戏曲创作一线的著名越剧演员 吴凤花 ,更是带着刚刚完成的新作来到现场,她说道:“作为长期服务于基层的创作团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不仅努力尝试探索城市市场,也在追寻传统剧目的传承”;从剧目创作到人物培养,绍百始终坚持‘两条腿走’,不忘初心前行。吴凤花还表示:“我会在我喜欢的舞台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同时希望年轻朋友的传播,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我们的剧场,让铁杆老观众同样喜欢我们的中华戏曲。”


戏曲现状·戏曲魅力

在20年的历程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搭建了良好的区域、国内和国际交流平台,以“引进来”与“推出去”并举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令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院团和艺术家得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展望未来的发展,如何继续发挥国际艺术节的平台作用,下半场着重聚焦并讨论。


开场,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 林宏鸣 “戏曲发展的悖论与‘双传’模式” 为题,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林宏鸣首先用数据为我们展现了当代戏曲演出市场现状,也以实例说明艺术节在20年发展过程当中,对于戏曲的重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国戏曲演出的场次稳步上升,观众人次稳步上升,但是戏曲票房收入依然直线下降。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走出去”,如何“请进来”;他谈到:“只要走的出去的文化,首先应在本国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国内普及力度,让戏曲在中国人当中有影响和地位作用,与此同时才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的魅力”。


著名昆剧演员 张军 ,以他的艺术节委约作品《我,哈姆雷特》以及园林版“牡丹亭”为例,分享了自己在戏曲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心得体会。诞生于2010年世博会的园林版“牡丹亭”深刻反映了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走到国际舞台,更应当运用好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这其中艺术节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另一部代表作品《我,哈姆雷特》更是直观的反映了传统戏曲与世界上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方式、不同的艺术表演方式的碰撞火花,也让张军直言道:所谓的传承和创意,不仅仅是展现好看的表演,更是在国际舞台树立我们的文化尊严。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下半场的讨论环节,如何发挥艺术节对戏曲艺术的平台作用,各位嘉宾各抒己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