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7
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盛大开幕。本届亚冬会首次实现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
100%
绿色电力供应,这在亚冬会历史上尚属首次。亚冬会组委会与七家绿电供应商达成
1690
万千瓦时的绿电交易协议,覆盖
2025
年
1
月至亚冬会闭幕期间的用电需求。这些绿电供应商将其
1.5GW
的装机容量全部接入哈尔滨生产运营中心,由电网统一调度,保障电力和热力的安全稳定供应。
在此过程中,储能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闭幕式场馆的供电保障中,采用了“大电网+微电网”的方式。“微电网”由发电机组和储能设备组成,在储能技术的加持下,本届亚冬会不仅实现了100%绿色电力供应,还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亚冬会赛场上,冰雪健儿们奋力拼搏,而储能技术的“冰雪”赛道同样如火如荼。2024年12月24日,严寒地区首套大型全钒液流电池共享储能电站——吉林松原乾安中卉玉字储能电站正式投产。此外,2025年2月10日,三峡能源的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成功送电,标志着全球首个高寒地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进入并网调试阶段。
电化学储能“冰雪”赛道的“夺金点”有二,一是应对低温和冰雪引发的电池性能衰减,二是保障极端天气条件下储能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寒冷环境中,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受低温影响显著降低,导致电池容量大幅下降,充放电效率也随之下降。低温使离子传导速度减慢,进而影响电池整体性能。
目前,针对高寒地区的储能电池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包括全钒液流电池、铅碳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例如,双登的低温智能钠离子电池在-40℃下放电容量保持率达到75%以上,且能够在-30℃下正常充电,无需外部加热。此外,宁德时代、格力钛新能源、中科海纳、南都电源、鹏辉能源等众多厂商也推出了适合高寒地区的储能电池产品。
在高寒地区,储能系统面临更多挑战。电子元件对温度波动极为敏感,低温可能导致元件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稳定性和耐久性。此外,湿度变化也可能导致储能柜内部出现凝露现象,进而引发短路等故障,增加了储能系统的运维成本和安全风险。
为应对这些挑战,天合储能推出了Elementa 2柔性储能电池舱,该产品可在-30°C至50°C的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通过集成加热系统和高性能保温材料,精确控制电池温度,避免低温导致的性能下降或电池冻裂。同时,比亚迪魔方、海博思创、博时新能源等厂商的储能系统在“双高”场景下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