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的婆婆灯会,该活动已有千年历史,旨在祈福国泰民安等。文章介绍了灯会的起源、准备、游行队伍、影响和保护传承等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婆婆灯会的意义
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喜乐、兴旺发达,体现和谐、忠孝、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表达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观点2: 婆婆灯会的由来
相传南宋时期湖西人罗衡甫的儿子士明和士鼎因侍奉皇上下棋被封为双神童,其神童士鼎的夫人在临终前希望完成龙灯游行的习俗,于是后代每年举行婆婆灯会。
关键观点3: 婆婆灯会的活动流程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由罗姓、朱姓、唐姓五个自然村共同举行。正月初四开始“议茶”,讨论相关事宜并准备道具。每年出游队伍按照传统路线游行,最后集中在西门广场戏耍龙灯。
关键观点4: 婆婆灯会的特色
出游队伍浩大,包括龙灯、宫灯、狮子、麒麟、大象等道器。村民亲手制作道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活动深受百姓喜爱。
关键观点5: 婆婆灯会的传承与保护
政府和非遗保护部门在保护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通过举办相关艺术培训、竞赛活动,加强婆婆灯会文化的宣传推广,提升灯会的知名度。
正文
传承千年传统文化的婆婆灯会,旨在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喜乐、兴旺发达。
作者 | 尹海平
题图 |
舞龙队与宫灯队汇合
今天,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一年一度的婆婆灯会闹元宵活动如期而至。登高远眺,村中各姓氏男丁扛着婆婆灯游走于乡间,火红的灯队穿梭于村庄古老石巷与乡村田野之中,一路迤逦行进,所到之处,鞭炮连天,锣鼓喧鸣,场面蔚为壮观。
逛婆婆灯会,喝茶果酒,是湖西村村民在春节期间的传统保留节目,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举行特色游婆婆灯活动,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永丰县湖西村元宵“宫灯会”上,村民正在进行民俗展演。李中伟/摄
为何叫婆婆灯会?相传,南宋湖西人罗衡甫因官至国子直学,其次子士明和三子士鼎因侍奉皇上下棋被封为双神童,后来神童士鼎的夫人在弥留之际,说有一个心愿未了——割舍不下人世间的龙灯!
其儿孙为了完成祖婆的心愿,遂答应每年龙灯游经她的坟前,从此该习俗一直沿袭下来,故名婆婆灯。婆婆灯是由神童后裔单独完成的,规定在正月十三日晚上进行。
湖西婆婆灯会是由罗姓、朱姓、唐姓五个自然村共同举行,每年每个村轮流由六家做东。正月初四开始“议茶”,就是由轮到做东的几家,拿出自家的茶果酒到祠堂组织大家讨论闹婆婆灯的相关事宜,并开始熬浆糊、剪纸、贴花、写字、糊婆婆灯等准备工作。
“我们每年从正月初四就开始准备婆婆灯会,宫灯、狮子、麒麟、大象等相关道器都是按一直传承下来的技艺,大家自己手工制作。”村民罗来发说。
婆婆灯会出游活动现场盛大而隆重,每年正月十三日晚上开始由神童士鼎的后裔单独先游婆婆灯,每个“神堂”则开始熬“神粥”、吃“神饭”。十四日晚上由朱家、唐家、花园、西门四个村的龙灯组成,正月十五日晚上的龙灯五个村则全部出动。
上千人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彩旗招展。在鞭炮锣鼓声中,西门布龙、神童书院布龙排在队伍最前面,跟进的是狮子、麒麟、大象、宫灯、掌扇、大吹手、木马、竹马、竹船、清道旗、跑马旗、招兵旗,朱家、唐家、花园、西门四个自然村的龙灯一字排开。
出游队伍按照传统路线由朱家宗祠出灯,先后经过唐家宗祠、湖西街神童书院、花园村福神庙、西门自然村,再绕西门池塘一圈,最后所有出游队伍和全村老少集中在西门广场戏耍龙灯。欢度过后,出游队伍按原路返回,出游至此才算结束。
永丰县湖西村元宵“宫灯会”上,家长携孩童现场感受热闹氛围。李中伟/摄
闹元宵是传统习俗,婆婆灯会得以沿袭至今,与湖西村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地处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1400年,地名也一直沿袭至今。湖西村素有“才子之村”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古有“一门五进士”和抗元民族英雄罗开礼,今有“一门三博士”和79名烈士。
据县志和族谱记载,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至明两朝,村内共有17人中进士,比如宋代罗惠孺、明代罗伦都是湖西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南宋时期,多数在朝为官。受此影响,自南宋中叶就有宫灯流传至湖西民间。与很多一村一姓的村落不同,湖西村一直是多姓氏混居,老百姓相处融洽。因此,就有了共同闹元宵的习俗。
湖西不但出才子,手艺人也不少。每年正月的闹婆婆灯在当地颇有名气。制作宫灯和龙灯,都是老手艺人的绝活,选材、制作、装饰,样样要精通,虽然结构简单,但庄重质朴,体现着村里人的纯朴率真。
传承千年传统文化的婆婆灯会,旨在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喜乐、兴旺发达。每年出游队伍会绕整个村庄行走,在家家户户门前或点头或稽首,每户都开门接龙,准备好鞭炮,家里摆上果盘,期盼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游行的高潮是在路经村里池塘边时,龙灯绕着池塘一周,火红的灯笼倒映在池塘中,看上去像双龙戏珠,分外耀眼。
经历上千年演进,婆婆灯会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融入庐陵文化、民俗文化,成为湖西人共同的家乡记忆。
永丰县湖西村元宵“宫灯会”。李中伟/摄
鼓声乐声烟花声,声声悦耳,舞龙挑灯众乐器,浩浩荡荡。这是永丰湖西人对民俗文化刻于骨、融于血、藏于魂的接续传承,也承载着湖西人民的一种生活愿景、一种文化追求。
老百姓普遍认为,婆婆灯会体现了和谐、忠孝、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表达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灯会所用道具均为群众纯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湖西人民上千年来春节习俗舞蹈的重头戏,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风景、独特文化,深受百姓喜爱。
为让这项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火”起来,永丰县政府和非遗保护部门在保护传承好这些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在活动的策划、节目编排、现场安保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婆婆灯会相关艺术培训、竞赛活动,聘请婆婆灯会老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跟班辅导,壮大文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婆婆灯会文化保护与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展示展演活动,提升灯会的知名度;积极推动婆婆灯会在国家、省、市各级非遗推介宣传和项目宣传展示活动上亮相交流……
一套组合拳下来,如今的婆婆灯会更具观赏性、娱乐性,影响力和参与性更为广泛。“婆婆灯会代表着一种精神传承,启示我们后辈要传承先人忠孝崇文的传统和刚正义烈的庐陵文化,从中汲取更多向善向美的力量。”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支书罗启善说。
值班主任:王小燕
值班编辑:王洁
编校
:大治
帮忙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