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天天看《踢馆》?只要打开微信,进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众号搜索里输入“讲武堂”,就可以关注我们公号啦,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哟。
战略忽悠局提示
:欢迎大家关注腾讯军事
讲武堂
微信公众号,更欢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们提问题,只要是有关军事领域的,在我们《讲武堂》微信公众号的最下面留言栏中先输入
#踢馆#
标签,然后写下您的问题,通过后台筛选后(在不违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讲武堂就会解答您的疑惑,我们的口号是
无所不知,欢迎踢馆!
问:塘主,米格-29和苏-27的构型基本一样,为什么米格-29却不具备苏-27那样的载油系数?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中型机和重型机本身自重占飞行重量的比例就不一样,达到相同载油系数对机动性的影响差异就很大。
苏-27是16.7吨重,带9.4吨燃料,1吨其他载荷,也就是27.1吨。而米格-29是11.5吨重,按照比例需要6.7吨燃料才行,全重19.2吨。而27.1吨重量苏-27推重比有0.92,同样比例米格-29只有0.89的推重比了。
图:不管战斗机大小,驾驶员、座舱结构、座舱盖、弹射座椅、显控设备、通信设备、飞控设备等都不会因为飞机变化而变化,重量基本固定,所以在大型飞机上的占比肯定比小型飞机要小。
而且苏-27是护航战斗机、远程截击机,本身设计的机动性需求就相对较低,还可以在漫长的航程中消耗燃料,到了战场燃料较少推重比就上去了;米格-29是要求起飞后马上投入作战的前线战斗机,多余的燃料会导致推重比太低而性能不足。
同时米格-29为了前线的泥泞机场还搞了个很特别的辅助进气道,是在机身上开了个大洞,通向顶部,这样可以关闭下部进气道从顶部进气,免得吸入异物,这增加的重量和占用的油箱空间就海了去了。
图:辅助进气道结构,它开启时进气道关闭,以免吸入杂物。
图:可见米格-29的机身油箱只在驾驶舱后方,2个边条前部是空的,就是被辅助进气道限制。
后面的米格-35之类取消了这个进气道改成油箱,载油系数虽然还不如苏-27,也低于同级的F-15,但是也基本还算正常了,当然米格-29传统上充沛的能量也没了。
图:背部肿得像驼背的米格-29UGT,这是增加了机身背部保形油箱,以进一步提高航程。
问:堂主,看美国最近推出了最新的反潜用无人机,反潜难点在哪里?我兔是否通过此实现反超?
首先要了解反潜无人机的使用方式,它是把传感器投送到嫌疑区域,再收集和处理传感器反馈的数据,通过对多种数据的综合性处理来确定目标的信息,从而可以用自己的火力或者引导其他火力进行打击。
图:2020年11月,美国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GA-ASI)MQ-9A Block V无人机在美国海军太平洋试验场部署了10个不同类型的声纳浮标,首次成功完成了反潜战(ASW)能力演示。
具体现在的配置来说,反潜机就是需要雷达来搜索海面的潜望镜和通气管,加上声呐浮标来搜索潜航的潜艇,这两者算是最基本的配置。而声呐浮标的信号是要汇总到反潜机上进行信号处理,才能得出有用的信息。
无人化的难点,过去主要是载重能力不够,本身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而且由于数据链系统的带宽有限,也无法利用后方来直接进行交互遥控。
图:之前美国海军也做了不少努力,订购了RQ-4C无人机,基于全球鹰改进,机腹安装ZPY-3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搜索海面船只,进行大范围海上监视。
图:RQ-4C的定位是辅助P-8A,二者可联合执行任务,这可以显著拓展P-8A的搜潜效率、实现1+1>2的反潜作战效果。MQ-4C也可以与作战系统中的其他单元交换信息,具备实时将信息传送给空中或地面部队、为作战行动提供实时情报支持的能力。
现代无人机发展,主要是数据链速度提升,同时数据处理能力和AI的进化,无人机自己能解决大部分数据处理问题,数据链也能完成指挥需求;无人机本身也够大了,才能在翼下挂载两个大型的声呐浮标储存箱。
