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博物馆书院
金钱,历史,艺术,未来! The Money, The History, The Art, The Future!与最顶尖的政商学界精英群体共赴书香之约。阅读丰富人生,江湖洞悉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博物馆书院

Vol.4 为遏制外洋冲击 中国首次尝试自铸银元 |【博物馆金融史】第一季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公众号  · 金融  · 2025-03-19 19:1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个人都是散落在不同时代里的一粒渺小的尘埃。看似偶然、独立,实则又存在着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的关联。


金钱 历史 未来 艺术 ”是金融博物馆的主旨词,成立十几年来,我们致力于推动金融文明新里程。即日起,我们将推出涉及金融、历史、艺术等多领域的丰富栏目,期待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积极留下您的建议与反馈,我们愿与大家相互学习与交流。


【博物馆金融史】第一季

Vol.4

本期看点

1、“鹰洋”,中国近代贸易的“硬通货”

2、中国自主造币的意识觉醒

3、“龙洋”从“流通币”到“艺术品”

在经历了皮毛、贝壳、盐块等一系列交换媒介后,古罗马帝国启用了金币作为主要的兑换、交易和经济储备工具。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殖民者为黄金而来,但却在印加帝国的土地上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银矿,于是开发矿藏,提炼出银金属,赚得财富满钵。


1

“鹰洋”

中国近代 贸易的“硬通货”


1573年到16世纪末的25年里,西班牙人铸造的银币在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大陆广泛流通,并将优势保持到了19世纪,被视为 人类历史上的财富大转移 。但之后西班牙因战争折损元气,逐渐走向衰落。


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于1823年开始在西班牙8里亚尔银币(该币在中国被称为“双柱”)尝试创新设计,正面刻有墨西哥国徽中的雄鹰叼蛇图案;背面则是自由软帽,其周围放射出长短不一的32道光柱。1863年,墨西哥采用十进位制的硬币并开始流通。19世纪末,8里亚尔银币被1比索代替,但币面图案雄鹰被保留下来。因该币图案有只鹰,故又称为“鹰洋”或“墨银”。在中国文人笔下被称为“番饼”,民间称其为“洋钿”。墨西哥鹰洋因成色稳定、规整划一、品相好(含银量90%,重27.2克),成为在很长时间内全球各地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


墨西哥鹰洋造币厂


墨西哥鹰洋版别繁多,主要是根据制造年份、制造厂等区分。但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1823年至1897年铸造的花齿边鹰洋

自由帽图案设计为小帽


1898年至1905年铸造的直齿边鹰洋

自由帽图案被改为大帽


1869年至1873年铸造的鹰洋

背面图案融入了“天平书剑图”


墨西哥鹰洋设计精美,富含深意,直到现在,亚洲、美洲等曾使用过鹰洋的国家对于该币的收藏兴趣依然浓厚,一些珍稀版别的鹰洋在拍卖会上甚至曾引发过激烈竞价。



据记载,“沿江、沿海各省大率皆行用洋银,历有年所,官吏商民,习以为便”。在华东、华南的许多城市,鹰洋一度成为标准通货,尤其是在上海一带,墨西哥鹰洋几乎成为主币。在苏南、浙江、安徽、江西、两广、福建、台湾等地也流通甚广,基本超过了银两。随着中国对外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在长江中下游的汉口、宜昌、沙市、重庆、长沙等地,北方的天津、牛庄、营口、大连甚至黑河等商埠都广泛流通鹰洋。在1910年曾有报道指出,中国当时流通的外来货币约有11亿枚,其中有1/3是墨西哥鹰洋。清末时期,在整个中国的货币总量中,鹰洋占到了近1/5。在民间,鹰洋甚至成为财富的象征,婚丧嫁娶、土地买卖都会以其为计价单位。



2

中国自主造币的意识觉醒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但实际上中国本土的银矿资源相当匮乏,需要通过贸易长期进口白银来满足需求。从1400年到1850年的450年间,全世界的白银超过80%最终都会流入中国,这对世界尤其是欧洲来说,是银荒的转嫁。曾有学者研究提出,“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由此表明,中国当时银价是西班牙银价的2倍,两国之间的套汇可以产生极为丰厚的利润。



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班牙几乎垄断了主要的海上贸易,进行着全球性的扩张和殖民。到了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成功剿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并随之开放海禁。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其中就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纷纷从中国采购瓷器、丝绸和茶叶,再将这些货物贩卖至欧洲,以此获取更多财富。也正是因为这种“大帆船贸易”方式,大量的西班牙银币开始流入中国,很多商人们大多将这些银币熔化,改铸成纯度较低的银两或打制成各种银器。此后,随着西班牙经历战事后的国运衰落,墨西哥鹰洋崛起取代西班牙银币。



清政府的财政收支主要是以银为标准,大笔交易用银,小笔交易用钱。但清政府对于金银的铸造采取放任政策,没有统一标准,各地所铸造银锭的成色和器形不一,种类纷杂,换算不便,各自适用范围较窄,相互流通存在很大障碍,货币制度陷入混乱局面。随着外币(西班牙银币、墨西哥鹰洋)进入中国,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墨西哥鹰洋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峰值,不仅开创了与本土农贸市场并行的洋行洋货市场,统一支付的兑换与储藏价值手段也冲垮了中国金融业原有的钱庄和票号结构。


