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外界有多大争议,创立不过3年的拼多多还是上市了,不仅上市了,而且开盘大涨超过40%,也使得创始人黄峥的身价一跃达到150亿美金,甚至超过了刘强东。不过有意思的是,黄峥并未出现在纳斯达克敲钟的现场,而是在上海和消费者一起欢度这个上市时刻。如果说阿里在美国上市时带了几位“用户代表”敲钟是一个突破的话,那么这次连老板都不去现场只有路人敲钟显然开创了另一个先河。
尽管最近有很多家企业都在上市,未来也会有更多家企业在谋求上市,但你必须要看到,拼多多和他们还是不一样的。从小米开始的这轮上市潮与其说是瓜熟蒂落,不如说是行情所迫,毕竟大家都创业七八年了,资本也不是银行贷款,总要退出赚钱啊。而这一轮里最骄傲的小米花了七年实现了1000亿的销售,而拼多多只用了两年多就实现了。而小米用了八年实现了差不多四百多亿美金市值,拼多多三年也做到了三百亿美金,别忘了,小米的创始人可是拒绝过投资马云、马化腾的行业泰斗雷军老师啊,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拼多多是个跳级生大家也不会有意见。
所以拼多多的上市比其他公司来看还是从容很多的,毕竟拼多多还是在高速增长的,而并非强弩之末,上市对于黄峥来说只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阶段,而不是一个成功的标志,所以他甚至没有去现场敲钟,更不用谈做一个巨大的锣来搞笑了。
黄峥能够跳级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天资聪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有贵人相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显然就是带着黄峥和巴菲特吃饭的段永平了。对于段永平的敬仰,我也是滔滔江水绵延不绝的,虽然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听过这个名字的人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他创立了步步高,后来又分化出了OPPO和vivo这两家手机巨头,黄峥也表示,自己是段永平的第四个徒弟,另外三个徒弟则是: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以及步步高教育的金志江。其实我佩服段永平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创立了这几家企业,而是他拿着创立这几家企业赚的钱,又去买苹果的股票,最后买成了苹果的个人大股东。后来遇到一个投资行业的朋友则跟我讲说,他最佩服段永平的则是两点,一个是巅峰的时候可以急流勇退,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另一个则是急流勇退的时候还能带着他的老战友一起退,为年轻人扫除了障碍。
段永平最为核心的一个经营之道或者说价值观就是两个字“本分”。你会发现OPPO、vivo做到全国第二第三了,你都很少见到他们的老板露面,不像那些做个第四、第五名的整天在敲锣布道。
在当下的电商环境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在淘宝和京东的覆盖下,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大的机会了。而拼多多就这么杀出来了,还是让人非常意外的,按照大部分人的想法,如果有人能在电商中做出点什么新事情,那么大概率应该是网易严选这种消费升级平台,为什么会是拼多多这么一个“消费降级”平台呢?
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会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你是不是真的理解用户。第二个维度则是,你是不是真的理解拼多多到底是什么?从前者来看,我们去看这两年的明星创业企业,比如今日头条,比如快手,你都会不由自主的涌现出一个词“low”,当然这些人看拼多多也不例外。但真相却并非这么简单,一个更为准确的表达则是,有话语权的评论者其实已经脱离了中国的底层民众,把北上广的需求就当做了一切。但却没有看到更广袤的主流人群是如何进行他们的互联网生活的。甚至,他们应该觉得微博网红也是Low的,或者微信里的微商也是Low的。从后者来看,拼多多到底是什么?是一个电商平台么?其实从我的角度来看,拼多多更像是一个电商游戏。
在招股书里,拼多多自己的描述是这样的,“拼多多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它不光高效地做信息的匹配,还不停地模拟着整个空间里人群的群体情绪,并试图对整个空间做调整,让群体的体验更加开心。”用一个简单的话说,其实就是一个电商游戏。这个游戏甚至可以称之为“大家来砍价”。从拼多多敲钟的代表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特点,在美国的张怡曾用一分钱在拼多多上获得了一部IPHONE,而在上海敲钟的来自北京的杨靓婧一家,则是经常把价格砍到0的砍价狂魔。换个角度理解,他们本质上就是这个游戏的高级玩家。
如果你这么去看,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拼多多能在腾讯生态中如鱼得水了,也能理解为什么其他电商平台在微信上举步维艰了。因为微信从来不是一个流量生意,而是一个游戏的生意,你把生意做成游戏,你就能快速爆发,如果你做成流量入口,那么给你个九宫格位置也没什么用。看透了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拼多多能够崛起,为什么腾讯这么重视,其核心和本质,还是因为拼多多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游戏电商之路,甚至你还能从中看到一些抖音的意思。
而从另一个方向来看,一个游戏里面出现一些瑕疵或者不好的地方,用户会不会放弃这个游戏?从我多年来的经验来看,不会的,游戏最本质的东西还是核心玩法。只要核心玩法不出问题,有些体验不好的地方也无伤痛痒。这也是为什么你用电商购物体验去套拼多多,却发现结果完全超出理解的核心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黄峥之前有个创业项目就是做游戏的。
作为一个形成规模的新电商模式,拼多多对行业的启发还是很大的,这一点希望有争议的人都能沉下心去看一看。最近几年电商的模式一直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也有很多新的东西出来,但最终都没有做大,比如说微商模式,网红电商,都是社交电商中的成功尝试,但最终没有做出大规模的企业,证明了这个模式的本质就是碎片化而非规模化。所以,黄峥说拼多多不是社交电商,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再比如说,消费升级的网易严选,甚至小米供应链模式,本质上在我看来这些严选模式其实就是山寨品牌化的模式,给山寨产品做一个品控和统一设计,同时赋予一个新的品牌名称而已。
我不太理解这些人对拼多多的优越感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假如拼多多改名叫拼严选,或者拼多多供应链然后提供更加便宜的产品就会让人觉得逼格更高一些呢?其实大家都是便宜货,又何必分什么彼此呢?便宜并深受广大基层用户的欢迎好像就成了一件没有逼格的事情,这种互联网产品的精英主义其实不值得称赞。能够真实的发现广大用户的真实需求,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推广我觉得才是更有价值的洞见和更高级的互联网产品观。他们做的可能不受北上广待见,但确实真实中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