图:MQ-9A block5测试是为MQ-9B海上卫士服务,后者有4个机翼挂架,最多可搭载4个声纳浮标分配器系统吊舱,分配40个A级尺寸或80-G尺寸的声纳浮标。单次飞行超过18小时,任务半径1200海里(2220公里),海上停留时间8小时。
问:以色列国防军是怎样定位马加奇坦克的,那门主炮纯粹是摆设吗?为什么要把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和主战坦克搅和在一起,纯粹是欺负白袍大叔们的智商嘛。
马加奇坦克又不只是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一种,实际上长期以来主要都是正统的主战坦克模式,反坦克导弹车反而是极少数。装导弹更多的也是百夫长底盘,而不是马加奇系列的M47/48/60底盘。巴顿系列性能好,以色列人其实还舍不得怎么改,主要还是当坦克用。
图:1980年代前,以色列国防军主力为M47/48坦克,后来又获得一些M60,之后被改进为马加奇,包括增加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换装发动机、新的105线膛炮、履带、负重轮等,一直升级到马加奇7,又发展出萨布拉。
在前沿战斗车辆中,特殊就意味着容易被集火,像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为指挥坦克多几根天线,越军就喜欢集火我们的指挥坦克。二战中德国的三号指挥坦克本来没有火炮了,但都要装一根假炮冒充战斗坦克,就是为了让对手不会发现指挥坦克位置进行集火。
图:3号K型指挥坦克,在电台还不够普及的二战时期,指挥坦克需要安装额外的电台、通信天线和座位,才能满足指挥员对上下级的通话要求。
美国80年代搞伴随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甚至就沿用M1的炮塔和车体,把导弹藏到尾仓里面,让人远距离看着都以为就是个M1坦克,就是最极端的体现之一。
图:美国M1 AGDS高炮,炮塔后方左右两侧是升降式导弹发射架。
以色列这个导弹实际上是80年代就搞了的,是为前沿提供远射和大威力火力支援,这主要是在边界地区摩擦用的,拉宾自传里面就提到过,以前用坦克射击叙利亚试图进行河流改道工程的推土机,就精挑细选了射程最远的坦克才行,现在用导弹射程就好很多了。
图:以色列野人导弹发射车,炮塔后部是12枚长钉导弹,使用时升起。
问:堂哥,今日看某军V的文章其中一段话,“2A46型滑膛炮之所以性能弱鸡,并不是苏/俄的技术问题,而是俄国人不想把炮造得太贵!诸如电渣重融、身管自紧、身管内壁镀铬这些技术都没用到2A46上罢了。当俄国人认识到2A46与西方坦克炮的性能差距后,要赶上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2A46M-1的性能已经大幅度接近RH120系列,到2A46M-4/5已经完全追平了RH120/L55!”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你给品评下?就信你
赶上了又如何?难道新炮和老炮不用一样的炮弹?炮的性能是要由炮弹决定的,2A26也能打2A46M的炮弹,那他的炮弹敢增加膛压来提高性能么?还是老炮弹,初速弹重都差不多,那炮口动能有啥变化?穿甲能力也没任何进化,这能有啥用?
图:T-90M早期型装备2A46M坦克炮,后期换装2A82-1M坦克炮,这是T-14阿玛塔的炮。如果前者够好,是不会被迅速替代的。
而且RH120的药室容积不到10升,125毫米炮有14升,多了一半的火药打出来差不多的性能,叫做差不多么?
图:2A46M和M4坦克炮结构,药室容积限制了炮尾尺寸,越大则坦克需要配备越大的炮塔内空间。
毛子穿甲弹用单片弹托,就是因为炮的动能不足,所以只能选用最轻的弹托来降低消极质量、保证速度。现在新的铅、真空之类也是因为新炮不要求兼容了,才敢用马鞍型弹托。从炮弹形状就能分辨出来对应的炮性能如果,还用单片的性能一定就很差。
而用马鞍形弹托的炮弹,那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装备的,也就是最近几年号称做了大升级的炮才能用这样的炮弹,才有够高的膛压和炮口动能,之前的炮都是垃圾。
图:俄国公布的最新穿甲弹是3BM44M,号称曾穿透600毫米装甲。
问:堂主,抗战后蒋公在国民政府威望达到了顶峰,手上还有美国关系和援助,其他军阀基本成了附庸。为什么桂系还能跟蒋公掰手腕,甚至在49年能拉蒋公下野,李代总统接管大局?
