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是中国领先的新商业媒体,提供最新锐最具深度的商业报道。我们强调趋势与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雷军称SU7Ultra车标是金的#】去年 ... ·  11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小鹏推出5年0利息0首付政策#】 ...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豆瓣9分,打工人必看神剧回归了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2-03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电视剧《人生切割术》(第二季)的内容,探讨了工作与生活、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新制度的探索。文章还提到了剧集中展现的记忆切割术设定以及剧中人物的故事和冲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以及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追求。

第二季通过新角色、新场景和新设定,进一步展示了人类在工作中的自我剥削和自愿接受奴役的过程。剧情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剥削、重点转移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观点2: 剧集通过记忆切割术的设定,展现了员工在工作中的困境和挣扎。

员工们被实施记忆切割术后,工作人格遭遇制度上的规训和进一步的自我剥削。剧情展示了人类自愿接受奴役后,作为'人'逐渐崩坏的全过程。

关键观点3: 《人生切割术》引发了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思考。

观众思考我们是否需要回归办公室,工作是否应该继续在我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剧集还引发了对于新制度的探索,以及为了工作我们愿意放弃多少自己的思考。


正文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思考,工作还需要扮演它在我们生活中一如既往的角色吗?会不会有别的角色可以取代它?问题是,你当然可以脱离旧制度,但新制度会是什么?”
草莓脆
编辑桃子酱
来源|新周刊(ID:new-weekly)
封面来源《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打工人“最爱看的一集”终于回归了。
无愧于当年斩获的“打工人必看神剧”称号,《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刚刚播出3集,已经拿下豆瓣评分9分、烂番茄新鲜度94%的好数字。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第一集开端,就是男主角马克长达2分40秒的室内奔跑镜头。每个为卡点打卡拼过命的“社畜”,多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段“其貌不扬”的镜头其实拍了5个多月。由于好不容易拍完,剧组特意举行了“杀青派对”。【图/《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大量劝

这段奔跑长镜头的致敬对象其实是汤姆·克鲁斯,颇给人一种“bro把自己当吴彦祖呢”的诙谐感。但对于每天企图通过耳机一戴就切换上下班模式的打工人,伴着旋律和节奏,“我就是我自己世界的彭于晏或刘亦菲”。
第二季宣传片还找来苹果CEO蒂姆·库克友情客串,披露了他的“真实身份”:原来库克也不过是剧中的卢蒙大厦分离楼层的一枚新晋打工“牛马”罢了,跟现实中重视保密文化的苹果达成精妙互文。

《人生切割术》正是Apple TV+的产品。严重怀疑这个宣传片是苹果员工夹带私货的打工幻想。(图 /《人生切割术》宣传片)

正式开播前三天,剧组整了一次班味爆棚的快闪活动,把整个办公室搬到了纽约中央车站,便于现实中的观众直接“监督”主演们的工作日常。即使“都市隶人”的班味无法彻底祛除,也能通过围观别人打工而转移。
马克也无愧“天选打工人”的主角身份。在快闪活动中,他遭遇了电脑故障,自己鼓捣半天没修好,不得不拿员工手册遮住电脑屏幕,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合法逃避工作了。

在纽约中央车站快闪活动中,马克的电脑出了故障。(图/@Aaron)

或许这就是《人生切割术》最值得探讨的话题:人生当然不只有工作,但当生活变得不可控,竭尽全力仍无法修复,我们又该如何在失序中定位自我?

“我是自愿上班的”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完结时,有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位剧迷朋友把它称为自己看过的最伟大的倒叙手法作品,无缝连接,一气呵成——直到他发现,原来是自己没注意播放顺序,把最后一集当成第一集,倒着看完了整个作品。
这个乌龙事件,也算是提供了《人生切割术》最适合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养肥再看”。目前第二季已经播出3集,但豆瓣页面的热门评论之一还是“好像我也被切割了,完全忘了第一季讲了什么”。

企图从高潮戏份唤醒记忆。(图/《人生切割术》)

在“养肥”第二季之前,不妨把时间拉回到2022年冬天,从头再看一遍人被工作异化的冰冷过程。
总体来说,《人生切割术》是一部充满想象力但又“缺乏想象力”的近未来式软科幻作品。
先说充满想象力的部分。比如说它的设定:在未来,一家有着堪比“×果”高科技力的超级头部企业“卢蒙”(Lumon),发明了一种全新技术——记忆切割术。
卢蒙公司的一部分员工将接受这种手术,形成公司人格和日常人格。踏进公司大门那一刻,他们的日常人格就会陷入沉睡,身体由公司人格主导;下班离开公司,日常人格会重新接管身体,此时他们不会记得在公司里发生的任何事情。
简单地说,就是“合法”制造双重人格。每个当代打工人的梦想实现了:让另一个“我”代替“我”去工作,“我”只需要负责享乐就好。

