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早(7月10日 9:07),
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网发布了
《呼伦贝尔市医疗保障局综合保障中心关于取消部分药品和医用耗材配送企业配送资格的通知》,其中宣布:
对已纳入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且
两年内(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未开展配送服务
的药
品耗材配送企业
取消呼伦贝尔市区域内配送资格
。
根据公示名单,
此次被取消配送资格的共计399家,国药、九州通、华润、上药、重药等流通巨头的多家子公司也在其中:
国药控股
内蒙古有限公司、
国药控股
黑龙江有限公司、
国药器械
(包头市)有限公司、
国药器械
赤峰有限公、
国药器械
通辽有限公司、
华润
内蒙古医药有限公司、
上药
科园信海内蒙古医药有限公司、赤峰
九州通
医药有限公司、
重药控股
内蒙古有限公司
等
。
▼
被取消药品耗材配送资格企业名单
▼
实际上,这已不是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内首次出手
清理耗材商配送资格
:
不止是内蒙古,此类大规模的清理耗材商配送资格,
今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频频发生。
5月22日
,
辽宁省
医药集中采购网发布通报,
明确将
1937个药品和医用耗材配送企业
从省配送企业库中移除,并
暂停配送资格至2024年底
。
其中包括了2023年度考核期内
未建立配送关系
的744家,
建立配送关系但未承担配送任务
的1193家配送企业,
九州通、华润、国药
等巨头旗下多家下属公司均被纳入暂停名单。
还有浙江省,
仅今年
上半年,
浙江省“三
流合一”耗材采购平台便已发布
六批
解除耗材配送企业关系的名单,
六批合约解除了4300余组配送关系。
并且每次距离上一批解除名单发布最多
一个月
左右的时间,下一批便随之而来,可见治理节奏之快。
以内蒙古、浙江等为首,医保部门的轮番动作并非偶然,而是
配送关系进入常态化治理阶段的信号。
更有甚者,各地均开始针对配送企业明确考核指标和行为“红线”,
一旦违反,代价将是被踢出市场!
如4月12日,乌海市医保局下发《乌海市药品、医用耗材及体外试剂集中采购配送企业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并执行。
文件提出要健全
职责明晰、指标量化、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的供应配送考核机制。明确配送企业有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配送的产品与订单不一致等五大情形且拒不改正的,
取消其配送资格,
并列入乌海市药械集中采购不良记录名单,
2年内不接受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参加集中采购配送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