图:1949年初淮海战役大局已定,1949年元月21日蒋介石被迫以“因故不能视事”的名义宣告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出面和谈。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宣告复职,罢免代总统李宗仁。
实际上那时候常凯申和他的亲信集团,已经在不断投偷运黄金和物资、绑架人员和强拆工厂到台湾,之前的金圆券改革之类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把国民政府的家底、信誉还有民间的财力全掏空了,留给李宗仁的国库干净得能跑马,而且信誉丢个精光,也没法再从民间搞到资金了。
各地党政军和驻外机构也压根不搭理李宗仁,还是只尊奉总裁,李宗仁这个大总统比起北洋的黎元洪、徐世昌都不如,纯粹是傻了才上去接锅。
图:蒋介石下野是国民党各方联合发难,但他真放权后这些人谁也压不住谁,更不可能同心协力,内斗起来更厉害。蒋介石一边下野,一边抓了浙江省主席陈仪,50年5月在台湾以共谍名义枪毙。李宗仁连陈仪都不保或者说保不住,就说明根本没权力没眼光。
49年长江以北的军队已经彻底丢光,中央军的野战部队就没剩几个军了,而且经济也崩溃,大陆地区对于常凯申集团来说已经是完全的负资产,根本保不住。
哪怕李宗仁没跳出来,常凯申也得找人来背这个黑锅。李宗仁跳出来那纯粹是中计了,或者说是因为白崇禧脑子有病,觉得自己能力挽狂澜维持南北朝格局。
图:南京解放后,李宗仁(右)先后退到桂林、广州,继续组织国民党军队进行顽抗。当年11月,白崇禧(左)指挥的桂系部队大部被歼,李宗仁在政治上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摧毁。然后他先飞香港再去美国,65年7月回大陆,中间就没敢去台湾一次。
图:1949年1月底时,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已经结束,平津战役即将结束。白崇禧要是这时还觉得自己能固守长江防线,那乐观精神都快赶上印度人了。
问:堂主,我最近看到有些人猜测我们的中轻型合成旅中没有坦克。但我觉得一支部队没有坦克,就像人没有骨头一样一碰就碎,堂主怎么看?
火锅里面也没有冰淇淋,那就没有甜度不好?军队如果要求面面俱到,那结果就是达文西的要你命3000了……
一只部队的机动性,是由整个部队中机动性最差的武器和兵种决定的,就像徒步步兵师,有再多的车辆甚至直升机,那行军速度还是两条腿的步兵决定的。
而坦克和汽车在公路上的机动性是差距很大的,坦克部队履带行军600公里那是能上CCTV的,而轮式部队随随便便走上千公里都是正常拉练。如果把坦克编入轮式部队,那这个部队的机动性是600公里行军上CCTV,还是跑上千公里毛毛雨?
图:坦克哪怕是几十公里的短途行军,也是能用卡车拉就用卡车拉,和履带式拖拉机、挖掘机是一样的。
如果要强大的战斗力,直接用履带式的重型旅就行了,比起轮式中型旅、轻型旅强出几条街去,履带式步兵战车、履带式大口径火炮啥都有。问题是这样的话,中型旅、轻型旅存在的价值何在?
搞这样的部队,就是希望摆脱重而复杂的履带式车辆,可以实现快速战略机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战略机动性是最重要的需求。那你这还把坦克给塞回去,最重要的能力直接就报废,这还要他们何用……
图:中型旅针对的是低强度作战环境,对手也就是非洲这群游兵散勇,用炮兵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对方坦克能跑到射击位置肯定是我方有巨大失误。
图:本世纪初美国陆军FCS系统也要取消重型坦克,只配备轻型遥控突击炮,依靠信息、机动、火力优势对抗敌人坦克。虽然因为技术不成熟取消,但FCS要对抗的是中俄等强国军队,打非洲黒蜀黍的难度可比这个低多了,于是技术要求就简单得多。