货币对于老百姓来说,具有交换和保值等基本功能。除非在政府强制的约束下,老百姓都会选择去使用最便利的货币。从1854年开始流入广州,逐渐成为流通货币的鹰洋,因其含银量高、携带方便且坚实耐用的标准化特性,深得人心,老百姓和商人们对鹰洋的使用需求量远远高于供给量。而洋商也故意借此时机哄抬兑换价格,趁势获利。墨西哥鹰洋在中国的广泛流通,打破了传统银两的地域限制,促进了跨区域贸易,也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光绪年间,一些政府官员开始意识到鹰洋对中国货币制度的侵蚀,同时也看到了西方银圆制度的先进性和币制改革的迫切需求。1884年,名臣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他目睹外来货币占据货币流通的主导地位,对中国本土货币体系构成巨大冲击,于是便上奏朝廷,提出想尝试自铸银元,废改银两制为银元制,以及在广东开设银元局。


※ 推荐阅读《金融可以创造历史》




3

“龙洋” 从流通币到艺术品


清末,为应对国内货币短缺及外来银币冲击的双重严峻形势,清政府最终决定借鉴西方铸币工艺,加以创新自主研发新币。作为洋务派领袖的张之洞,对币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1887年4月,张之洞通过清政府驻伦敦大使馆的桥梁作用,与英国著名的喜顿造币厂取得联系,并达成了一项造币合作协议。



1887年7月26日,张之洞正式向清政府当局递交了一份奏折,请求批准从喜顿造币厂购买新式设备,以生产本国新式银币。他明确提出,新铸造的银币重量需达到库平七钱三分,高于市面上流通的外币重量,以此提升本国货币的市场地位。经奏准,张之洞于1889年在广州设立广东铸钱局,广东七三反版”银币系列的币模,由英国著名雕刻师艾伦·韦恩精心设计并雕刻完成。



这一杰作随后被喜敦造币厂转交给广东铸钱局,这一历史事件在1888年5月19日的伦敦《Graphic》杂志上得到了官方记录。该系列银元涵盖了多种面值,如库平七钱三分、库平三钱六分五厘、库平一钱四分六厘、库平七分三厘以及库平三分六厘五。这些银元正面中央刻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刻有蟠龙图纹,俗称“龙洋”。因其币文安排方式与后来的标准形制相反,故又被称作“七三反版”。值得一提的是,该版银元的文字出自当时金石书法界的佼佼者吴大澄之手。铸造这批银元的初衷本是为了让老百姓广泛使用,以此银元逐渐驱逐外币,但由于其质优克重,设计精美,第一批银元多数都被求利者私毁或收藏起来,反而不能正常流通。



不久,张之洞就被调任为湖广总督,他原本想在广东试行的币制改革只好迁移到湖北去实施。1895年4月,武汉铸造了一种模仿墨西哥银元的湖北龙洋,重七钱二分,由于张之洞的积极推动,该批银元在长江中下游各个省份广泛流通。随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纷纷跟着这个样式大批复铸。



在湖北龙洋的铸造过程中,张之洞还下令铸造了一种特殊的湖北本省龙洋。该银元的设计与常见的湖北龙洋相似,有所创新的是,在龙面两侧各加铸了一个汉字,右侧是“本”字,左侧是“省”字,初衷是为了应对银价下跌的问题。张之洞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在湖北流通的银元,便于控制省内银元的流通数量,规范银圆和值钱的兑换比例,避免贬值。但因之前铸造的湖北龙洋已深入人心,想要再用湖北本省龙洋做代替,推行起来并不顺利,不久后就只能停铸。湖北本省龙洋存量较少,难得一见,如今该币种已被列入收藏界的大珍行列。



作为中国第一套龙洋,广东省制造的光绪元宝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七钱三分这一面值,由于其独特的铸造背景和存世量稀少,更是成为了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珍品。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来看,广东省制造光绪元宝的成交价格不断攀升,部分珍稀品种甚至拍出了天价。



# 下期预告 #

外来银元 推动中国货币现代化


王巍

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

王巍博士(Fordham University,1992)具有多年海外金融机构工作经验,曾参与创建并主管国有证券公司。创建中国最早的并购顾问公司,帮助大量企业重组、融资、上市和并购。长期担任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投资委员会专家、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专家,20余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王巍曾长期任中欧、长江、上海高金和纽约哥大等商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 并购的江湖 》、《 金融可以创造历史 》和《 去珠峰 》等商业畅销书,长期主编《 中国并购报告 》(2001-2024),曾当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独立董事”《董事会杂志》(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投资银行人物”《中国金融网》(2006),获得美国并购年会“并购终身成就奖” (2012),“华尔街日报公益创新人物奖” (2013)、“IFFM中国金融启蒙贡献奖” (2015) 和“瑞士达沃斯区块链论坛创新奖” (2017) 等。2010年创建了金融博物馆,在多个城市建有不同主题的公益博物馆。


“王巍”微信视频号

“王巍”抖音号

找到了!金融领域的专业播客都在这里

Vol.1 “白奴贸易”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Vol.2  大航海时代的“黑暗”贸易圈

Vol.3  解析奴隶贸易的“正能量”

周其仁作序力荐《金融可以创造历史》

重塑金融逻辑:王巍《金融可以创造历史》再版上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