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应对国内货币短缺及外来银币冲击的双重严峻形势,清政府最终决定借鉴西方铸币工艺,加以创新自主研发新币。作为洋务派领袖的张之洞,对币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1887年4月,张之洞通过清政府驻伦敦大使馆的桥梁作用,与英国著名的喜顿造币厂取得联系,并达成了一项造币合作协议。
1887年7月26日,张之洞正式向清政府当局递交了一份奏折,请求批准从喜顿造币厂购买新式设备,以生产本国新式银币。他明确提出,新铸造的银币重量需达到库平七钱三分,高于市面上流通的外币重量,以此提升本国货币的市场地位。经奏准,张之洞于1889年在广州设立广东铸钱局,广东七三反版”银币系列的币模,由英国著名雕刻师艾伦·韦恩精心设计并雕刻完成。
这一杰作随后被喜敦造币厂转交给广东铸钱局,这一历史事件在1888年5月19日的伦敦《Graphic》杂志上得到了官方记录。该系列银元涵盖了多种面值,如库平七钱三分、库平三钱六分五厘、库平一钱四分六厘、库平七分三厘以及库平三分六厘五。这些银元正面中央刻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刻有蟠龙图纹,俗称“龙洋”。因其币文安排方式与后来的标准形制相反,故又被称作“七三反版”。值得一提的是,该版银元的文字出自当时金石书法界的佼佼者吴大澄之手。铸造这批银元的初衷本是为了让老百姓广泛使用,以此银元逐渐驱逐外币,但由于其质优克重,设计精美,第一批银元多数都被求利者私毁或收藏起来,反而不能正常流通。
不久,张之洞就被调任为湖广总督,他原本想在广东试行的币制改革只好迁移到湖北去实施。1895年4月,武汉铸造了一种模仿墨西哥银元的湖北龙洋,重七钱二分,由于张之洞的积极推动,该批银元在长江中下游各个省份广泛流通。随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纷纷跟着这个样式大批复铸。
在湖北龙洋的铸造过程中,张之洞还下令铸造了一种特殊的湖北本省龙洋。该银元的设计与常见的湖北龙洋相似,有所创新的是,在龙面两侧各加铸了一个汉字,右侧是“本”字,左侧是“省”字,初衷是为了应对银价下跌的问题。张之洞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在湖北流通的银元,便于控制省内银元的流通数量,规范银圆和值钱的兑换比例,避免贬值。但因之前铸造的湖北龙洋已深入人心,想要再用湖北本省龙洋做代替,推行起来并不顺利,不久后就只能停铸。湖北本省龙洋存量较少,难得一见,如今该币种已被列入收藏界的大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