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中有言:“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有些事,管了就是错;有些人,一聊就心寒。
随着年龄增长,对人对事的态度也开始成熟,是时候收起任性,放下期待。
人过四十,莫管二事;人到五十,莫理二人。
利益纷争的事,莫管
莎士比亚曾说:“钱是一根伟大的魔棍,随随便便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模样。”
利益这面照妖镜,映照出人性的多面性。身边有利益纠纷的事,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中立,不轻易卷入。
因为一旦卷入,就有可能面临无法预料的惨重后果。
晋朝有一位贾皇后,有权有势,为了不让太子抢走自己的权势,她想废黜太子。
一位叫刘卞的大臣是太子的亲信,他想先下手为强,笼络另一位大臣一起废掉贾皇后,但这位大臣没有同意。
偏偏两人的谈话被贾皇后的探子听到,没多久,贾皇后就把刘卞调到雍州。
随后,她还捏造罪名,将刘卞投入监狱,判处死刑。
本有着大好前程,却因为参与他人利益纠纷自毁前程,刘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正应了那句话:利益如潮水,涨落无常。
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利益纠纷难以避免,但情况越是复杂,我们越要明辨是非。
得失面前,保持冷静;纷争面前,保持清醒。
远离没有直接关系的纠葛,以一种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全局,方显人生智慧。
别人的闲事,莫管
听过一个笑话,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细心的唐僧发现孙悟空的上衣有个洞,便偷偷给他用针线补上了;没过多久,唐僧发现补好的地方裂开了,于是又补上。
来来回回补了很多次后,孙悟空忍不住问唐僧:“你把洞缝上,我的尾巴往哪儿放呢?”
清代文学家郑燮有一句诗:“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助人为乐本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最好的帮助,应该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使人心怀感激;而不是自作多情、强买强卖,硬塞一个人情。
心理学中有一个“刺猬法则”:风雪交加的寒冬,两只刺猬依偎在一起取暖,它们面临一个难题:
靠得太近,对方身上的刺扎得自己生疼;离得太远,又取不到暖。
于是,它们一会儿分开,一会儿依偎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一会儿又依偎在一起……
在反复经历刺痛、受冻之后,它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伤彼此。
刺猬如此,人也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关心、互相支持;但也需要彼此尊重、保持距离。
很多时候,我们自作主张帮了别人,但可能别人更喜欢自己安排一切;
我们以为别人需要帮助,但可能别人更希望我们注意边界。
修自己的佛,不掺和他人的因果,才是成年人给予彼此最大的尊重。
自私自利的人,莫理
《论语》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自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人情冷暖不考虑,他人感受抛一边。
这样的人,不值得深交,也没必要深交。
网上有一位博主,每天都自己做便当,色香味俱全。室友看得羡慕不已,于是想付费请博主也给自己做一份。
博主同意了,精心为室友准备了一份便当,没想到室友吃完之后,反过来声讨博主“要钱”的行为:
“做一份便当也是做,做两份也是做,顺手的事,竟然真收我的钱,真是掉钱眼里了!”
博主十分生气:“食材不要钱吗?我做饭不花时间吗?再说了,明明是你自己提出付费的!”
她气急了,拉黑了室友,不再与她合租,并在网上曝光了这件事。
很多网友支持博主的做法,指责室友:“得了便宜还卖乖。”
长期与自私的人相处,是一场精神与情感的消耗战:
这类人只会索取,不懂感恩,次次都要你无条件付出,就像填不满的无底洞;
同时,他们又缺乏同理心和共情力,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不出任何支持。
因此,搭理自私自利的人,是对自己有害无益的投资。
请记住,人到中年,只有愿意付出、懂得尊重的人,才值得我们花心思维系。
与自私自利的人划清界限,能减轻心理包袱,使你未来的人生走得更稳。
怨气连天的人,莫理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她曾经的一位上司,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只会看到不好的、消极的一面,几乎一整天都在抱怨:
管财务的人办事效率太低;
做行政的人整天只知道摸鱼;
其他部门的人都针对我们部门……
原本网友觉得上司挺有责任感,跟着上司能学到东西,但相处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也产生了变化:
以前自己积极乐观,慢慢地,她也只会看到身边人的缺点,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正当她疑惑自己怎么了,上司突然离职了。生活最大的负能量源消失后,她发现自己渐渐又变得积极了起来。
这让她意识到:原来长期靠近怨气横生的人,自己也会被传染。
心理学中有一个“情绪传染实验”:
让一个积极的人和一个消极的人共处一室,半个小时后,消极的人还是充满负能量,积极的人却变得闷闷不乐。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人负面磁场的影响。
当别人负能量太多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影响,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按下暂停键,告诉对方:“对不起,我要回避一下。”
第二,在情感层面与负能量者分离。比如,不去想对方的负能量言论,理智分析对方的心理动机,避免感性层面受到影响等。
第三,赋予自己更多的积极能量,多做取悦自己、满足自己的事。
就像作家刘瑜说的:“远离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别人。”
你不必邀请所有人进入生命,但必须守好自身的能量。避免内在世界的消耗,就是给自己创造一片精神净土。
点个“在看”,愿你余生不添烦忧,顺心如意。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知名主持人自曝濒死经历:人这辈子,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作者:芒来小姐。责任编辑:毛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