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琦:
有一次,习书记和我们通讯组的同志专门开了一个会。他对我们说,当前通讯报道的作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造好舆论,为改革的新生事物撑腰杆。第二,搞好调研,为改革当中发生的问题找答案。第三,总结经验,使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新生事物日趋完善。
我先举个例子讲讲“造好舆论,为改革的新生事物撑腰杆”。
当时,我们县里有一个油泵油嘴厂,1000多人,是正定县最大的企业,一度濒临倒闭。习书记为了解决这个厂的问题,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他到无锡市考察期间,从当地一家企业聘请了一位叫邱斌昌的同志到正定来管理这个厂。邱斌昌同志很能干,很有管理才干和业务能力,他把无锡的经验带过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快就让这个厂起死回生了。但这个厂子里有些人却不停地闹事,不断告状,反映邱斌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就想把这个事深入调查一下,了解清楚原委。
我之前对邱斌昌并不熟悉,经过了解,知道他原来是无锡某国营工厂的一名经理。习书记把他从无锡聘请到正定来,他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做出的牺牲很大。这些人一给他闹事、告状,给他的压力很大,他就想打退堂鼓,回无锡老家去。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其实那些人告的状全都是瞎编的,邱斌昌并没有任何违纪行为,做人也一直规规矩矩,工作一直兢兢业业。有人告他的状,原因是他一来正定,就当了这个厂的领导,导致以前管理无方的那些领导下了台,再加上厂子里排外情绪作怪,就对他进行一些无端的攻击。
我们根据这个情况,写了一篇文章《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有一篇通讯《无私的奉献》。通讯后面还有评论《营造宽松环境,当改革靠山》。这些稿子宣传了邱斌昌同志为正定奉献、爱岗敬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诸多事迹。我们写好了文章,经过习书记同意,就拿到厂里去宣传,同时也在报纸上刊登了。
我们所写的文章、通讯和评论,明确地表明了县委和县政府的态度,让很多谣言不攻自破,也使对邱斌昌不利的局面一下子扭转过来了,给他继续推进厂里的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情况下,邱斌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情绪也高了,干得更出色了。后来,县里还表彰他,把他评为“优秀企业家”。从那以后,厂里少数捣乱的人也偃旗息鼓了,工厂不仅生产始终保持正常,也恢复了堂堂的正气。
按照习书记的要求,我们通讯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就是“搞好调研,为改革开放当中发生的问题找答案”。
在1984年春节前后,县里按照上级要求,对村级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经过调整,干部平均年龄下来了,队伍更为年轻化。但我们的具体做法还是“老中选青”,原来班子里的这些干部,大多数还是“粮棉干部”,只会抓农业,对工副业等产业一点经验都没有。结果是,全县调整班子力度倒是挺大,表面上做到了干部年轻化,但工作却没有什么起色,老百姓对此很不满意。
习书记说:“既然老百姓不满意,咱们就下去搞搞调查。咱们县有222个村,看看搞得好的班子是怎么搞的。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并搞一个方案出来。总体来说,选干部,不应‘老中选青’,而应‘青中选优’,应该把那些懂技术、有能力的人选上来,让他们主持工作。”
习书记这个意见,县里很认可。后来,经过细致的调研,汇集了各种问题,发现并树立了一些做得好的典型。根据调研结果,县里又搞了一次班子调整,把握的原则是:谁能带领群众致富,谁上台。这次调整,使班子成员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对推动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件事自始至终,我们通讯组不仅参与了调研,而且在第二次班子调整之后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青中选优”》,后来发表在1984年10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人民日报》还配发了评论文章《赞“青中选优”》。
习书记要求通讯组做好的第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总结经验,使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新生事物日趋完善”。这也是极具针对性的。改革有它的生命力,有它的创新优势,但自然也有它幼稚、不太成熟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逐步在实践中总结、深化、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遇到的问题当中做好总结工作,时时刻刻端正方向。
我们县里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把正定北面、东面、南面三面环石家庄的地理特点充分考虑进去了。经过习书记和其他县领导讨论研究,“半城郊型”经济就成为我们县一个工作方向。习书记曾经形象而风趣地说:“根据市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方面的需求,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商品,既为他们服务,又‘掏他们腰包’,这符合正定的实际情况。”
按这个思路搞了以后,效果很好,工副业发展有方向、有目标了,产品也有销路了。但我们在调查当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生产总是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只生产一些生活上常用的东西,档次比较低,价格又便宜,所以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总是上不去。我们将这些情况向习书记作了汇报,习书记经过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提出进一步拓宽和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把产品的附加值搞上去,逐渐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大科技含量,使商品生产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从习书记主政那个时期,正定的乡镇企业才开始把“调结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奠定了今天良好发展的基础。
习书记来了以后,我们通讯组把握上面这三个要点,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使正定的通讯报道工作突飞猛进。再加上习书记的人格魅力,记者们也喜欢来采访他,这样我们的劲头就更高了。当时,我们发稿的数量和质量在全省都是第一名。后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河北省内的媒体已经不够我们“折腾”了,我们的稿子经常在大报上发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全国性大报纸都发过我们的文章。我统计了一下,习书记在正定那几年,我们前前后后在大报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
不是发表文章多就行了,习书记对我们文章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特别是那些往大报送的重要稿件,第一时间都会交给他看,请他修改把关。他经常给我们提的一条要求就是:新闻报道稿子里面,千万不要说大话、空话,千万不要炫耀,更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来写这些东西,该怎样就是怎样,不要形容,不要粉饰。习书记对这一条要求特别严格,卡得比较紧。按他的话说:“不要说‘过头话’,‘沽名钓誉’要不得。”再一个,他还要求有关数字一定要核实准确,错误的和虚假的东西绝对不能出现。
后来,我们因为通讯报道长期在全省领先,被评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通讯报道先进县,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在我们县里,习书记还亲自奖励我,授予我“县委书记县长特别奖”。
虽然一年到头很紧张、很累,但我们在工作和奉献中得到成就感、得到乐趣,心里就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感到很充实。这也是我在习书记那里学到的一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