对领导唯唯诺诺,对自己随时重拳出击。(图/《人生切割术》)

至于缺乏想象力的部分,是因为已然拥有如此厉害的技术,卢蒙公司依然实行8小时工作制,让996的颜面荡然无存。而第二季播出后,甚至有人感慨自己的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三年前还在思考工作对人的异化这这那那的,现在变成了‘已老实’,有活儿就干呗。”
看似是“牛马”的心酸笑话,但这正正是《人生切割术》的核心:当不愿被工作束缚的普通人变成了自愿奴役自己的“万恶资本家”,我们又将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逃离自我物化?
《人生切割术》的“恐怖高能瞬间”,有主角发现自己另有人格时,不同人格进行搏斗,抢夺身体管理权,堪称惊悚;也有大型垄断公司的管理方式和所谓“企业文化精神”对人性的蚕食,洗脑般剥夺个人思想。
剧集中呈现最多的,是员工们被实施记忆切割术后,他们的工作人格遭遇的种种制度上的规训,以及随之而来的进一步的自我剥削。
剧中的扎心台词。(图/《人生切割术》)
情绪惩罚取代肉体暴力,工作手册和工作理念反复洗脑,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的割裂,无所不在的监控、规训和统治……一切都让“我”成为“我”的牺牲品。
要论《人生切割术》最残忍的剧情,那就是它完整地展示了人类自愿接受奴役后,作为“人”逐渐崩坏的全过程。
第一季结局,停留在宏观数据细化部门的四位员工不惜自我牺牲,也要向外界揭露公司黑幕,进行玉石俱焚式的最后一搏。而到了第二季开头,本应燎原的星火被扑熄,成了哑炮。回归公司的工作人格,也迎来疑点重重的全新改动,走进更深一层的迷宫。
“合法童工”黄小姐,是第二季被重点讨论的新角色之一。【图/《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第二季出现的新角色、新场景和新设定,比第一季来得更扑朔迷离,明晃晃地吸引着剧迷前往分析拆解。但在华丽包装下,剧情内核也随之变得愈发复杂,不再那么纯粹地停留在工作对人的影响和改造上。

或许是因为,觉醒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激发的本能。但是,然后呢?没有人敢说自己知道答案——无论戏外戏内。

自我剥削和重点转移
正在追第二季的观众,某种程度上确实也算是正在经历“分离手术”——一半的自我拿来跟上剧情发展的节奏,另一半则拿来分析海量的新信息及其含义。
截至目前,《人生切割术》(第二季)的剧情只进行到在宏观数据细化部门“大革命”后,卢蒙公司第一时间进行的初步处理。担心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前两集还分别从公司人格(innie)和生活人格(outie)两种角度,解构了事情进度。说人话,那就是——只顾着狂塞包袱细节,剧情进度基本为零。

这张简单粗暴的PS照片,其历史原型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巴西时的游行照。【图/《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剧迷的注意力,也自然从分析剧情转移到挖掘设定细节彩蛋,大展脑补威力。比如说,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推测之一,就是女主角海莉已经被主人格海伦娜代替,作为间谍潜伏在主角团中,因为她向其他同事隐瞒了自己的公司家族长女身份。不过,编剧丹·埃里克森在访谈中说过,海莉之所以撒谎,是担心被其他同事排挤,导致团体分裂。
米尔奇克升职成为分离楼层主管,但他办公室电脑的开机画面,显示的依然是前任负责人科贝尔的名字。观众会猜测,这是不是暗示,其实他是科贝尔的另一个分离人格?到了第二集,合理解释出现了:距离事件发生才过去短短一个周末,而非米尔奇克欺骗马克时说的5个月,来不及更换名字也很正常。
米尔奇克的开机画面。【图/《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很难说这些细节分析算不算过度解读,但《人生切割术》显然巧妙地玩转了重点转移这个招式。戏外人沉迷于推理细节,短暂忘记主线内容;局内人则被卢蒙公司继续用新方式驯化。
四人小队完整回归后,米尔奇克把他们带到休息室观看视频。卢蒙公司化身为萌萌的卡通大楼,赞许了他们的起义精神,并承诺公司会为之进行改变,就此用娱乐化手段彻底消解了这场抗争的严肃性。
卡通版卢蒙公司还特意找来了奇洛·李维斯配音。在主创团队的构想中,他们希望“视频里的卢蒙大厦是非常有爱的,那个声音能让人感受到友好,还有热心肠”,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存在”。
卢蒙大厦萌化了。【图/《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同样的怀柔手段,也被用在主角团队四人身上。马克需要分离人格来分散他的丧妻之痛;一人扛下养家压力的迪伦不能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海莉的公司未来继承人身份更是最大雷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